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鲍秀兰谈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 | ||
| 作者: | 鲍秀兰 | 开本: | |
| : | 29.8 | 页数: | |
| 现: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6-06 |
| 书号: | 9787512711952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鲍秀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宝篮贝贝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首席专家。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50余年,擅长新生儿行为评估、婴幼儿发育、0~3岁早期教育、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及儿童矮小疾病的诊治。
精彩导读正文试读
PART 1 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
01 情绪智力伴随孩子成长
孩子顺利成长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智力
孩子的智力是重要的,但孩子日后顺利成长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是认清与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理解并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
以下的实验说明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实验者给一群4岁的幼儿每人一粒糖,并告诉他们,如果现在把这一粒糖吃了,不会再得到第二粒糖;如果愿意等实验者15分钟回来再发一粒糖之后才吃,就可以有两粒糖吃。实验者说完便离开了。有些幼儿还没有等实验者走出去就把糖送进嘴里;有些幼儿为了克制吃糖的愿望,变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或者唱起歌来,自言自语,甚至捂着眼睛不敢看这一粒糖,终获得第二粒糖的奖励。值得重视的是,这次实验的表现与4岁幼儿智力测验的分数关系不大,但可以成为预测高中毕业成绩的依据。结果是,4岁时较能克制冲动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进大学前学业智力测验也优于自制力较差者,青春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佳,融入同伴的能力以及成人互动的稳定性也比较好。
随着对心理发展的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情感在整个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生活中的地位越高。
鲍奶奶提醒:
“糖果”实验证明调整情绪(使注意力集中,将欲望满足延后)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缺乏调整情绪的能力和成熟度,再高的智力也不能得到发挥。
情绪、情感发展影响着宝宝的生存、认知和行为发展
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情绪反应,情绪是其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例如,婴儿吃奶后就安静,饥饿或尿湿时就不安、哭闹等;2~3个月婴儿吃饱、睡好后就会微笑,当成人逗他时就会全身活跃地乱动或笑出声。
5~6个月开始,婴儿对新鲜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以后,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婴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婴儿凭兴趣做事”。这种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同样明显。所以,为了使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婴儿出生后不久,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他见任何人都微笑,6~7个月开始表现怯生情绪,并产生了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8~10个月,婴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时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1岁多的幼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嫉妒等情绪、情感。3岁以后,情绪、情感的体验逐步深刻和丰富,可表现出友谊感、集体荣誉感、对师长的尊敬和爱戴等。
鲍奶奶提醒:
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02 透过宝宝的情感世界看情绪发育
婴儿的情感世界(1岁以内)
新生儿
新生儿用哭表示饿了、尿湿了、疼痛或不舒服;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说明他的一切很好、很舒服;尝酸味或苦味,用皱眉、噘嘴或摆头表示厌恶。这些情绪表现是不学自会的,全世界的婴儿都会这些情绪表现。
1~12月龄
如果母亲经常面对面和宝宝说话、微笑,一般婴儿在第2个月就可学会社会性微笑。开始只是在清晨、睡醒精神好时偶然出现,以后变得愈来愈频繁。除经常出现微笑外,宝宝还表现得全身活跃,口中发出“呜、啊”等声音。宝宝从1~2个月开始,当由于臀红引起持续疼痛,或饥饿时延迟给他喂奶,宝宝就会愤怒地大哭;从3~4个月开始,对身体从高处突然降落会产生惧怕的情绪;从6~9个月开始,对突然的新异刺激表现出惊奇;从7~12个月开始,与母亲分离会悲伤地哭泣,对陌生人的接近产生恐惧;从8~12个月开始,对熟悉环境中陌生人接近有害羞的表现。
幼儿的情感世界(1~3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蹒跚学步。此时的幼儿是个探险者,不知道疲倦地摸摸这个、翻翻那个,充满好奇心。1岁左右的孩子看见哭泣的人会表现出难过和不安,他会递个玩具给那个哭泣的人,企图给予安慰。1岁的孩子会希望母亲总在自己的视野内,如果不在,他会出现分离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甚至哭泣。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也懂得妈妈有事可能会离开,但他相信妈妈终会回来的。孩子在对日常生活模式熟悉后就开始产生期待,一旦熟悉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他就会变得忧虑。任何一个习惯发生变化都会造成孩子害怕和担心的反应。
2~3岁的幼儿情绪变动很大,1分钟前还是快乐的,1分钟后可能就会大哭起来。由于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成人不懂得他的意图,他就会大发脾气。例如,想自己做什么或要什么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不能达到目的,因而大发脾气。他的戏剧性的表露使你认识到他有强烈的情感,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表现无疑。
目录PART 1 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
01 情绪智力伴随孩子成长 / 2
孩子顺利成长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智力 / 2
情绪、情感发展影响着宝宝的生存、认知和行为发展 / 4
02 透过宝宝的情感世界看情绪发育 / 6
婴儿的情感世界(1岁以内) / 6
幼儿的情感世界(1~3岁) / 7
03 父母的爱影响宝宝的一生 / 8
爸爸妈妈如何去爱宝宝 / 8
安全依恋有利于宝宝智力和良好性格的发展 / 10
母婴依恋的发展过程 / 12
依恋的类型 / 14
建立安全依恋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 / 16
母亲与孩子交往的态度决定依恋类型 / 17
