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别慌
定价:25元
作者:孙云晓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日报总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4806755
字数:325000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9年底,孙云晓在新浪开设微博,随时记录体验、观察、阅读与交流的心得,积少成多,达到600多条。这些每条140字的“微语录”,因其精辟、实用,成为受博友欢迎的内容,关注的粉丝高达220多万。
《孩子,别慌》应博友呼吁而出版,但它绝不仅仅是孙云晓的微博结集,而是根据广大父母读者的切实需要全新架构,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和方法。既有言简意赅的警言妙句,也有精辟独到的理论分析,更有实用可行的方法指导,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父母全方位的家教指导,能很快提升父母的家教水平,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让孩子健康成长。
目录
作者介绍
孙云晓,男,195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1993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等。教育代表作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拯救男孩》、《拯救女孩》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
文摘
篇 捍卫童年
一个人怎样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很重要的取决于他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他的童年是过于沉重、过于劳累的,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他就封闭了,没有开放、没有发展。
警惕童年恐慌
微 言 妙 语
孩子是什么?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珍贵的礼物,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天使。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天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强行塑造天使, 结果,天使被扭曲成一个怪物,一个超能的怪物,美好的生活也变得乱七八糟。因此,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迎接天使,需要充分地尊重和了解天使。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头。带着“童年恐慌”长大的孩子是难以获得幸福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生的悲剧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原因。一切真心爱孩子的成年人要成为儿童权利的捍卫者,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作为儿童教育神圣的天职。
儿童教育从哪里来?不是从成年人的大脑里来,也不是从书本里来,而是从孩子的需要中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就是重要的教育。教育专家们说得好:“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我们需要特别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儿童教育首先不是教,而是观察和倾听,教育儿童从发现儿童做起。
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要变成早期摧残,要做童年的捍卫者。我的观点是无为乃大为。也就是说,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越是焦虑越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有许多敏感期或关键期,都需要适时给以指导和帮助,给他成功体验的机会,但一切都要用尊重的方式来进行。
早期教育水平的高低可能决定孩子的发展能力。科学实验发现,在同样的生活条件下,刺激元素丰富的小老鼠能力突出。这或许可以推断,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多一些游戏,多一些动手操作玩具的机会,多一些人际互动的交流,会显著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具有特别意义。
早期智力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违反认知规律,例如要求5 岁前的孩子死记硬背就是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伤害。如韦钰院士所说,人对“情节的记忆”一般在5 岁后才会形成,而到13、14 岁以后才是有效的。因此,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从培养儿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情商做起。
6 岁前的教育也有方向和原则,绝非吃喝玩乐加学习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成功。早期教育的核心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我赞成陶行知的观点:“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 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 岁以前是人格陶冶重要的时期。”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卢梭赞成这个判断,他认为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甚至说浪费时间是重要有用的教育法则。其实卢梭之意并非真的浪费时间,而是不用所谓的知识来干扰孩子的成长。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却可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前教育无疑是重要的,问题在于学前教育学什么。在我看来,学前教育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自信、自理与合作,而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要发现和发掘儿童的兴趣点,培养其自觉主动的探索精神,但重点不是学习知识。
孩子的起跑线应以健康人格为标准,不应以年龄违反身心特点的早熟为骄傲。要让孩子在宽松的气氛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输赢。童年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要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童年有独立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孩子的名字是今天,没有今天怎么可能有明天?我认为,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 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指关心和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解放儿童,指尊重儿童的权利,打破对儿童的束缚;发展儿童,指促进儿童和谐成长,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概言之,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
