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规矩和爱——中国父母必读书
作 者: 王涛
I S B N:9787564060251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2年8月第1次印刷
字 数:270千字
页 数:241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350克
定 价:28元
编辑
作家周国平真诚
孩子需要爱 更需要规矩
你不给孩子做规矩
孩子就要给你和社会做规矩
规矩是爱的规矩
爱是融合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目录
一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需要谦卑
为人父母需要培训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不占有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
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
父的规矩之一
父的规矩之二
父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的爱
家有严母
母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人之初,规矩始(2):玩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规矩和爱的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孩子学会谦卑
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单妈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七章 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马语者
蒙迪和野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给我的启发
采访蒙迪
内容介绍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您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注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正在为“熊孩子”头疼的家长。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务实又充满温度的笔触所吸引。它完全不像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对面,和你一起梳理那些日常育儿中的困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规矩”的界定,绝不是简单粗暴的“不许动”“必须听话”。她强调的是,规矩是爱的容器,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比如书中提到的小细节,关于吃饭时间应该如何设立界限,以及玩具收纳的“仪式感”,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尝试着用书里描述的“正面管教”技巧,去处理孩子发脾气的场景,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效果确实比我过去那种吼叫式的管理要好得多。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精髓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实践的步骤,让家长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成长的修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工具手册,针对性极强。比如,当你正为孩子撒谎而苦恼时,你可以直接翻到关于“诚信教育”的那一页,里面详细分析了孩子说谎背后的几种心理动机,并提供了应对的沟通策略,让你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在焦虑中手足无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规矩”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赞美了“自由探索”的重要性。她清晰地划分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尊重、基本礼仪)和“充满弹性的空间”(兴趣选择、生活方式的微调),这种清晰的边界感,对孩子建立秩序感至关重要。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给人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笃定感,让我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小怪兽”时,多了一份从容和智慧。
评分我总觉得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都是“精英教育”导向的,强调各种天赋的挖掘和超前学习,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它更接地气,更关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它聚焦的不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内心丰盈、能够适应真实世界的个体。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不是简单地说“你要学会等待”,而是通过设置一些小小的、可控的挑战,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快乐。我试着让我的孩子参与到家务中,并给予真诚的赞美,而不是物质奖励,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专业术语,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内涵却极其深刻,它教会我们,最好的教育,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互动之中。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那就是“由内而外”的转变。过去,我总是试图用外部的压力和奖励来塑造孩子的外在行为,但收效甚微,甚至引发了亲子间的对抗。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当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被看见、被满足,他们的良好行为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被强迫的结果。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情商教育的各个维度,从情绪识别到冲突解决,都配有生动的案例,让我这个“情绪敏感度”不高的家长,也渐渐学会了捕捉孩子情绪的微妙变化。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场与孩子的战斗,而是一次漫长而充满惊喜的共同成长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指南,它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修剪自己内心不成熟部分的一份极佳的邀请函。
评分读完这套书的某个部分,我深感作者对于儿童心理的洞察力非同一般。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分析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是深入到“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书中对“爱”的阐述,更是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该听我的”的传统观念。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感需求曲线,比如对于学步期幼儿那种强烈的独立探索欲望,以及青春期前期对自我边界的试探,处理起来都需要极高的情商和耐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共情式倾听”的章节,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对话脚本,教会父母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这真的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常常急于纠正行为,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翻涌的情感海啸。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因为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做出的错误反应,促使我们去修炼自身的“情绪稳定力”,只有父母先稳住了,孩子才能找到依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