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定价:58元
作者: 菲尔·沃什博恩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6608920
字数:520000
页码:47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认真阅读这本书,将帮助读者极大地提高分辨各种观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从纷乱的具体现象中发现本质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逻辑地表达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说服能力,以及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有力反驳的技巧。这样的思维训练对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生和从事法律、政治、商业等几乎所有职业的人都大有裨益。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哲学入门读本。它没有介绍哲学史上那些睿智人物的生平与思想,也没有对他们那些通常是深奥难懂的著作进行解读,而是教给读者如何“做哲学”,就是如何思考哲学问题,明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并为自己的观点提出充分的理由、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驳。
作者罗列了31个关于如何认识我们自身及这个世界的重要哲学问题,比如“上帝存在吗?”“社会是基于一种契约吗?”“道德是相对的吗?”“我们是自由的吗?”“我们总是自私的吗?”,等等,对每个问题设置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并用文章来为回答进行辩护。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不是从哲学家作品中进行的摘要。每篇文章都明确阐述了一个观点,并在两个对立的观点之间进行比较,给予每个抽象理论一种更私人化、更可信的“声援”。这些文章虽然大多采纳的是哲学家的传统观点,但是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案例和当代语言进行阐述。简洁的文风和彼此冲突的答案可以吸引读者仔细认真审视观点间的不同,仔细思考哪个观点更可信,或发展出自己的观点。
认真阅读这本书,将帮助读者极大地提高分辨各种观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从纷乱的具体现象中发现本质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逻辑地表达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说服能力,以及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有力反驳的技巧。这样的思维训练对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生和从事法律、政治、商业等几乎所有职业的人都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菲尔·沃什博恩(Phil Washburn),纽约大学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院公共学习项目中的主讲老师,给非哲学专业学生主讲初级哲学课程,大受欢迎。本书在他的课程教案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经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很快被美国很多其他大学引为公共哲学课教材,目前已修订出版第三版。他已出版的另一部哲学著作是《智慧的变脸:哲学家的哲学视角》(The Many Faces of Wisdom: Great Philosophers’ Visions of Philosophy)。
文摘
我在一所大学里教哲学。有时在飞机上、婚礼上或通过朋友介绍结识新的朋友,当我告诉他们我的职业时,总会出现一阵尴尬的沉默。有时候人们会说:“很不错”,然后就转移了话题。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大部分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花时间去研究哲学。有时候我对护士、水管工人和保险推销员有点嫉妒,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常人都能理解的。我没有转换我的职业,而是写了这本书帮助人们去理解哲学到底是什么。我希望它能帮助人们认识到哲学家“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可能还有“为什么这么做”。我努力把文章写得通俗些,不自以为是。我尽量使用直白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另一方面,我很严肃地对待哲学,所以也没有过分简化它。我告诉别人我是做什么的时候,我经常提及本书的一些观点。开始人们感到惊奇,之后就变得好奇了。他们经常问:“那么,你自己的哲学是什么?”我的哲学同人都有相同的体验,但是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幼稚透顶、过于简单。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这是个重要问题。大部分人想找到一套信仰和价值观,以此作为生活的依据,而哲学正好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因此,除了告诉人们“哲学到底是什么”之外,帮助人们开发他们自己的哲学便是我写作这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全书中我用“世界观”这个词来指代人们的生活哲学、总体看法或基本信仰和价值观。为了树立一个世界观,人们必须知道从何入手。他们应该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为什么有的人采纳某个基本信仰,但是另外的人却拒绝。他们应该知道采纳不同世界观所导致不同后果。为了解释我们触手可及的各种选择,我认真描述了人们一直存疑而且现在还在质问的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描述了过去和现在的哲学家所给出的常见的答案,以及他们给出这些答案的理由。本书的核心是一问一答。我不是简单地描述答案,而是按照争论的方式去罗列它们,也就是正反两个方面。我把问题设置成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的形式(例如“上帝存在吗?”“道德是相对的吗?”),每个问题后面紧跟着两篇简短的文章,一篇文章支持答案“是的”,另一篇支持答案“不是”。(两篇文章没有前后因果关系,所以先读哪一篇都可以。)这样谋篇布局的好处是可以为清晰地展示问题和答案。当人们问及我自己的哲学,他们预设我有自己的哲学和世界观而且能简洁地描述出来。他们也假设如果我解释了我自己的哲学,他们就能很容易地判断他们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我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对的。要想决定自己对某个话题怎么看,好的办法就是听别人陈述他们的观点,然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回应。聆听两个意见迥异的人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效果更佳。当然我们不可能针对一个问题穷尽其所有答案。可能有第三种和第四种答案。但是每部分的两个答案就已经让很多人折服。在我看来,这些是、为广泛接受的答案。每一个答案一般都基于一个或多个人物的观点,这些人物都熟稔历史。目录体现了本书的结构。读者可以看到每部分中“是的”和“不是”短文。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坚信某方观点的角度写成的。标签,像“抽象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是为了方便阅读,这样更容易探讨不同答案。但是标签并不是跟标签所代表的东西同样重要。建立一个世界观就意味着你要信仰什么,是上帝、社会、价值、人性,还是其他。这并不意味着要给某种信仰找到一个有说服性的标签。在另外一本书中,作者可能用不同方式使用同样的词语“抽象主义者”。实际上,人们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争论标签的意义上,而不是去讨论真正的问题。所以说标签是暂时有用的,或者说是一个载体,容纳观点的载体。读者应该在阅读时这些载体,去探究观点本身。
