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心经

图说心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经
  • 佛教
  • 禅宗
  • 哲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佛教文化
  • 经典解读
  • 图解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人美
ISBN:9787552705140
商品编码:2674249714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图说心经
  • 作者:编者:施青石|译者:(唐)玄奘法师
  • 定价:69.9
  • 出版社:甘肃人美
  • ISBN号:978755270514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5
  • 字数:290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心经》的由来与主旨
1.《心经》的起源:260字来源初探
2.《心经》与《大般若经》:二者之间什么关系
3.《心经》*早汉译本的译者:鸠摩罗什
4.流传*广的汉译本:玄奘法师与《心经》的因缘
5.《心经》的七个汉译本:两个略本和五个广本
6.两种《心经》:“广本”和“略本”的区别
7.《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空
8.《心经》的精神:明白并破除执着
9.《心经》的佛法道理:因缘所生法
10.《心经》的人生观:人生是苦
第二章 与《心经》相关的一些问题
1.探讨《心经》人物:佛陀在《心经》中的角色
2.《心经》说法盛会:有哪些人参加
3.《心经》的说法地点:佛陀与观自在菩萨在哪里开示
4.王舍城:在佛教**为什么如此重要
5.《心经》的听众:三种对象
6.《心经》的性质:是“经”还是“咒”
7.密教的般若佛母与心经女神:是否同属一人
8.甚深禅定观修状态:观自在菩萨说法
9.人们喜欢《心经》的原因:字句简短,含义深远
10.《心经》的应用:找回自己的心
11.《心经》的文字:《大般若经》的精髓
12.《心经》流通分:与一般经典有何不同
13.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心经》咒语出自何处
14.《大般若经》的说法地:四处
第三章 如何读懂《心经》
1.掌握关键佛法词汇:体会《心经》世界
2.了解佛法词汇梵语原意:解开《心经》经文真义
3.读略本,也要读广本:*全面、正确地认识《心经》
4.掌握《心经》的修学次第: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的正确念法
6.般若等于智慧:玄奘大师为何不直接翻译
7.《心经》浅解:从字面上了解《心经》梗概
8.密教《般若心经》的修持法:日日念,经常念
9.密教《般若心经》的数珠法:随身使用,不染一切诸恶
10.密教《般若心经》的念诵法:唱真言的规定
11.密教《般若心经》的供养法:置神坛的标准
12.密教《般若心经》的抄写:开发自我的妙法
第四章《心经》经文详解
1.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般若智慧已达自在之境:观自在菩萨
3.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4.照见五蕴是空无实体:照见五蕴皆空
5.利他、救世、利益众生:度一切苦厄
6.智慧**的佛弟子:舍利子
7.色与空两者相互依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8.物质现象为空,空也为物质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心理层面的四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0.一切法都是空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11.佛的宇宙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2.“空”无五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13.六根为空,六尘也不会影响自身:无眼耳鼻舌身意
14.一切世间现象皆为空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15.十二因缘也是空性: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16.**四谛:无苦集灭道
17.去除对概念名相的执着:无智亦无得
18.依据般若甚深智慧证得空性: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19.不畏生死,自然没有任何恐怖: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20.远离不合理的思想行为:远离颠倒梦想
21.一切烦恼都已止息:究竟涅槃
22.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三世诸佛
23.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前导: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24.***的**正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5.赞叹般若有极大的力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26.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27.离苦得乐,达到涅槃: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28.咒语与经文的分水岭: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29.前往、到达:揭谛揭谛
30.直接无任何媒介地证悟空性:波罗揭谛
31.一起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
32.成就圆满的智慧:菩提萨婆诃
第五章 读《心经》还需了解的佛法概念
1.法:一切事物,宇宙万有
2.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3.三宝:佛、法、僧
4.涅槃: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
5.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6.十二缘起: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
7.心性:心识本来所具的不变不改体性
8.无我:没有众生所执为实常的自我
9.无常:没有恒常的存在
10.因果相续:因因果果,没有间断
11.有漏皆苦:佛教对苦的缘起的解释
12.三界唯心:一切现象不离“心”
13.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
14.大乘:着重有利于大众的行为
15.五乘教法:佛教修行的五种教义体系
16.菩萨:将自己和众生一起解脱出来
17.四摄:摄引众生归向佛道的四个条件
18.八宗: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
附录一
1.藏文版《心经》与玄奘版《心经》咒语的差异
2.《心经》密教化的证据
3.不同根器运用三科的修行方法
4.鸠摩罗什《大品般若经》与玄奘《心经》比较分析表