提升尊重意识, 培养尊重习惯, 这是父母与教师教育成功的条件。在今天, 尊重孩子已经不仅仅是道德要求, 还是法津规定。无论是国际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一个共同原则, 即要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世界的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被称为“经济学的良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的“发展就是自由”,可谓精辟之语。毫无疑问,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事业,而发展的目标是自由。是否有利于人获得尊重和自由,是评价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实际上,儿童需要自由,却往往缺少自由。今日的孩子之所以备受煎熬是因为过度竞争。您希望孩子自由快乐,可是看别人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技能培训班,您还敢无为或不争吗?真正考验您的时候到了。您是为孩子一生幸福负责呢?还是对他眼前竞争负责呢?在我看来,对于童年的摧残就是对一生幸福的摧残,幸福的人生需要幸福的教育。
没有快乐的体验就没有幸福的生活。可是, 让孩子快乐生活却成了今日社会无解的难题。不可否认,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吞噬儿童快乐生活的黑洞。但是,快乐作为儿童生命的重要元素,也有顽强的生长力,如果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孩子会体验到许多快乐。
儿童教育要以儿童为本。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儿童的节日就要以儿童的快乐为高原则,就要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为其根本宗旨。儿童节应以自由狂欢为宗旨,尤其应形成让孩子充分释放想象力、创造力的鲜明特色。这既是儿童的真正快乐,也是民族的真正希望。
孩子为什么特别喜欢小丑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小丑,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有太多与小丑相类似的经历。近几年的六一儿童节,柳州市都会举行世界小丑节,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把小丑节与儿童节放在一起,真是孩子的福分。
小丑往往是善良的高尚的,也是智慧的勇敢的,他们是儿童的朋友。一个多么出人意料的发现啊! 清华大学和杭州天长小学分别对毕业生的跟踪研究发现, 都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 因为他们的压力小于前十名, 反而发展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可能是规律性的发现。如果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 他们完全可能名列前茅。教育的潜力与误导由此可见一斑。因为所在学校混乱,难以发展自己的特长,一个11 岁的孩子居然能够说服父母搬家,可见少年乔布斯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力,更可以看到其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这件事启发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何等的必要。实践证明:如果忽视孩子呼救的声音,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生存的希望。
在我心目中,现代教育是离人越来越近的教育,绝不会是离人越来越远的教育。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心灵世界。比如,孩子的身心健康、潜能优势和兴趣爱好、同伴关系、烦恼与梦想等,这是需要父母和教师了如指掌的。
在我心目中,现代教育是让人越来越强的教育,绝不会是让人越来越弱的教育。现代教育是富有活力的教育,强健人的体魄,强化人的创造力,强大人的信仰力量。让孩子变强有三个层次:一是身体强壮,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善于创新,这是父母和教师教育成功的三个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杨东平教授说:“教育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个性的充分发展。”我想,只有在自信自主自强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因此,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尊重环境,尊重资源,是尊重的四个要素。
无视儿童天性是今日教育的极大弊端。在卢梭看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的, 即天性、教育和环境。如果三者和谐一致就是良好的教育。三者关系如何协调 卢梭坚持应以天性本能来做教育的指引。他甚至认为: 天性的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实际上, 天性就是生命潜能和需求。
尊重天性就是尊重生命的需求和成长的规律, 这是教育基本的原则。卢梭形象地批判不尊重天性的人, 说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 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
今天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 所以, 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儿童。
……
序言
篇 捍卫童年
1 警惕童年恐慌
2 玩是儿童的权利
3 童言无忌
4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5 秘密是成长的营养品
6 让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
7 让孩子成为网络的主人
第二篇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
1 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2 善待儿童犯错误
3 培养孩子的爱心
4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
5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6 培养弹性儿童
第三篇 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l 三个好习惯成就了我
2 习惯贵在坚持
3 习惯的养成要让儿童参与
4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5 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6 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
7 让运动成为孩子终身的好习惯
第四篇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
l 教育是一种唤醒
2 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3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4 警惕暗示生短
5 不要吝惜赞美孩子
6 梦想创造奇迹
第五篇 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
l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2 用真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爱
3 和孩子有效沟通
4 再忙碌都能当好父亲
5 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糟糕
第六篇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1 儿童教育是生活教育
2 自立是位的能力
3 教子要做人中人
4 养孩子要养眼
