基本信息
书名: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
定价:46.00
ISBN:9787504497307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徐山
编号:1201499005
出版日期:2017-03-01
印刷日期:2017-03-01
版次:1
字数:180千字
页数:222
暂无媒体评论
目录
引言
第*章大恐龙生蛋
第二章胎儿期记忆的性质
第三章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
一逐出伊甸园
二涅槃
三面对死亡
四濒死体验
五所谓的“前生”
六屈原现象
七桃花源
八流行歌曲的歌词
九曼达拉
十女儿S的其他的梦的分析
十一《释梦》中一些梦的再分析
十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十三胎儿期记忆的引发实验
第四章道家和儒家经典文本的分析
一《老子》
二《论语》
三《庄子》
四《孟子》
第五章抵抗恐惧
一恐惧的三重来源
二双亲的责任
三自由的人
结语
附录一女儿S画的示意图和梦的回答录
一女儿S叙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图
二女儿S叙述“恐惧的大怪物”梦的示意图
三我和女儿S有关梦的回答录以及S有关梦的话题的自由谈
附录二胎儿期记忆与释梦的进一步研究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释“魂”、“魄”:中国古代濒死体验的字形记录
胎儿期记忆与《荣格自传》中的梦及幻象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的梦的分析
徐山著作目录
暂无在线试读
内容介绍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为探究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本源的重要样本。胎儿期记忆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崭新一页。是作者徐山继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之后又一潜心之作,有关“文化-语言-人”的探源构成了寻根式思想历程三部曲。人的*后一个秘密已被打开,人唯有在仁爱和自由之中才得以安宁。
作者介绍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1987年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1月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讲学,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等多种,发表论文180篇。
······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颠覆性的作品,它将焦点从出生后的教养,彻底转向了孕育期的无声影响。我特别喜欢它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那些被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常常忽略的“前语言”经验。作者对“精神文化原型”的定义,是基于胎儿对母体内部环境的感知模式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论本身就非常新颖和大胆。它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以为是“天生”的特质,比如对特定节奏的敏感度,或者对孤独感的耐受程度,尝试用胎儿期的记忆来解释它们。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影响了我们”,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这些影响如何以一种文化密码的形式,代代相传的理论框架。虽然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偏向于孕期或心理学领域,但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足以吸引任何对人类心智起源和文化结构感兴趣的读者。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人类最古老、最私密记忆的通道,读来令人既感到震撼,又充满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如何做人”的基础课程,只不过这次的起点,被拉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个温暖而黑暗的剧场。它颠覆了我对“无意识”的传统理解,不再把它看作是压抑和遗忘的场所,而是视为一个信息高度浓缩、原型力量最原始的储存库。徐山在书中描绘的那些“精神文化原型”——比如对垂直的渴望、对水流的依恋、对强烈光线的本能回避——无不指向胎儿在母体内环境的直接映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严谨又富有想象力的平衡感。他既没有陷入纯粹的唯心主义臆测,也没有被僵硬的科学数据所束缚,而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富有洞察力的桥梁。对于那些对“生命意义”感到迷茫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或许比给新生儿父母的指导更有价值,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追溯自己行为模式的最初来源。它没有提供任何保健“秘方”,但却给出了理解“我是谁”的终极线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多了一层透明的滤镜,能看到更多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结构和联系。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被“畅销书”的标签吸引进来的,期望能找到一些快速上手的育儿秘诀,但《胎儿期记忆》带给我的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经验的考古发掘。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研究报告,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分析学——来印证“原型”存在的合理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出生创伤”与后世“英雄之旅”叙事的对应分析。作者巧妙地将分娩这一生理事件,提升到了人类精神史的共同母题高度,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每一次生命起始点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翻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广,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到当代围产期科学的最新发现,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叹服。然而,这种广博有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边看手机边读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对“人类根源记忆”的探索之中,那种缓慢而深入的理解过程,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生命起源和潜意识世界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原本以为孕期和育儿的书籍无非就是教你如何数胎动、选择营养品,最多聊聊产后抑郁的预防。然而,徐山这本书完全跳脱了这些“硬核”的实用主义框架,深入到了一个更宏大、更具哲学意味的领域。书中对胎儿在母体内所经历的感官刺激、情绪波动如何内化为日后人格基础的论述,让我读得如痴如醉。特别是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案例,从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到古代神话中对“原初之境”的描绘,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体系,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些人会对特定的声音、气味甚至某种色彩产生难以名状的亲近感或排斥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集体潜意识在子宫中的初次编码”的探讨,它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怎么做”的指导,但却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自我和家庭历史的理解。感觉就像是拿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一张非常古老、但却精确的地图,虽然有些地方的符号我还需要时间去解读,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一本纯粹的育儿手册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真正触及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深层秘密,远超出了“怀孕保健知识”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探险的史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深度催眠,但这次“催眠”的目的是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未出生”对“已出生”的决定性影响。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严肃说教,反而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探索精神。徐山先生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尤其在描述胎儿如何通过羊水这个“时间胶囊”接收信息时,那种细腻的描写,让我仿佛能亲身体验到那种温暖、微弱但又持续不断的“存在感”。我以前总觉得,孩子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在出生后与外界互动的产物,但这本书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它暗示了我们生命中许多看似随机的偏好和恐惧,其实早在那段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里就已经被精准地“雕刻”好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母体压力传递机制”的那几章,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孕妇“要放松”,而是深入剖析了压力荷尔蒙如何穿越屏障,在胎儿大脑中搭建起某种应对世界的“默认模式”。这对于那些在孕期经历过焦虑或重大生活变动的准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深刻的心理安慰剂——原来我们的经历,哪怕在最隐秘的时刻,也都是有迹可循、可以被理解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哲学思辨集,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孕期指导书籍”,它要求读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反思和历史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