附录二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图说心经》 一部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一次探索内心深处的奥秘之旅。 《图说心经》并非一本寻常的书籍,它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哲学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度凝视,更是一场引领读者穿越语言、文化藩篱,直抵心灵最柔软之处的奇妙旅程。本书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老智慧的精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旨在破除经典文本的神秘感,让每个寻求内心宁静与觉醒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心经》作为佛教大乘般若经典的精髓,其篇幅虽短,却蕴含着极其深邃的哲理,触及了诸法实相的根本。它以简洁的语言,阐释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般若思想,揭示了“一切皆空”的真谛,并指明了通往解脱的道路。《心经》的语言精炼,其背后却承载着无数智者千年的参悟与实践。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古老的梵文音译或晦涩的佛学术语,往往构成了阅读的障碍,使得这宝贵的智慧之光难以真正照亮他们的内心。 《图说心经》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而诞生。本书并非对《心经》的机械性解读或生硬的佛学理论堆砌。相反,它以一种极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将《心经》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概念,乃至每一段经文所蕴含的意境,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和易于理解的文字。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视角,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插画、图表,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这些图文结合的内容,如同为古老的智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心经》不再是冰冷的书本,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智慧宝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以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心经》的内在世界。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画面,都如同一扇窗户,为读者开启一处新的视野。当经文中提到“色不异空”时,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作,描绘着物质世界的瞬息万变,又含蓄地暗示着其背后空性的本质。当谈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时,我们不再感到困惑,而是通过视觉化的呈现,理解到这是对“无我”境界的深入描绘,是对感知之门的超脱。 《图说心经》的图景设计,涵盖了从抽象概念到具象事物的广泛描绘。例如,关于“照见五蕴皆空”,书中可能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展示“色”(物质形体)、“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意识)这五种构成我们身心现象的元素,如何如流水般变化,又如何最终归于空无。这些图像不会是简单的插画,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引导读者在观赏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文字部分更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作者并非简单地翻译或解释经文,而是以一种诗意盎然、富有哲理的语言,将《心经》的精义娓娓道来。这些文字,如同甘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又如灯塔,指引着迷失的方向。它们没有长篇累牍的学术论证,也没有高深莫测的佛学词汇,而是用最贴近生活、最能触动人心的语言,阐释了“无所得”的智慧,以及“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解脱之道。 本书尤其注重对《心经》核心概念的细致描绘,例如: “观自在菩萨”:这不仅仅是一个佛号,更是智慧与慈悲的化身。书中可能通过描绘观自在菩萨慈悲的目光、平静的坐姿,以及其所处的超然环境,来展现“观自在”的境界,即通过观照自身,得以自在。 “般若波罗蜜多”:这包含了“智慧”与“到达彼岸”的含义。书中或许会用象征性的画面,如一艘船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航行,最终抵达宁静的彼岸,来比喻通过般若智慧,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五蕴”:如何将“色、受、想、行、识”这些构成我们身心运作的要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是本书的一大挑战,也是其价值所在。作者会通过巧妙的视觉语言,揭示这些元素的无常与非实质性,从而引导读者认识到“五蕴皆空”的真相。 “空性”:这是《心经》的核心概念,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图说心经》将尽力用各种角度,通过不同的意象,来描绘“空”并非虚无,而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基础,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真实状态。例如,可能通过描绘水中的倒影,或风中的叶子,来暗示物质世界的虚幻与空性。 “无苦集灭道”:这并非是对佛陀四圣谛的否定,而是指向一种更究竟的体悟。本书会阐释,当真正体悟到“空性”时,苦与乐、集与灭、道与非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便会自然消融,进入一种超越性的平静。 “咒语”:最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句咒语,被视为《心经》的力量所在。书中会以一种尊重而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呈现咒语的意境,并阐释其背后所代表的修行进程与证悟境界。 《图说心经》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生命有着好奇,对内心有着探求,对智慧有着渴望的人。无论您是否了解佛教,无论您是否曾接触过《心经》,本书都将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深刻理解与心灵觉醒的大门。它适合那些在喧嚣尘世中感到迷茫的人,适合那些渴望在内心找到一片净土的人,也适合那些希望通过了解宇宙人生真谛,获得更深层次平静与喜悦的人。 本书并非要将读者变成佛教徒,而是希望通过《心经》的智慧,帮助每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命。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到苦难的根源,并找到超越苦难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烦恼,那些曾经执着的念头,在般若智慧的光辉下,逐渐变得淡薄、消散。 《图说心经》是一次关于“看见”的实践。它不仅仅是眼睛的看见,更是心灵的看见,是智慧的看见。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够“看见”《心经》的文字,更能够“看见”文字背后的意义;不仅能够“看见”世界的表象,更能够“看见”世界真实的本质。 这本书是一份来自古老智慧的邀请,邀请您放下疲惫,停下脚步,跟随图文的引导,踏上一次充满启迪的内心探索之旅。