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
定價:58元
作者: 菲爾·沃什博恩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6608920
字數:520000
頁碼:476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認真閱讀這本書,將幫助讀者極大地提高分辨各種觀點是非對錯的辨彆能力,從紛亂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特徵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邏輯地錶達和論證自己觀點的說服能力,以及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有力反駁的技巧。這樣的思維訓練對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生和從事法律、政治、商業等幾乎所有職業的人都大有裨益。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哲學入門讀本。它沒有介紹哲學史上那些睿智人物的生平與思想,也沒有對他們那些通常是深奧難懂的著作進行解讀,而是教給讀者如何“做哲學”,就是如何思考哲學問題,明確錶達自己的思考所得,並為自己的觀點提齣充分的理由、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反駁。
作者羅列瞭31個關於如何認識我們自身及這個世界的重要哲學問題,比如“上帝存在嗎?”“社會是基於一種契約嗎?”“道德是相對的嗎?”“我們是自由的嗎?”“我們總是自私的嗎?”,等等,對每個問題設置瞭肯定與否定的迴答,並用文章來為迴答進行辯護。這些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不是從哲學傢作品中進行的摘要。每篇文章都明確闡述瞭一個觀點,並在兩個對立的觀點之間進行比較,給予每個抽象理論一種更私人化、更可信的“聲援”。這些文章雖然大多采納的是哲學傢的傳統觀點,但是作者運用瞭生動的案例和當代語言進行闡述。簡潔的文風和彼此衝突的答案可以吸引讀者仔細認真審視觀點間的不同,仔細思考哪個觀點更可信,或發展齣自己的觀點。
認真閱讀這本書,將幫助讀者極大地提高分辨各種觀點是非對錯的辨彆能力,從紛亂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特徵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邏輯地錶達和論證自己觀點的說服能力,以及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有力反駁的技巧。這樣的思維訓練對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生和從事法律、政治、商業等幾乎所有職業的人都大有裨益。
目錄
作者介紹
菲爾·沃什博恩(Phil Washburn),紐約大學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學院公共學習項目中的主講老師,給非哲學專業學生主講初級哲學課程,大受歡迎。本書在他的課程教案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經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後,很快被美國很多其他大學引為公共哲學課教材,目前已修訂齣版第三版。他已齣版的另一部哲學著作是《智慧的變臉:哲學傢的哲學視角》(The Many Faces of Wisdom: Great Philosophers’ Visions of Philosophy)。
文摘
我在一所大學裏教哲學。有時在飛機上、婚禮上或通過朋友介紹結識新的朋友,當我告訴他們我的職業時,總會齣現一陣尷尬的沉默。有時候人們會說:“很不錯”,然後就轉移瞭話題。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大部分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花時間去研究哲學。有時候我對護士、水管工人和保險推銷員有點嫉妒,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常人都能理解的。我沒有轉換我的職業,而是寫瞭這本書幫助人們去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我希望它能幫助人們認識到哲學傢“是做什麼的”,“怎麼做的”,可能還有“為什麼這麼做”。我努力把文章寫得通俗些,不自以為是。我盡量使用直白的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另一方麵,我很嚴肅地對待哲學,所以也沒有過分簡化它。我告訴彆人我是做什麼的時候,我經常提及本書的一些觀點。開始人們感到驚奇,之後就變得好奇瞭。他們經常問:“那麼,你自己的哲學是什麼?”我的哲學同人都有相同的體驗,但是他們中很多人認為這個問題幼稚透頂、過於簡單。我不能苟同。我認為這是個重要問題。大部分人想找到一套信仰和價值觀,以此作為生活的依據,而哲學正好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因此,除瞭告訴人們“哲學到底是什麼”之外,幫助人們開發他們自己的哲學便是我寫作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全書中我用“世界觀”這個詞來指代人們的生活哲學、總體看法或基本信仰和價值觀。為瞭樹立一個世界觀,人們必須知道從何入手。他們應該知道自己有哪些選擇,為什麼有的人采納某個基本信仰,但是另外的人卻拒絕。他們應該知道采納不同世界觀所導緻不同後果。為瞭解釋我們觸手可及的各種選擇,我認真描述瞭人們一直存疑而且現在還在質問的基本的哲學問題,也描述瞭過去和現在的哲學傢所給齣的常見的答案,以及他們給齣這些答案的理由。本書的核心是一問一答。我不是簡單地描述答案,而是按照爭論的方式去羅列它們,也就是正反兩個方麵。我把問題設置成可以用“是”和“不是”來迴答的形式(例如“上帝存在嗎?”“道德是相對的嗎?”),每個問題後麵緊跟著兩篇簡短的文章,一篇文章支持答案“是的”,另一篇支持答案“不是”。(兩篇文章沒有前後因果關係,所以先讀哪一篇都可以。)這樣謀篇布局的好處是可以為清晰地展示問題和答案。當人們問及我自己的哲學,他們預設我有自己的哲學和世界觀而且能簡潔地描述齣來。他們也假設如果我解釋瞭我自己的哲學,他們就能很容易地判斷他們是否同意我的觀點。我認為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對的。要想決定自己對某個話題怎麼看,好的辦法就是聽彆人陳述他們的觀點,然後對他們的觀點進行迴應。聆聽兩個意見迥異的人分彆闡述自己的觀點,效果更佳。當然我們不可能針對一個問題窮盡其所有答案。可能有第三種和第四種答案。但是每部分的兩個答案就已經讓很多人摺服。在我看來,這些是、為廣泛接受的答案。每一個答案一般都基於一個或多個人物的觀點,這些人物都熟稔曆史。目錄體現瞭本書的結構。讀者可以看到每部分中“是的”和“不是”短文。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堅信某方觀點的角度寫成的。標簽,像“抽象主義者”和“個人主義者”,是為瞭方便閱讀,這樣更容易探討不同答案。但是標簽並不是跟標簽所代錶的東西同樣重要。建立一個世界觀就意味著你要信仰什麼,是上帝、社會、價值、人性,還是其他。這並不意味著要給某種信仰找到一個有說服性的標簽。在另外一本書中,作者可能用不同方式使用同樣的詞語“抽象主義者”。實際上,人們把很多時間浪費在爭論標簽的意義上,而不是去討論真正的問題。所以說標簽是暫時有用的,或者說是一個載體,容納觀點的載體。讀者應該在閱讀時這些載體,去探究觀點本身。
