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的知识(汉译名著本)
定价:40.00元
作者:(英)罗素,张金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3-02-01
ISBN:9787100005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作者曾试图以他所能达到的广阔的眼界来研究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人们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短暂,观察事物又不免带有个人偏见和局限性,那以人们又是怎样得以获知他们的全部知识的?相信我们的知识这种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觉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除了依靠感官之外,还必须知道些什么?我在以前写的一些书中谈过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较大的文章结构中重复我在别处已经考察过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但是我已经在不妨碍我的主题的条件下,对这类重复做了*的压缩。
目录
著者序
引论
部分 科学的世界
章 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的知识
第二章 天文学的宇宙
第三章 物理学的世界
第四章 生物界的演化
第五章 感觉和意愿的生理学
第六章 心理的科学
第二部分 语言
章 语言的用途
第二章 实指的定义
第三章 专有名称
第四章 自我中心的特称词
第五章 推迟的反应:知识与信念
第六章 句子
第七章 观念和信念的外界参照
第八章 真理的基本形式
第九章 逻辑字眼与虚妄
第十章 普遍的知识
第十一章 事实、信念、真理和知识
第三部分 科学与知觉
引论
章 事实的知识和定律的知识
第二章 唯我主义
第三章 常识的推理
第四章 物理学与经验
第五章 经验中的时间
第六章 心理学的空间
第七章 精神与物质
第四部分 科学概念
章 解释
第二章 小量用语
第三章 结构
第四章 结构与小量用语
第五章 公共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
第六章 古典物理学的空间
第七章 时空
第八章 个体化原理
第九章 因果律
第十章 时空与因果性
第五部分 概然性
引言
章 概估性的种类
第二章 概率计算
第三章 有限频率的解释
第四章 米西斯——莱新巴哈的频率说
第四章 米西斯—莱新巴哈的频率说
第五章 凯恩斯的概率论
第六章 可信度
第七章 概率与归纳法
第六部分 科学推理的公设
章 知识的种类
第二章 归纳法的作用
第三章 自然种类或有限变异的公设
第四章 经验的知识
第五章 因果线
第六章 结构与因果律
第七章 相互作用
第八章 类推
第九章 公设提要
第十章 经验主义的限度
索引
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有分量的感觉,这大概是厚度决定的,也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读起来眼睛不会太累。装帧上,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果然是可靠的保证,那种经典、严谨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进入一种严肃阅读的状态。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简约但又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排布,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晦涩难懂,但光是捧着它,就觉得像是握住了一段文明的侧影。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的锚点,让思考得以沉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犹豫着是否真的能啃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知识体系的宏大与精妙,仿佛进入了一个宏伟的迷宫,让人既敬畏又跃跃欲试。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读到某些关于数学基础或知识确定性的讨论时,我总能联想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那是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在经历深刻危机和重塑的年代。罗素以一个局外者的洞察力,试图为整个知识大厦寻找一个坚实的地基。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对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常识”产生了怀疑。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所知道的”这个行为的本质。我发现,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在现实世界中找一些参照物来“消化”吸收到的新视角。比如,看到他对归纳法的讨论,我第二天看新闻报道时,都会不自觉地分析其论证结构是否合理,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维模式的重塑,比单纯获取信息要深刻得多。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门槛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闲书。有些段落,我必须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精确的措辞含义。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感到阅读的价值倍增。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智力努力。我注意到,其中关于符号逻辑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交织部分,特别考验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不像一些通俗哲学那样用生动的比喻来掩盖深度的空缺,而是直面最硬核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每次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比读完任何一部小说都更令人满足的。这是一种对心智的磨砺,让人体会到思考本身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立刻提供一个完美无瑕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审视一切知识的“工具箱”。它教会你如何去质疑断言的有效性,如何辨别逻辑谬误,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信念结构。即使未来某天的科学发现推翻了罗素提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这本书传授的怀疑精神和分析方法论,依旧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我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学习新的技术规范时,我不再盲目接受,而是会主动追问其基础假设。这本《人类的知识》更像是一本“如何思考”的指南,而非“思考什么”的百科全书,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渗透性的,让我的认知框架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升级。
评分初次接触罗素的文字,我立刻被那种冷静到近乎抽离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急于说服你,而是以一种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将概念一层层剥开,让你亲眼见证逻辑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清晰度,即便在涉及极为抽象的哲学或逻辑问题时,也几乎没有产生任何阅读障碍,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师级的功力。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旁边的笔记本,记录下他某个关键性的定义或论证的节点,因为稍不留神,一个细微的转折就可能让你错失了整个论证链条。张金言先生的译文,功不可没,它在忠实于原著的严谨性与保证中文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原本可能高不可攀的理论,有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通道可供攀爬。这不光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耐力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