它将带您穿越烦恼的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最终,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活出那份“观自在”的从容与喜悦。 《图说心经》——让古老的智慧,在今日绽放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原典权威性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当代心理学和哲学的一些思考框架,使得整部作品焕发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捕捉到一些看似不经意,实则深思熟虑的对比和呼应。比如,书中提到“照见五蕴皆空”时,会穿插一段关于现代人信息焦虑和自我认同危机的讨论,这种“古今对话”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让我意识到,《心经》的智慧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直指人心、解决当下困境的锐利工具。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的心病所在,不避讳谈论现实的压力与迷惘,然后将《心经》的解脱之道作为一种强大的心理锚点置入其中。这种融合使得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高压社会中保持内心清明和自由的“生存指南”,非常适合那些寻求精神力量来平衡快节奏生活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它在处理“无常”这个核心命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很多对“空性”的阐释容易导向虚无主义的倾向,让人觉得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从而产生消极感。但是,此书巧妙地将“空”与“缘起”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正是因为“空”,万事万物才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的空间。作者没有回避痛苦和幻灭的现实,而是将其视为转化的起点,这赋予了阅读者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而是启发我“因为一切都会过去,所以此刻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个当下都具有无比珍贵的意义”。读完合上书本,我没有感到被教条束缚,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以及一种更积极地投入生活、去体验、去创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将宏大哲学转化为个人行动指南的能力,是此书难能可贵的成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文字的阐释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谦逊与克制。很多解读《心经》的书籍,往往陷入过度阐释或故作高深的泥淖,恨不得把每一个词都掰开揉碎,塞满各种玄奥的注脚,反而让人心生畏惧。然而,此书的文字风格却如同清晨的薄雾,轻盈而富有层次感。它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股清流。例如,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讲解,作者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类比,用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来映照其本质的恒常不变,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术语,而是用日常的观察和感受去搭建理解的桥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真正做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初级引渡,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灌输知识,而是在一位博学而温和的导师的陪伴下,进行一次宁静的自我探索,这种体悟式的学习,远比死记硬背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这本《图说心经》的排版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每一个跨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在阅读的间隙中进行一次深呼吸。装帧的质感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轻飘感。尤其是那些配图的选材,简直是匠心独运,并非是那种程式化的、冷冰冰的佛教符号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生活化的场景和意境的捕捉,比如对“空”的阐释,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一滴水融入大海、一片云消散于天际的画面来体现,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般若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图文编排上的用心程度,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并非只是简单地“翻译”经文,而是在用一种现代且美学的方式,重新“诠释”这部古老的经典,使得即便是对佛教哲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被其深邃的美感和哲思所吸引,沉浸其中,享受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旅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展览的参观,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对读者的尊重与关怀。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感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横平竖直,而是充满了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从开篇的引入到核心概念的逐步展开,再到最后的回归平静,整个阅读流程就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太极拳演练,有张有弛,动静相宜。某些需要重点强调的段落,作者会使用字体大小、颜色深浅甚至是布局上的倾斜来暗示其重要性,这种视觉上的节奏变化,有效地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可能产生的疲劳感。特别是当讲解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类咒语部分时,排版上采取了一种类似吟诵的重复结构,读起来真的有种自然而然地心神安定下来的感觉,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股穿越千年的诵读回响。这种对阅读体验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辑团队和作者对“体验至上”原则的坚守,让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疗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