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医案讲习录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雪峰,张宇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任之堂
  • 清代医学
  • 医学史
  • 方剂学
  • 临床经验
  • 温病学
  • 伤寒学
  • 脉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2882
商品编码:1534624904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董雪峰,张宇 编著 定  价:48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22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42882 任之堂系列图书在读者中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目前已经由我社出版的任之堂系列图书已经有《医间道》等7种,均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近期新出版的《阴阳九针》在两个多月内销售13000多册。
本书是作者本人在2年多的跟师余浩老师学习期间,对余浩老师医案的详细记录和分析总结。其中每一个医案都是在老师诊毕之后,再由我详细收集四诊资料,力求每个医案的完整性。医案十分重视对患者脉象和症状的分析,以及阐明选方用药的理由,使得读者能够读来有临床指导和借鉴价值。每个单独病案后有评注,对病案的特点进行点评。每个等 讲腰腿痛
一、双手掌关节肿痛(肾虚水逆)/2
二、肩背酸痛(肾虚水逆)/6
三、腕关节疼痛(气滞阳郁证及湿阻阳郁)/8
四、全身关节疼痛(湿阻阳郁)/13
五、腰背四肢关节疼痛(风湿、湿热不解兼肾虚)/18
六、后背疼痛(营血虚弱,寒湿侵袭)/23
七、腰酸痛(金不生水,肾精亏虚)/26
八、左腰腿疼痛(肾虚寒湿加乘)/30
九、四肢肌肉酸痛(精气亏虚,脾不散精)/33
十、足跟痛(湿热下注)/37
腰腿痛总结/39
第二讲失眠
十一、失眠(气血不足,气逆不降)/44
十二、失眠(胆气不降)/47
十三、失眠(肺胃不降,清阳不升)/49
十四、失眠(胃气不降)/54
十五、失眠(气逆不降)/57
十六、失眠(阴虚火亢)/60
十七、失眠(气亢越而阳郁)/6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任之堂系列图书在读者中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目前已经由我社出版的任之堂系列图书已经有《医间道》等7种,均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近期新出版的《阴阳九针》在两个多月内销售13000多册。本书是作者本人在2年多的跟师余浩老师学习期间,对余浩老师医案的详细记录和分析总结。其中每一个医案都是在老师诊毕之后,再由我详细收集四诊资料,力求每个医案的完整性。医案十分重视对患者脉象和症状的分析,以及阐明选方用药的理由,使得读者能够读来有临床指导和借鉴价值。每个单独病案后有评注,对病案的特点进行点评。每个系列案件后有总结归纳,能使得读者临床时对该疾病心中有数。医案完成后,都交由余浩老师审阅,有不妥之处,都会再作修改,使得医案分析不会偏离老师的愿意。余老师相关的书籍很多,也很畅销。但目前为止,这是专享一部真正意义的医案书籍。这对任之堂书籍系列有补充作用,相信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董雪峰,张宇 编著 董雪峰,1976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化州县文楼镇。200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班。毕业后在广州市某三甲中医院工作,2012年辞职,跟随湖北十堰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学习两年余。2015年12月,在深圳宝安西乡开办中医馆“董古医堂”,意在临床实践中,尽褪浮华,求其古朴。
《静水流深:临床实践中的中医智慧》 内容梗概: 《静水流深:临床实践中的中医智慧》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临证辨证施治以及古籍经典在现代应用的书籍。全书围绕着“静水流深”这一核心理念,旨在揭示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学体系,其内在的深刻智慧如何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被挖掘、发扬,并最终转化为解决当下健康问题的切实力量。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经典医案,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背后,如何透过现象抓住病机,并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遣方用药。 本书不拘泥于某一家学派或某一病种,而是从宏观角度切入,展现中医思维的普遍性与普适性。它力图打破将中医视为零散知识集合的误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由哲学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方剂配伍艺术等要素构成的严谨而精妙的体系。作者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医的底层逻辑,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才能辨识出病之本源,才能开出切中肯綮的方药。 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中医思维的基石——从哲学观到生命观 这一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中医底层逻辑的认知。开篇便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易经》的阴阳变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切入,阐释这些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医对人体、疾病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作者会详细解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形神兼顾”等中医核心理念,说明中医并非仅仅关注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将人视为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并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视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阴阳五行在人体与疾病中的体现: 详细阐述阴阳在生理、病理上的不同表现,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如何映射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相互联系。例如,肝属木,其生理功能与疏泄相关,病理上则可能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脾属土,主运化,病理上则易出现脾虚湿困等。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健康理念: 深入探讨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以及如何通过调养、养生等方式来增强人体正气,抵御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强调了在疾病发生后,如何通过审慎观察,预判疾病的发展趋势,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二部分:辨证论治的艺术——从诊断到治则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关键的环节——辨证论治。作者强调,辨证论治并非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髓: 详细讲解四诊在收集信息中的作用,并着重强调“综合分析”的重要性。例如,望诊不仅看面色,还要看神色、舌象;闻诊不仅听声音,还要闻气味;问诊不仅问症状,还要问生活习惯、情志变化;切诊不仅摸脉象,还要诊按腹部、肢体。这四诊所得的零散信息,需要通过辨证思维将其整合,找出内在的联系。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运用: 深入剖析八纲辨证作为中医辨证的基础,如何帮助医生将复杂的病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类型。作者会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如何根据症状、体征将患者归入“表证”还是“里证”、“虚证”还是“实证”、“寒证”还是“热证”,以及“阴证”和“阳证”的判别。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的多维度分析: 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更为细致的辨证方法。例如,脏腑辨证会侧重于分析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经络辨证会关注疾病在经络循行部位的表现;病因辨证则会追溯疾病的发生原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作者会说明这些辨证方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指向疾病的本质。 治则的制定与方药的选择: 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如何确立正确的治则(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散寒温阳”、“清热泻火”、“补益气血”等)。之后,将重点讲解方剂的配伍原理,即“君臣佐使”的运用,说明为什么方剂中的药物需要这样组合,以及如何根据具体证候,灵活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三部分:经典与现代的对话——古籍精华的临床转化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中医古籍经典,展示其作为中医理论宝库的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于现代临床。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对方剂理论的贡献: 详细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体系和方剂学中的奠基性作用,并选取其中一些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四君子汤等),分析其组成、功用、主治,并探讨其在现代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 《温病条辨》的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阐述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温病大家提出的温病学说,以及其在辨别温热病、寒凉派与温热派的争论中的重要性。重点介绍温病辨证的特点,以及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温病常用方剂的临床运用。 医家医案的启示——从实践中学习: 选取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等)的经典医案,深入分析其辨证施治的过程、用药思路以及临证体会。通过对这些医案的解读,帮助读者学习前辈的临床经验,领悟中医的“神传”之妙。 第四部分:疑难杂症的应对——中医的探索与创新 面对现代医学中一些尚未完全攻克的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静水流深》也提供了中医视角的思考与探索。 慢性病的调治思路: 探讨中医在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疲劳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调养与治疗中的优势,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在调动人体自身修复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志失调与身心疾病: 深入阐述中医对情志致病机理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情志调理、中药、针灸等方法来治疗和改善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各种身心疾病。 临证加减的智慧——“是药三分毒”,如何达到精准治疗: 强调了药物使用的精细化,以及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地域、季节、兼病等)对经典方剂进行微调,达到“神乎其技”的治疗效果。 书籍的特点与价值: 《静水流深:临床实践中的中医智慧》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指引临床实践的“工具书”。其特点在于: 1.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作者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临床思路。 2.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内容安排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经典解读和疑难杂症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 3. 生动翔实的案例分析: 书中穿插的大量医案和临床情景模拟,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鲜活,易于理解和吸收。 4. 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 作者并非简单地教授方药,而是致力于引导读者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 5. 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展现中医的生命力。 本书适合中医专业的学生、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帮助读者拨开中医理论的层层迷雾,看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健康问题面前,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的视角去审视和应对。它将引导读者在临床实践的“静水”中,体会中医“流深”的智慧,最终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中医师。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任之堂医案讲习录》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中医读物。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束之高阁,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践指导意义。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人,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医案的详细阐述,从初诊的病情描述,到治疗过程中的药方调整,再到最终的疗效反馈,都记录得详详细细。这种“过程性”的展现,对于我这样需要“看图说话”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医是如何一步步地去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最终的结果。书中的一些治疗思路和用药心得,对于我日常保健养生也大有裨益。我甚至开始尝试根据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去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医学典籍,更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学习中医的热情,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评分