04 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要从小培养 / 18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 18
人格培养要从小抓起 / 19
健康人格与大脑发育密不可分 / 20
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气质的影响 / 22
婴幼儿情绪控制中枢的发育过程 / 24
如何塑造孩子的人格趋向 / 26
忽略与虐待对情绪功能有严重损伤 / 28
05 如何培养婴幼儿的健康人格 / 30
注意培养孩子乐观、稳定的情绪 / 30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32
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 34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 36
PART 2 宝宝的气质特点和养育方法
01 了解婴儿气质 / 40
婴儿气质的9个方面 / 40
9种气质的类型 / 42
婴儿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 44
02 气质1——宝宝的活动量 / 46
活动量的大与小 / 46
正确衡量宝宝的活动量 / 48
压抑或放任均对宝宝活动量不利 / 49
如何引导活动量大的宝宝 / 50
如何引导活动量小的宝宝 / 52
03 气质2——宝宝的规律性 / 54
仔细观察宝宝的作息规律 / 54
宝宝规律性强、弱各有优缺点 / 55
如何对待规律性强或弱的宝宝 / 57
04 气质3——宝宝的趋进性 / 60
仔细判断宝宝趋进性的强弱 / 60
趋进性强弱没有好坏之分 / 61
宝宝需要固定的照顾者 / 62
如何对待趋进性强的宝宝 / 63
如何对待趋进性弱的宝宝 / 64
05 气质4——宝宝的适应性 / 66
如何判断宝宝适应性的强与弱 / 66
如何对待适应性强的宝宝 / 68
如何对待适应性弱的宝宝 / 69
06 气质5——宝宝的反应度 / 70
宝宝反应性强、弱的表现 / 70
如何判断宝宝的反应性强弱 / 71
如何对待反应强烈的宝宝 / 72
如何对待反应强度弱的宝宝 / 73
07 气质6——宝宝的敏感度 / 74
仔细判断宝宝的敏感度 / 74
敏感度与宝宝智商无关 / 76
如何对待敏感度高的宝宝 / 77
如何对待敏感度低的宝宝 / 79
08 气质7——宝宝的情绪本质 / 82
仔细观察宝宝情绪本质的倾向 / 82
正确对待宝宝情绪本质的倾向 / 84
让宝宝学习表达情绪 / 86
09 气质8——宝宝的注意力分散度 / 88
仔细区分宝宝注意力分散度的高低 / 88
专心宝宝的教养方法 / 90
不专心宝宝的教养方法 / 91
训练宝宝专注力的游戏 / 92
10 气质9——宝宝的坚持度 / 94
宝宝坚持度高低的表现 / 94
如何判断宝宝坚持度的高低 / 96
坚持度高不等于学习效果就好 / 97
如何引导坚持度高的宝宝学习 / 98
这本书在探讨亲子沟通模式时,采用了一种非常辩证和开放的视角,这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有些育儿书籍那样,只推崇某一种绝对正确的“黄金法则”,而是承认了每个家庭环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无效沟通陷阱”——比如过度说教、贴标签、以及无意识的打断——这些都是我以前经常犯的错误。更棒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反向沟通”练习,要求父母先倾听、后确认,再表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结构化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父母在实际场景中的应对能力非常有效。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沟通技能集训,非常实用,且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平实、亲切,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长辈在与你促膝长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生活化的比喻,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非常易于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解释“依恋理论”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心理安全毯”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立刻抓住了核心。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初为人父人母、尚未系统学习过儿童心理学的人也能轻松上手。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字拿捏,让严肃的育儿指导变得温暖而有力量,让人愿意一读再读,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触感和色彩搭配,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非常舒服。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品味,既不会显得过于老气,也不会流于俗套,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专业性和亲和力。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字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处理,色彩柔和且信息图表清晰明了,对于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社在书籍制作上的匠心独厚,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可以说,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精品,放在书架上也显得赏心悦目,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想翻阅和推荐的类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强调,这是很多同类书籍容易忽略的盲区。作者清晰地指出,一个心力交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孩子的。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讨论如何重建父母的个人边界、如何管理自己的职业与家庭间的平衡,以及如何正视自己的育儿焦虑。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同理心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如何教育孩子”,更关注“如何帮助父母更好地存在”。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稳定的大人的指南,让人倍感被理解和支持。
评分我阅读了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同类书籍的预期。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告诉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这对为人父母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识别“隐藏性需求”的分析,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我记得有一个例子,关于一个总是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深入挖掘后发现其根源在于对安全感的长期缺失。这种由表及里的洞察力,是真正有价值的育儿智慧。它促使我反思自己日常处理冲突的方式,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开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时的技巧,而是长远的思维框架,让人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