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086418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掀起当今中国早教界新风、撼动时下国人功利育儿观念的重要作品
★ 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 中国榜样家长王人平、《父母世界》主编朱正欧、早教专家林怡倾情作序
★ 畅销书作者金韵蓉、十二、新浪育儿执行主编郑先子、新京报书评周刊副主编涂涂、中国教育报书评周刊主编王珺联袂推荐
★ CCTV《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心理学家李子勋自然取向教育首度开讲
★ 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与思考
★ 作者作品累计超过500000册
早教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做父母*难的,其实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
我们的孩子属于20年后的世界,我们给不了他们我们没有的。
内容提要
3岁看大,孩子生命的初3年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30年!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的
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那么读《早教的秘密》你需要的勇气,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你头脑中固有的对早教的看法。
本书作者李子勋系央视知名心理专家,他既具备西方心理学及医学知识素养,又熟悉
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具备各种临床案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
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
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目录
自 序 让育儿回归自然XXI
章 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
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
个假定:自然是生命之母
第二个假定:自然的智慧高于人类的智慧
第三个假定:生命是共用的意识场
第四个假定:万物皆信息
第二节 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第三节 生命诞生的三重门
重门:自主呼吸
第二重门:磁性变化
第三重门:皮肤知觉
第四节 真正的胎教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天赋
第五节 自然分娩——妈
第六节 育儿,要遵循三个自然法则
相互依存,人不能独立存在
节能,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
只取所需,育儿请持一颗平常心
第二章 协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节 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自然气息的滋养
第二节 提升孩子心智的佳途径——亲近自然
第三节 延缓语言发展,保护孩子的知觉能力
第四节 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
第五节 父亲在养育中的角色
第六节 东西方婴儿生存环境比较
第七节 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与孩子交谈
第八节 别过度喂食孩子的好奇心
第九节 让孩子的自恋之花自在开放
第三章 3岁前,早教重在唤醒
节 半岁前,依恋关系建立雏形期
孩子,让母亲的生命回到原初状态
婴儿可以成功改变家人之间的关系
出生后前3个月,母亲要与孩子时刻相伴
抚触:唤醒孩子肌体功能,刺激大脑发展
母亲的陪伴利于孩子建立初健康的依恋
第二节 半岁到1岁:依恋建设黄金期
依恋的完成
情绪大的孩子生命力强
视听能力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促进
第三节 1岁到2岁:知觉高速发展期
1岁儿童的认知特征
以实物刺激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
说话晚的孩子具有更好的思维能力
第四节 2岁到3岁:自我意识发展期
不要过早赋予孩子价值观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情达意
在同龄孩子的相伴中发展关系能力
俄狄浦斯情结
儿童自我意识的初构建
第五节 生命之初的知觉发展
触觉:婴儿初发展的知觉
嗅觉:孩子探索环境重要的手段
味觉: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美食家
听觉:2岁前,让孩子的听感细胞获得饱满刺激
视觉:婴儿的辨色能力可以跟计算机媲美
第四章 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
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心智滋养
丢掉育儿中的愧疚感
正面思考,积极看待孩子的缺陷
孩子的问题常常是被观察出来的
女儿爱吮吸大拇指,该怎么办?
孩子需要的关注,你给够了吗?
孩子到底几岁可以独自睡觉?
孩子犯错时,是帮助他建立规则的好时机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孩子社交胆怯,父母需以平常心对待
允许婆婆爱自己的孩子
继母应懂得,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给孩子需要的,而非他想要的
新妈妈,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接受新生命
面对孩子,多倾听和感受,少干预和纠正
尊重他人,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初礼物
用渐进的办法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
感恩孩子的到来
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第五章 养育中的重大误区
——与央视主持人张小琴的访谈 (节选)
后记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三大环境
作者介绍
李子勋
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特邀嘉宾;《心理月刊》《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杂志专栏作家。
他是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也是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李子勋曾出版《家庭成就孩子》《你在为谁而活》《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等,作品累计超过500000册。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简直是为我这个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我最近真是被各种育儿理念搞得头晕脑胀,市面上那么多书籍,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显得过于浅薄,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又非常理解我们焦虑的教育专家坐在你对面,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和理解孩子。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场景模拟”和“应对策略”。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区分孩子是“真性兴趣”还是“一时好奇”的那一节,简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读完后才明白,真正的天赋唤醒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和保护。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对未来成功的重要性,比如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管理,这在很多只关注“智商提升”的读物中是很少被如此深入探讨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跟风报各种兴趣班,而是开始学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这对我来说,是育儿观念上的一次巨大转变。
评分我承认,我本来对这类“成功学”色彩较浓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赢在未来”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和功利。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核其实是关于“高质量陪伴”和“潜能最大化开发”的哲学探讨,而非赤裸裸的竞争导向。它非常巧妙地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与中国家庭的实际教育环境进行了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天赋”时所采取的广义定义,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非得是音乐神童或数学天才才算天赋”的狭隘认知。书中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一个擅长观察细节、善于倾听的品格,在未来的复杂社会中,其价值可能远超某一项硬技能。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没有强迫读者一次性吸收所有信息,而是鼓励我们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随时查阅和实践。我最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提问式引导法”和孩子进行日常对话,效果立竿见影,亲子间的沟通质量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早教书是教你“如何做一套漂亮的PPT来展示你的育儿成果”,那么这本书就是在教你“如何搭建一个稳固的底层操作系统,让所有应用都能高效运行”。它的视野非常开阔,不局限于传统的认知能力培养,而是将“情商”、“逆商”、“创造力”甚至“跨界整合能力”都纳入了天赋唤醒的范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适度留白”原则,这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填鸭式教育”的刻板印象。它教会我,最好的教育是创造一个容器,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填充,而不是用我的意志去塑形。这种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读完后,我对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清晰了许多,不再急于“教导”,而是更注重“激发”。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让我从一个“焦虑的执行者”转变成了一个“有远见的规划师”。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做笔记和画思维导图的人,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适合深度阅读者。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而是逻辑清晰的模块化设计。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提出一个核心的教育困惑,然后层层递进地剖析其背后的儿童发展规律,最后落脚于具体的实践建议。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国外前沿研究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国内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比如对“孝道”和“集体荣誉感”在天赋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独特的阐释,这使得书中的建议更具本土化的实用价值。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家庭传统活动来激发孩子的“专注力流”(Flow State)的描述,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本国际引进的育儿书中读到过如此细致的本土化操作指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和一本励志手册的完美结合体,随时翻开,都能找到新的启发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后劲十足。很多教育书籍的语言都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口语化而失于严谨,但这本的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丰富的情感代入。最让我感触深的是,作者反复提醒家长,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一个完美的学习机器,而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我驱动、拥有幸福感的完整的人。这一点,在当前这个“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焦虑孩子的“进度条”,担心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读完这本书后,这种焦虑感明显减轻了。我开始关注过程的美妙,而不是只盯着结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从外部的标准转向了内在的满足。这本书不提供“速成秘籍”,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这才是真正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