n……
序言
初讀《時間的囚徒》,我曾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但很快就被作者那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所吸引。他似乎擁有某種魔力,可以將最復雜的概念,用最簡潔、最富畫麵感的語言錶述齣來。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存在的偶然性”,作者沒有使用任何專業的術語,而是舉瞭一個關於“一枚未被拾起的石子”的故事,那枚石子因為沒有被路人撿走,從而改變瞭它原本可能發生的命運軌跡,最終影響瞭下遊河流的形態。這個簡單的比喻,瞬間讓我對“蝴蝶效應”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刻闆印象,而是鮮活的、可感的生命體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過去某些“理所當然”的認知産生質疑。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重新校準你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我閤上書頁時,感覺視野似乎被放大瞭一圈,原來我們日常所見的錶象之下,隱藏著如此多奇妙的關聯和未解的謎團。
評分《未竟的交響樂章》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強烈的“失重感”,仿佛閱讀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對地心引力的挑戰。作者的敘事邏輯常常是跳躍性的,她似乎不太在乎傳統意義上的情節連貫性,反而更專注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爆發點。比如,人物的心情可以從極度的狂喜瞬間跌入對死亡的恐懼,中間沒有任何過渡性的文字,這種突兀感反而極其真實地模擬瞭人類情感的不可預測性。這種寫法對讀者的要求很高,你必須學會放棄被動接受信息的習慣,轉而主動去填補那些巨大的信息空隙。書中多次齣現的“沉默的對話”場景尤其精彩,兩個角色相對而坐,長時間一言不發,但讀者卻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之間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這種對非語言交流的深刻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張力和戲劇性。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不按常理齣牌的寫作風格,它拒絕被定義,拒絕被馴服,充滿瞭野性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行走在時間邊緣的詩篇》簡直是一場心靈的迷霧探險。作者的文字像一把古老的鑰匙,輕輕轉動,便打開瞭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我跟隨他的筆觸,穿梭於那些似是而非的街巷,那些無人問津的角落。他描繪的場景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仿佛我們都是這場巨大戲劇中的旁觀者,既參與其中,又保持著永恒的距離。特彆是關於“記憶的重塑”那一章節,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具個人色彩,他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結論,隻是拋齣瞭一係列令人深思的意象:破碎的鏡子、褪色的信件、雨後潮濕的泥土氣息。每一次重讀,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層次,新的情感波動。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有趣,它不是綫性的敘事,更像是一首由無數碎片組成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時而低沉,但整體卻有著驚人的和諧感。它迫使你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說的張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瞭一次長時間的冥想,雖然身體疲憊,但精神上卻得到瞭極大的淨化和拓寬。這絕對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細緻的咀嚼。
評分翻閱《燈火闌珊處的微光》,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治愈。這本書的文風極其細膩,像是一幅用極細的毛筆蘸著清晨露水勾勒齣的水墨畫。作者的關注點總是在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上:一張舊椅子的磨損痕跡、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百葉窗投下的斑駁光影、老舊收音機裏偶爾傳齣的雜音。正是這些瑣碎的細節,構築瞭一個完整而溫暖的精神世界。它沒有宏大的敘事背景,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反轉,有的隻是對“存在本身”的溫柔凝視。在閱讀過程中,我的呼吸似乎都變得緩慢而深沉,那些平日裏被我急匆匆略過的一切,此刻都獲得瞭存在的意義。這本書像是一個提醒者,告訴我們真正的美和力量,往往蘊藏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之中,隻是我們缺少瞭一雙願意慢下來發現的眼睛。它不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分享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世界保持謙卑和敬畏的狀態。
評分《星塵下的低語》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每一次起伏都恰到好處地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種大開大閤、直白的對抗,而是潛藏在人物日常對話和細微動作中的暗流湧動。比如,書中描寫兩位主人公在一次傢庭聚餐上的微妙互動,僅僅通過眼神的交匯和餐桌上擺放的刀叉位置,就將兩人之間長久積纍的矛盾和未齣口的怨懟烘托得淋灕盡緻。這種“少即是多”的錶達哲學,讓整部作品充滿瞭留白的美感。我甚至能想象齣那個特定場景的空氣濕度和光綫強度,這完全歸功於作者精煉卻富有張力的遣詞造句。書中對於“等待”這一主題的探討也極為深刻,它不是枯燥的哲學思辨,而是通過一個等待瞭三十年的角色,將時間的重量具象化瞭。那種近乎永恒的耐心,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如此珍貴又如此難以企及。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它不像快餐,更像是一道需要時間慢燉的濃湯,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