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丛书 头针 | ||
| 定价 | 29.8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06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焦黎明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28 | |
| 字数 | 148000 | |
| ISBN编码 | 9787030411921 | |
基本信息
书名:头针
作者:焦黎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30411921
字数:148000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头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适用于广大临床医生、基层针灸医生、针灸爱好者及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内容提要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D具特色的优势技术,疗效D特、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头针》重点突出,主要介绍了头针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具体运用。
目录
目录
上篇头针技术概论
1头针技术的学术源流2
2头针技术的基本原理5
3头针的器具制备27
4头针操作的技术规范29
5头针技术的操作规范35
6头针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7
7头针技术的优势与注意事项39
8头针治疗时的正常针感、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41
下篇头针技术的临床应用
1中风48
2面神经麻痹62
3眩晕64
4头痛67
5颤证71
6颅脑损伤75
7颅内炎症77
8抑郁症79
9失眠症83
10原发性高血压86
11感冒89
12支气管哮喘93
13腹泻96
14耳鸣98
15神经性耳聋100
16扭转痉挛102
17带状疱疹103
18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05
19坐骨神经痛107
20皮层性尿频、排尿困难、尿失禁109
21过敏性呼吸困难110
22非器质性男性性功能障碍111
23颈椎病112
24腰椎骨关节肥大性马尾病变113
25隐性脊柱裂114
26皮肤瘙痒症115
27接触性皮炎116
28神经性皮炎117
29斑秃118
30功能性子宫出血119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序言
暂无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没有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中医书籍容易有的陈旧气息,反而透着一股现代学术的严谨。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微偏哑光的触感,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尤其值得称赞,字体的选择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穴位图示和文字说明,也分寸拿捏得当,让人在快速浏览和深入研读之间能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点。尤其是那些理论阐述的部分,逻辑层次感非常清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深奥的经络学说用一种更接近现代人认知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医体系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装订工艺看起来也相当结实,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毕竟知识的获取过程需要经得起反复的检验和查阅。总而言之,从硬件设施到视觉体验,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高品质的阅读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偏向基础介绍性的读物,没想到其中对于某些特定病症的辨证论治思路竟然可以挖掘得如此细致入微。书中列举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它们并非简单的“病-法-方”套路化描述,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经典理论的独到见解。例如,在阐述某一类神经系统病变时,作者不仅回顾了传统针灸理论中的“经筋”概念,还巧妙地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知识进行佐证和延伸,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的临床思考反复咀嚼某些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一般教科书难以给予的。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治疗方案的强度把握和剂量控制描述得非常谨慎且富有弹性,体现了一种对生命体敬畏的医者风范,而不是盲目推崇某种“万能疗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老中医手把手传授经验的“心法”。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体系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的坚实桥梁。很多传统中医著作的通病在于,它们往往高度依赖于晦涩的古文和难以理解的意象化描述,导致临床应用时总感觉隔了一层纱。而这本则不然,它在继承了核心精髓的同时,大量运用了清晰的流程图、对比表格以及现代医学术语的注释,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门槛。作者在组织章节结构时,明显采用了系统性的教学方法,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操作规范,最后落脚于复杂疑难病例的解析。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保证了读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总能找到已掌握的知识点作为参照,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关于“循证医学”在传统疗法中的应用讨论,虽然篇幅不长,但观点犀利,发人深省,显示出作者不仅是一位实践者,更是一位深刻反思和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家。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药现代化的从业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方法论的更新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沉溺于故步自封的传统叙事,而是积极拥抱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但这种拥抱是审慎且有批判性的。比如,书中对于一些现代研究中提出的电针参数与疗效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结合临床实践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避免了研究成果与临床操作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疗效的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注意安全性和个体差异。书中对于“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调整治疗方案”的论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妙之处,远非简单的穴位堆砌可以比拟。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具科学依据的行动指南,这对于提升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大有裨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亲切,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枯燥,仿佛作者就在身边,耐心地为你剖析每一个技术要点。即便是描述一些操作技巧相对繁琐的环节,作者也总能用生动的比喻或者贴近生活的描述来加以说明,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技术细节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讲述某些手法时,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官方化的术语,而是直接点明“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那样做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什么”,这种坦诚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非说教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中医技术并不需要高不可攀的门槛,只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练习。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中医事业深沉的热爱和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真正宝贵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