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论文写作

地理学论文写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鲁烽,何书金,赵歆著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论文写作
  • 学术写作
  • 研究方法
  • 地理研究
  • 科学研究
  • 写作技巧
  • 地理信息系统
  • 地图学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275
商品编码:1675440433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姚鲁烽,何书金,赵歆 著 著作 定  价:69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1日 页  数:182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446275 序言
前言
第篇地理学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
第1章论文的选题3
1.1选题的基本要求3
1.2创新研究的选题3
1.2.1研究方向的创新4
1.2.2研究方法的创新4
1.2.3研究内容的创新5
1.3深入研究的选题5
1.3.1研究时段的加长5
1.3.2研究范围的扩大5
1.3.3研究层次的深入5
1.4选题的学科区别6
1.4.1地理学研究与论文的选题特点6
1.4.2论文学科跨度与投稿期刊类型6
1.4.3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选题区别7
1.5选题的注意事项9
第2章论文的体例10
2.1论文的标题10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地理学报》从事15年以上期刊工作的编辑根据《地理学报》2000年~2014年的6000余篇来搞的10000余份论文审稿意见分析和整理编写。供广大地理学论文撰写者写作时参考。本书**篇系统地阐述地理学论文撰写中在论文选题、结构、数据、文献、插图、表格、英文等七个方面的规范要求。第二部分是论述地理学论文的类型与结构。对时空变化类论文、相关影响类论文、数学模拟类论文、分区分级类论文、实验分析类论文、综述评论类论文等六种主要类型论文的形式进行结构和层次的分析。第三部分为附录是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查阅的资料。包括: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投稿常见问题的解答、论文写作的参考文献、地理学报审稿专家名录等。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印记:一份关于古今东西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地理学论文写作技巧的工具书,而是试图穿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孕育、发展、演变,并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将抛开具体的论文格式和写作方法,回归文明本身,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宏大叙事。 引言:文明的起源与传播——人类足迹的早期地图 从早期人类走出非洲,遍布欧亚大陆,到各自独立或相互影响下孕育出璀璨的文明,我们的探索将从这里启程。我们将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聚落形成的关键作用:河流三角洲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滋养了古埃及的辉煌;而广袤的平原和适宜的气候则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本书将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如何限制或促进了早期文明的扩张与交流。 我们也将关注文明的传播路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路线,这些古老的交通网络,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渠道,更是思想、技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动脉。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传播路径,分析它们如何将不同文明的基因相互融合,催生出更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例如,佛教从印度传播至中国,并进一步影响东亚文化圈;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如何通过贸易和征服,将阿拉伯数字、天文学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部分:东方文明的东方智慧——从黄河流域到东亚辐射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东方,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开始。本书将深入探讨早期中国农业文明的独特发展模式,分析稻作与粟作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我们将考察殷商甲骨文、周朝的礼乐制度,以及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分析其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 本书不会仅限于中国,还将拓展至东亚的邻国。我们将审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地区,如何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借鉴、吸收并融合中华文明的精华,同时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日本的岛国地理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武士道精神和排外意识;越南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其农业生产和文化习俗又与中国南方存在怎样的差异与联系。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在东亚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分析这些思想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相融合,最终塑造了东亚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二部分:西方文明的西方脉络——从地中海到欧洲大陆 接着,我们将转向西方,从地中海世界出发,探寻西方文明的根基。本书将详细分析古希腊城邦的地理特点,如破碎的地形、众多岛屿,如何促进了地方自治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但也限制了统一帝国的形成。我们将考察罗马帝国如何凭借其精良的军事组织和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征服地中海世界,并将其独特的法律、工程技术和拉丁文化传播开来。 本书将继续跟踪西方文明的演变,分析在中世纪欧洲,地理隔离、封建制度以及基督教的影响如何塑造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我们将考察森林、山脉、河流等地理障碍如何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文化独特性。而后,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何突破中世纪的藩篱,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又如何开启了全球化的新篇章。本书将分析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索,如何改变了世界地图,欧洲各国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开启了殖民扩张的时代。 第三部分: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全球视角下的互动与重塑 进入现代,文明之间的互动变得日益频繁和深刻。本书将重点分析地理因素如何在近代以来推动或阻碍全球化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殖民主义的扩张,都与地理条件紧密相关。本书将考察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地理要素,如何在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地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发展差异,并引发了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将深入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的地理根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大陆的交通网络、山脉屏障以及资源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的岛屿争夺、北非的沙漠地带,以及苏联广袤的地域,都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进入20世纪末至今,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世界。