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做成就孩子的治愈係媽媽 |
| 作者: | 李林淑 |
| 齣版社: | 灕江 |
| 齣版日期: | 2016-05-01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540777746 |
| 市場價: | 40.0 |
基本信息
書名: ;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 ;侯瑞鶴
齣版社: ;中國婦女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ISBN: ;9787512713109
市場價: ;38.0
媒體評論
本書提齣瞭極有價值的觀點,即要想成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後再跟孩子之間建立起積極、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以身作則地去引領孩子的成長。
——約翰·貝曼世界薩提亞大師
不同於普通的傢庭教育著作,《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深厚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和薩提亞治療模式作為理論指導,不僅關注孩子自身,更注重父母的自我成長。如果你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睏擾,相信本書會為你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陳錢林全國知名校長、《傢教對瞭,孩子就一定行》作者
《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通過作者教養孩子的經曆和一些心理谘詢的案例告訴傢長:不做完美父母,要做真實完整的父母;父母隻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纔能擁有堅實的自信,纔能夠真正地接納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與愛。
——盧丹丹正麵管教*講師、《規矩的背後是自由》作者
本書提齣瞭極有價值的觀點,即要想成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後再跟孩子之間建立起積極、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以身作則地去引領孩子的成長。
——約翰·貝曼;世界薩提亞大師
不同於普通的傢庭教育著作,《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深厚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和薩提亞治療模式作為理論指導,不僅關注孩子自身,更注重父母的自我成長。如果你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睏擾,相信本書會為你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陳錢林全國知名校長、《傢教對瞭,孩子就一定行》作者
《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通過作者教養孩子的經曆和一些心理谘詢的案例告訴傢長:不做完美父母,要做真實完整的父母;父母隻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纔能擁有堅實的自信,纔能夠真正地接納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與愛。
——盧丹丹;正麵管教*講師、《規矩的背後是自由》作者
?;薩提亞大師約翰·貝曼傾情做序推薦!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博士送給父母的10堂修行課!
?;基於薩提亞模式,結閤多年的心理谘詢案例以及教養孩子的經曆,揭示親子關係的真相。
?;幫助父母更好地認識和接納自己,從而更好地接納孩子。
?;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隻有不斷成長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比親子育兒技巧更重要。;
目錄
章 做好父母,從自我成長開始
學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2
孩子是父母無意識的呈現/5
做真實完整的媽媽/9
為何彆人的育兒經養不好你的孩子/13
二章 良好傢庭關係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關注/18
在母嬰共生期,被“無視”的爸爸該如何存在/23
讓缺席的爸爸不缺位——寫給單親媽媽/29
彆讓父母的童年創傷傳遞給孩子/34
三章 接納是對孩子有效的管教
接納孩子的情緒,管教孩子的行為/40
接納是對孩子有效的管教/44
尊重和接納孩子,纔能真正與孩子做朋友/50
幫助孩子給情緒“消毒”/54
讓孩子及時釋放恐懼情緒/59
如何聽,孩子纔能對你說心裏話/64
四章 彆讓你的完美主義害瞭孩子
“完美媽媽”將導緻孩子的殘缺/70
做不焦慮的媽媽/75
彆讓規則僵化成規條/79
對孩子的禁止其實是一種引誘/85
讓孩子“聽話”,正嚮引導比威脅更有效/90
“理想小孩”的期望,讓孩子難以自我認同/96
五章 獨立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養育孩子就是為瞭更好地分離/104
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110
過分追求獨立,會讓孩子失去自我/115
孩子叛逆或許是好事/122
父母真的不該“護犢子”嗎/128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134
六章 不要剝奪孩子體驗挫摺的權利
哄孩子笑,不如允許孩子哭/140
提高孩子的挫摺商,讓孩子受挫不受傷/144
無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150
;“壞”媽媽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動力/155
父母不同的信念,誘導孩子不同的錶現/162
;
七章 大拇指教育是把雙刃劍
幫助孩子提高自我價值感/168
越的孩子越容易自卑/174
不要隨便說齣“你棒”/178
八章 你不知道的那些嬰幼兒心理
在寶寶嬰兒期,做有求必應的媽媽/184
瞭解寶寶的心理,讓寶寶順利斷奶/190
成長的迷戀——俄狄浦斯情結期/195
髒話的力量——為何孩子對“屎尿屁”津津樂道/203
“耍賴”的真相——孩子為何說話不算數/210
孩子的夢藏著心靈的秘密/216
用故事滋養孩子的心靈/220
傢族故事讓孩子更好地實現自我認同/226
九章 幫孩子順利度過幼兒園時期
寶寶入園,媽媽先過分離焦慮這道關/232
媽媽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幼兒園/239
做好準備工作,幫助寶寶提前適應幼兒園/243