刚拿到这本《任之堂医案讲习录》,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医学科班出身,但对中医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中医书籍,可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贴近临床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医案呈现在读者面前。翻阅的瞬间,仿佛置身于任之堂那古朴而充满智慧的诊室,亲眼目睹了医者如何望闻问切,如何凭借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抽丝剥茧,找到病根,然后妙手回春。每一个医案都不仅仅是病情的记录,更是对中医辩证施治理念的生动诠释。书中对病情变化的细致描述,对药物加减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医者心性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仿佛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魅力,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强烈愿望。

评分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书本的沉浸式体验。每当我沉浸在其中,仿佛就能听到任之堂里阵阵药香,感受到医者严谨求实的态度。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医案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中医并非是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着灵活变通的智慧。每一个医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都蕴含着医者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治愈的执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医案背后“理”的阐释,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法”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何如此”的根本原因。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透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中医望而却步的门外汉,而是真正踏入了中医的殿堂,开始领略它那博大精深的风采。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

读完《任之堂医案讲习录》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这是一本真正能“读”进去的书,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没有空洞无物的说教,只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和中医智慧的沉淀。书中的医案,有的讲述了疑难杂症的化解之道,有的展现了平凡小病的精妙疗效,无不体现了任之堂医者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医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病机分析的深入透彻,对治法选择的灵活巧妙。很多时候,我们读中医书,容易被那些繁复的名词和理论搞得晕头转向,而这本书却能将复杂的病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清楚,再结合具体的医案,让读者豁然开朗。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与实践,让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医案时,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设想自己若是面对此症,又会如何下笔?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中医的效率和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医案集,更是一本启迪智慧、激发思考的修行之书。

评分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对中医知识的浅层理解,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深刻的医学哲学和人文关怀。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医者在面对疾病时的那种沉静、专注和对生命的敬畏所打动。每一个医案背后,都蕴含着医者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病情的严谨态度。书中对于一些“不起眼”的病症,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病机和独特的疗法,这让我看到了中医“治未病”和“治已病”同样重要的理念。我尤其欣赏书中所体现的“守正创新”的精神,既有对经典理论的坚守,又有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智慧。它让我明白,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在于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成规。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窥见了中医的灵魂,感受到了它深厚的底蕴和无限的潜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中医的认知,也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