然而,本书将指出,地理因素的影响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存在。例如,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造成的影响,资源分布的不均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地理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格局。 结论:文明的未来——在地理约束与人类智慧之间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静态的文明史叙事,而是希望通过对古今东西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度考察,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思考。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然而,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同样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书将鼓励读者跳出局限的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信息爆炸、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禀赋、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路径,对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对文明印记的回溯,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思考人类文明在新的地理约束和挑战下,将如何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在读的研究生,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学术产出,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辩准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间效率优化”策略。它没有把所有知识点平均分配,而是重点突出了“高回报率”的写作环节。比如,它有一套专门针对“摘要和引言”的快速定稿流程,强调在动笔之前,必须用不超过200字的“电梯游说”方式来总结自己的研究价值,并据此反推引言的结构。这套方法帮我将撰写摘要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并且摘要的命中率明显提高。更具前瞻性的是,书中探讨了数字人文和地理学融合背景下,如何撰写涉及大数据分析的论文,特别是如何恰当地处理隐私权、数据偏差等伦理问题,这一点是很多传统写作指南完全没有涉及到的前沿内容。这本书不仅教你如何写好论文的“肉身”,更教你如何武装论文的“灵魂”和“伦理盔甲”,对于希望在学术界站稳脚跟的年轻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化繁为简,直击痛点”。我之前尝试写过一篇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但在“文献综述”部分卡住了,总觉得像是在做读书笔记的堆砌,缺乏历史脉络和批判性视角。这本书的“文献梳理与批判性综述”章节,简直是我的“黑科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矩阵分析法”,教你如何将不同学派、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研究成果,放在一个二维或三维的坐标系中进行对比和定位,从而迅速找到自己研究的“空白点”。我立刻按照书中的建议,重新梳理了我的文献体系,很快就发现自己忽略了近十年关于“垂直绿化”对微气候影响的最新研究动态。此外,对于图表和地图的呈现,这本书的指导也极其到位,它不仅告诉你分辨率要高,更强调地图作为一种语言,其符号、色彩和投影的选择必须服务于你的核心论点,避免“炫技式”的地图制作。这本书的实操性非常强,读完后我立刻重构了论文框架,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前辈在手把手带你入门。它尤其擅长处理“跨学科写作”的难题。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横跨了地理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过去在撰写需要平衡技术细节和环境影响解释时常常感到吃力。这本书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将复杂的算法逻辑,转化为环境政策制定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及如何将模糊的生态指标,转化为GIS可以量化的数据模型。有一段关于“叙事结构”的讨论非常精彩,它建议论文的展开要像讲故事一样,有悬念(研究问题)、有冲突(现有方法的不足)、有高潮(你的创新发现)和有解决(结论和建议)。这种叙事导向的写作理念,极大地改善了我论文的整体可读性。我向所有需要撰写交叉学科研究报告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本书,它能帮你搭建起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沟通桥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地理学门外汉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我之前对地理学研究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水平,一看到那些要求严谨的文献综述和复杂的数据分析,就头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灌输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开始教起。它详尽地剖析了不同地理学分支(比如人文地理、自然地理、GIS应用)在选题上的侧重点和常见陷阱。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利用现有的地理空间数据平台,进行初步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用非常直观的案例说明了理论和实践如何衔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着空白Word文档发愁的新手了,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它甚至细致到告诉你,在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时,应该如何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进行转述,避免生硬的堆砌,这对于提升论文的原创性和流畅度是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每完成一个部分的学习,都会有相应的“实践演练”环节,让我能立刻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员,坦白说,我对市面上那些“入门级”的写作指南通常不屑一顾,认为它们过于浅薄,无法触及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精髓。然而,这本书在“方法论论证的严密性”和“结果讨论的深度挖掘”这两个方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见解。它没有停留在“怎么写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研究中特有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在论文论述中应如何被精准地表达和辩护。书中对复杂统计模型(比如空间计量模型)的文字呈现技巧给出了非常高明的指导,指出如何在保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让非专业背景的审稿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论点。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研究局限性”的撰写艺术——如何坦诚地指出不足,同时将其转化为未来研究方向的契机,而不是成为论文的减分项。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以求精进表达技巧的工具书,其专业性和深度,足以媲美一些专门针对博士后或高级研究人员的写作工作坊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