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精神疾病1000问
:19.50元
作者:王高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3523587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不断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教训,为子孙后代健康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是众多医药工作者历时两年多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各学科专家集长期临床实践之作。
该书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法和通俗易懂的笔触,将不同的疾病以问答的形式叙述,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对所需内容的查询。该书不仅是广大群众医疗保健用书,也是医药工作者有益的参考书。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对生存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层次的人群之间对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的认识相距甚远,尤其是占中国人口总数69%的广大农民,不但缺医少药,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医疗保健知识,是与当前经济发展建设极不相称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将有力地推进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的问世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长效作用,与国家卫生部发起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起到了遥相响应的作用。
目录
一、基础常识
1 为什么说当今已悄然步入“精神疾时代”?
2 大脑与精神活动是什么关系?
3 什么是精神健康?
4 什么是精神疾病?
5 精神疾病有哪些种类?
6 如何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正常?
7 认识精神疾病时存在哪些误区?
8 精神病、心理障碍、心理三者如何区别?
9 如何早点发现是否患有精神病?
10 正常人可能出现哪些“异常”的心理现象?
11 精神病都是受刺激引起的吗?
12 精神病与遗传有关吗?
13 不良性格与精神疾病有关吗?
14 得了精神疾病怎么办?
15 家有精神病人怎么办?
16 您是一个合格的病人吗?
17 精神疾病能根治吗?
18 精神健康有哪几大标准?
二、常见症状
1 什么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有何特征?
2 什么是感觉及感觉障碍?
3 什么是知觉及知觉障碍?
4 什么是幻觉,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5 什么叫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6 什么叫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人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
7 什么是错觉?
8 什么是感知综合障碍,其常见的有哪些?
9 不同精神疾病的知觉障碍内容有何特点?
10 知觉障碍对病人有哪些影响?
11 何谓思维及思维障碍?正常人的思维有哪些特征?
12 思维联想的数量和速度障碍有哪些?
13 思维联想的连续性障碍有哪些?
14 思维逻辑性障碍有哪些?
15 思维活动形式的障碍有哪些?
16 什么叫妄想,有哪些特征?
17 妄想的分类有哪些?
18 影响妄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9 临床上常见的妄想有哪些?
20 什么是超价观念?
21 什么是强迫观念?
22 什么叫注意?
23 注意障碍有哪些表现?
24 什么叫记忆,记忆障碍有哪些?
25 遗忘表现形式有哪些?
26 什么是智能?
27 什么是智商?
28 什么叫精神发育迟滞,临床如何分级?
29 什么叫,有哪些类型?
30 什么是假性?
31 什么叫定向力和定向障碍?
32 什么叫自知力,判断自知力有何作用?
33 什么叫情感,它有哪些特征?
34 与情感活动有关的几种状态有哪些?
35 情感性质的改变有哪些?
36 情感波动性的改变有哪些?
37 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有哪些?
……
三、精神分裂症
四、心境障碍
五、神经症
六、人格障碍及
七、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八、儿童及老年精神障碍
九、其他疾病篇
十、治疗、康复及护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字体那种略显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注意到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一千问”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谨和教条。但翻开内页后,发现排版非常注重阅读的舒适性,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考量,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像有些轻飘飘的书籍,让人觉得内容也同样轻浮。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这在很多专业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它的实体质感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严肃主题,让人愿意把它放在手边,随时可以拿起来翻阅和思考,而不是仅仅作为信息存档的工具。这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关注,确实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良好印象。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问题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逻辑层次感。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些“问”并非是随机堆砌的,而是遵循着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渐进过程。比如,初期的几个章节似乎在搭建一个基础的认知框架,它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先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解构普通大众对某一类概念的普遍误解,就像是搭脚手架一样,稳扎稳打。随着阅读深入,问题的复杂度和针对性也随之提高,开始触及一些比较尖锐和前沿的临床困境。这种编排的艺术性在于,即便是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而不是被一堆术语直接轰炸。这种知识的“可视化”组织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仿佛手里拿着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每翻过一页,都能清晰看到自己知识地图上新增添的板块。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敏感和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平衡感和克制力。很多关于精神健康的讨论,很容易滑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美化和浪漫化,要么就是过度病理化和妖魔化。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难得的中间地带。它在阐述某种症状或障碍时,总是非常审慎地引入多方观点——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都被考虑进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手持一把锋利但精确的解剖刀,冷静地剖析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从不轻易下定论,也不回避灰色地带。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避免了阅读中的“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培养了读者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群。这种冷静的客观性,比任何热情的呼吁都更有力量,因为它建立在坚实、多角度的理解之上。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那就是它在某些章节中穿插的那些“案例思考”。这些并非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全脱离现实的抽象案例,而是更贴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即便只是几句话的简短描述,也立刻让那些理论知识“活”了起来。我能想象到,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小小的挫折时,内心可能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挣扎,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挣扎的内在机制。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将冰冷的医学知识注入了人性的温度,让读者在学习专业性的内容时,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促使读者去思考:我自己的某些反应,是否也触及了某些边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深刻持久得多,它让你开始用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审视性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和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易读性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我发现它很少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为了炫技而堆砌的晦涩词汇,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精确但又清晰的措辞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当涉及到需要专业术语的地方时,它会给出非常及时的、带有建设性的解释,几乎像是有一个私人导师在旁边为你实时标注重点。这种写作态度非常尊重读者的时间和智力,没有把读者当成是需要被唬住的对象,而是视为一个平等求知者。整体的阅读节奏张弛有度,严肃的内容穿插着恰到好处的总结和过渡,使得原本可能感到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消化、可以吸收。这让我想起一些顶尖科学家的科普著作,他们总是有能力将最前沿的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优雅地呈现出来,这本书显然也具备这种难得的气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