第七篇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1 警惕男孩成长危机
2 女孩需要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3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4 告诉孩子,性是美好的
第八篇 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高
l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2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3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语言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精炼程度,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值得摘抄下来、贴在墙上的句子。但这里的“精炼”不是指篇幅短小,而是指其密度极高。作者似乎摈弃了一切不必要的形容词和修饰语,直击核心概念,句子结构却异常优美,充满了古典的回响和现代的犀利。比如,描述时间流逝的那一段,他用了“时间不是河流,它是不断收紧的缆绳,将所有未完成的都勒在原地”这样的表达,那种画面感和物理性的冲击力,远胜过千言万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品味每一个动词的选择。很多时候,一个动词的置换,就能让整个句子的情绪基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文字的精准度,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不是在下笔之前,已经对每一个词汇进行了数次的锤炼和打磨。对于文字工作者或者对语言艺术有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它展示了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构建出最宏大、最深刻的意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就像是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但你一开始根本看不出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故事的前半段看似是松散的片段集合,充满了看似无意义的日常琐事和技术性描述,我一度担心它会走向失焦。然而,到了中段,那些看似无关的线索,如同一条条埋藏在地下的暗流,突然汇聚爆发,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无可辩驳的整体。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悬念设置,来吸引读者读下去,而是用一种“必然性”来牵引你。你不是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越来越确信,事情的走向注定会导向这个特定的结局,这种被命运感所裹挟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尤其是在回顾收尾时,会猛然发现,开篇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埋下的一个道具或一句对话,竟然是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钥匙。这种精妙的布局,让我忍不住想立即开始第二次阅读,不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是为了去“拆解结构”,去膜拜作者是如何在看似混乱中建立起如此坚固的内在秩序的。
评分这本书里的人物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不讨好”。你很难对其中任何一个主要角色产生纯粹的喜爱,他们都带着浓厚的、甚至是令人不适的“人味儿”。例如,那个看似无私奉献的导师角色,在私下里却表现出惊人的控制欲和某种近乎病态的优越感,而那个主角身边的伙伴,看似忠诚可靠,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那条捷径。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人性的温情面纱,露出了底下那种冷峻的、自保的底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动机”的刻画,它从不满足于表面的善恶二元论,而是深挖角色行为背后的复杂驱动力——是童年的阴影,是社会地位的焦虑,还是对某种绝对真理的偏执追求?每一次角色的重大转折,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他们辩护,又立刻被他们接下来的自私行为所唾弃。这种矛盾感贯穿始终,让我无法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标签化他们,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学,它挑战读者去拥抱复杂性,去理解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灰色地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封面那种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那种带着手写体质感的金色字体,就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里细细摩挲。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着微微的纤维感,翻页的时候发出那种沉静的“沙沙”声,仿佛在低语着即将展开的故事。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考究,字号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侧边书脊部分,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留白区域,让它在书架上看起来既醒目又不失内敛,非常有格调。我甚至发现,在某些章节的过渡页,作者会用一小段看似无关的古老引文作为引子,那字体会特意做旧处理,像是从泛黄的羊皮纸上拓印下来的一般,这种细节处理,着实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敬意。拿到书的第一天,我甚至没舍得马上开始读,而是花了一个多小时单纯地欣赏它的“形”,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与热爱,是如今电子阅读时代里难得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摆在我的书桌上,就增添了一份沉静的艺术气息。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勉强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遍,而我的内心体验,远比“读完”这个词要复杂得多。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心理漫游,而不是线性的情节推进。作者在叙事上的手法是极其跳跃的,常常在一句话的末尾,突然抛出一个极具哲学深度的疑问,然后紧接着用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日常场景来回应,这种错位的叙事结构,像极了人在深度思考时,意识流不受控制地四处漂浮。有那么几段文字,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走到窗边,仰望着天空,试图消化那些文字里蕴含的巨大张力。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提问场”,迫使读者必须进入自己的经验库去寻找共鸣和解释。这种阅读体验是“耗费心神”的,但绝对是“滋养灵魂”的,读完之后,我感觉世界在我眼中似乎变得更立体了,那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界限和规则,都变得松动起来,充满了讨论和重新定义的可能。我甚至开始回想自己过去几年做过的某些决定,试图用书中的某种理论模型去套用分析,那种感觉,简直是为思考者量身定做的智力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