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重立场
定价:12.00元
作者:(法)德里达,余碧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108021069
字数:78000
页码:1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些是我曾经参加过的、仅有的三次访谈。访谈内容讨论的是我刚刚发表的作品。无疑,就我的对话者和我自己而言,它们形成了一种积极解释的姿态。这种对我所“从事”的研究的解读不仅已经定型,而且这时了:因为我的工作并未停止,所以它不再专属于我。这种情形也可供人读解。它的事实、内容和陈述形式方面支配了这些交流。这样,我就没有必要做出任何修改了。
目录
敬告读者
一、意蕴:与亨利·降塞的会谈
二、符号学和文字学:与朱莉·克里斯特娃的会谈
三、多重立场:与让一路易·乌德宾、居伊·斯卡培塔的会谈
附录: 让一路易·乌德宾和雅克·德里达的通信摘要
德里在年谱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感和书页边缘泛出的淡淡的陈旧气息,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握住了某种沉甸甸的思想重量。纸张的质地精选得恰到好处,摸上去既不失光滑,又带着一种可以被指尖捕捉到的纹理,翻页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是思想在纸页间低语的证明。而且,字体的选择和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行间距的处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丝毫不感到拥挤和压迫,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复杂逻辑迷宫中。这本实体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促使读者必须放慢速度,给予文字应有的敬意,而不是像浏览网页那样轻率地滑过。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种低调而又不失品味的插图处理,虽然内容晦涩,但书籍的“容器”却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为接下来的智力挑战做好了铺垫,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和敬畏。这本书拿在手里,就好像捧着一座等待被开垦的知识荒原,外壳的精美只是对内在深邃的温柔暗示。
评分初读之下,我的第一感觉是被作者那近乎偏执的精确性所震撼。他似乎不满足于仅仅阐述一个观点,而是要将这个观点拆解到其最微小的哲学原子,然后用一把无形的解剖刀,将其与所有可能关联或对立的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的捆绑与切割。这种写作方式,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绝对的专注力,任何一个词汇的跳跃或语法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对整个论证链条的误解。起初,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笨拙的学徒,在阅读时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长句中复杂的从句结构和大量的限定词,仿佛在试图理解一架精密仪器的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这种阅读过程是消耗体力的,它不是那种提供即时满足感的快餐式阅读,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力和对抽象概念的驾驭能力。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智力上的愉悦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你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似乎被强行拓宽了一点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典的严肃性,即便是在讨论现代性的问题时,其表达也仿佛经过了某种古老的提炼。它很少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或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倾向于使用那种富有张力和歧义的词汇,让意义在字里行间流动、摇摆。这使得每一次的“理解”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你很难说自己完全掌握了作者的本意,因为作者似乎故意留下了一些“空隙”,邀请读者去填补,去辩论。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陷入一种“被质疑”的状态,即文本中的某个论断会忽然反过来质问我自身的预设和常识。这种对读者主体性的持续挑战,是这本书最迷人也最令人挫败的地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确定的答案,反而更像一面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反射出无数个扭曲的侧面,迫使我们质疑“看”本身的行为是否可靠。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迷失”与“重构”的交替循环。有那么几章,内容似乎完全漂浮不定,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我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个由符号构成的巨大漩涡,每一次尝试抓住一个明确的意义,它就化作了更细碎的沙子从指缝间溜走。那种挫败感是真实的,甚至让我一度想把它合上,转而去阅读一些更直接、更直接了当的论述。然而,正是这种彻底的“迷失”,反而为后来的“重构”积蓄了能量。当新的章节开始,用一种看似全新的框架来重新审视先前所有的困惑时,先前那些零散、破碎的片段突然以一种出乎意料的逻辑结构连接起来。这种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解”并非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充满张力的过程,一个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永恒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深远影响,并不在于它直接给出了一个可以被引用的“结论”或“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某些基本范畴的方式。它像一把瑞士军刀,在你不知不觉中,将你用来构建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比如“真实”、“主体”、“文本”——进行了精密的拆解和重装。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交流中,对于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判断,会不自觉地进行一次额外的、内部的“审视”:这个“我”的叙事基础是否牢固?这个“他者”的边界是否清晰?这种后设的视角,已经内化成了我的思维习惯的一部分。虽然我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这本书的核心论点,但它带来的认知上的“后遗症”是持久的,它让我的思考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充满怀疑,也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复杂认知层面的后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