n……
序言
这本《行走在时间边缘的诗篇》简直是一场心灵的迷雾探险。作者的文字像一把古老的钥匙,轻轻转动,便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我跟随他的笔触,穿梭于那些似是而非的街巷,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他描绘的场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仿佛我们都是这场巨大戏剧中的旁观者,既参与其中,又保持着永恒的距离。特别是关于“记忆的重塑”那一章节,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具个人色彩,他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只是抛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意象:破碎的镜子、褪色的信件、雨后潮湿的泥土气息。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层次,新的情感波动。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趣,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首由无数碎片组成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但整体却有着惊人的和谐感。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说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冥想,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上却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拓宽。这绝对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细致的咀嚼。
评分《星尘下的低语》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每一次起伏都恰到好处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直白的对抗,而是潜藏在人物日常对话和细微动作中的暗流涌动。比如,书中描写两位主人公在一次家庭聚餐上的微妙互动,仅仅通过眼神的交汇和餐桌上摆放的刀叉位置,就将两人之间长久积累的矛盾和未出口的怨怼烘托得淋漓尽致。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哲学,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留白的美感。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特定场景的空气湿度和光线强度,这完全归功于作者精炼却富有张力的遣词造句。书中对于“等待”这一主题的探讨也极为深刻,它不是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一个等待了三十年的角色,将时间的重量具象化了。那种近乎永恒的耐心,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难以企及。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它不像快餐,更像是一道需要时间慢炖的浓汤,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
评分初读《时间的囚徒》,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但很快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所吸引。他似乎拥有某种魔力,可以将最复杂的概念,用最简洁、最富画面感的语言表述出来。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存在的偶然性”,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专业的术语,而是举了一个关于“一枚未被拾起的石子”的故事,那枚石子因为没有被路人捡走,从而改变了它原本可能发生的命运轨迹,最终影响了下游河流的形态。这个简单的比喻,瞬间让我对“蝴蝶效应”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鲜活的、可感的生命体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过去某些“理所当然”的认知产生质疑。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重新校准你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合上书页时,感觉视野似乎被放大了一圈,原来我们日常所见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如此多奇妙的关联和未解的谜团。
评分《未竟的交响乐章》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失重感”,仿佛阅读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地心引力的挑战。作者的叙事逻辑常常是跳跃性的,她似乎不太在乎传统意义上的情节连贯性,反而更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爆发点。比如,人物的心情可以从极度的狂喜瞬间跌入对死亡的恐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文字,这种突兀感反而极其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情感的不可预测性。这种写法对读者的要求很高,你必须学会放弃被动接受信息的习惯,转而主动去填补那些巨大的信息空隙。书中多次出现的“沉默的对话”场景尤其精彩,两个角色相对而坐,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读者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这种对非语言交流的深刻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写作风格,它拒绝被定义,拒绝被驯服,充满了野性的生命力。
评分翻阅《灯火阑珊处的微光》,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治愈。这本书的文风极其细腻,像是一幅用极细的毛笔蘸着清晨露水勾勒出的水墨画。作者的关注点总是在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上:一张旧椅子的磨损痕迹、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百叶窗投下的斑驳光影、老旧收音机里偶尔传出的杂音。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构筑了一个完整而温暖的精神世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反转,有的只是对“存在本身”的温柔凝视。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呼吸似乎都变得缓慢而深沉,那些平日里被我急匆匆略过的一切,此刻都获得了存在的意义。这本书像是一个提醒者,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和力量,往往蕴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之中,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愿意慢下来发现的眼睛。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保持谦卑和敬畏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