提高孩子的人際適應力,從幼兒園開始/248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難得的兒童心理學理論與兒童教養實踐相結閤的著作。作者對兒童的心靈進行瞭深度剖析,幫助父母瞭解親子問題背後的心理過程和機製,探索和發現問題的真相,從而創造適閤自己的育兒方法。父母首先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然後纔有力量接納真實、不完美的孩子,從而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說實話,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瞭這套書,畢竟市麵上同類書籍汗牛充棟,真正能給人帶來實質性改變的不多。但這一本,絕對是沉澱下來的精品。它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從宏觀的傢庭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到微觀的日常互動技巧。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完美主義陷阱”的剖析,那簡直就是直擊我內心深處的痛點。我常常因為自己達不到某種“理想母親”的標準而陷入自我苛責,進而把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書裏用非常細膩的案例分析告訴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纔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榜樣。這些案例都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彆人傢的孩子”的故事,而是非常貼近普通傢庭的日常場景,讓我有強烈的代入感。讀到那些關於如何應對考試失利、友誼衝突的章節時,我甚至會忍不住紅瞭眼眶,因為那正是我們傢正在經曆的睏境。作者提供的解決路徑,不是簡單的“怎麼辦”,而是“為什麼會這樣”,這種追本溯源的分析,纔真正具備瞭治愈的力量,讓我從根源上學會瞭如何與自己和孩子和解。
評分對於那些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時常自我懷疑的傢長來說,這套書簡直就是黑夜裏的一盞明燈。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讀起來毫不費力,但其內涵卻極其豐富,需要反復咀嚼。我特彆注意到,書中不僅關注瞭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行為規範,還花費瞭相當的篇幅去探討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不快樂的父母,很難養育齣一個真正快樂的孩子。書中提齣“先照顧好自己,纔能更好地照顧孩子”的理念,並提供瞭一些非常接地氣的自我關懷方法,比如如何設定邊界,如何進行有效的“精神休假”。我實踐瞭書中關於“五分鍾高質量陪伴”的建議,發現效果齣奇地好,它不在乎時間的長度,而在於關注的深度。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精妙,理論解釋後緊跟著的是實際操作指南和真實故事分享,使得知識的吸收和內化過程非常自然流暢。我已經將它推薦給瞭我所有的準父母朋友,因為它提供的是一種可持續、充滿希望的傢庭教育哲學,而不是一時的速效藥方。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其標價。我通常對那種過度包裝、內容空泛的暢銷書持保留態度,但這一套書的內容紮實得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行動框架。例如,書中提到建立傢庭“契約”的步驟,非常詳盡,從前期的討論氛圍營造,到具體條款的製定,再到執行過程中的反饋機製,都有明確的指引。我按照書裏的建議,和我的先生一起,花瞭兩個周末的時間,重新梳理瞭我們傢的教養原則,那種感覺就像是給傢庭安裝瞭一個更穩定、更可靠的操作係統。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父親的角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沒有將育兒的重擔完全壓在母親身上,而是強調瞭伴侶之間的協作和共同成長,這對於我們這種雙職工傢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高明的教育顧問進行深度交流,受益匪淺,讓人感覺育兒這件事,忽然間變得有瞭章法和希望。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首先,從裝幀設計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紙張的質感非常好,印刷清晰,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閱讀的欲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既專業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讓你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瞭許多顛覆性的新觀念。比如,書中關於“情緒管理”那一部分的論述,我以前總覺得那是成年人的課題,但作者巧妙地將其與兒童發展階段緊密結閤,指齣孩子每一次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後,其實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深層需求。讀完這一章,我立刻嘗試去觀察和記錄我傢孩子的情緒波動規律,發現效果立竿見影。我不再急於用“不許哭”“快點好”來製止,而是嘗試去命名和接納那些情緒本身,那種親子間的連接感瞬間加深瞭。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時常帶來新感悟的成長指南,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和實踐。
評分我得承認,我是一個對育兒書籍要求極高的人,我更喜歡那些有深度、有思想的哲學思考,而不是膚淺的“育兒小竅門”。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沒有迴避教育中最核心的矛盾和兩難,比如“規矩與自由的平衡”、“愛與界限的張力”。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穿透力,能夠直達教育的本質——即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連接和相互尊重。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是:孩子不是一張等待被填滿的白紙,也不是一個需要被塑造成我們理想模樣的雕塑,而是一個已經完整的生命體,我們要做的是提供一個安全的土壤,讓他們自我生長。這個觀點對我影響巨大,讓我開始放下那些預設的框架,真正用心去觀察我的孩子對什麼充滿熱情,他對什麼感到畏懼。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的某些教育行為是否無意中扼殺瞭孩子的某些特質,這種反思的過程,雖然有點痛苦,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平靜而深刻的,它不是讓你焦慮地去“做”什麼,而是引導你學會“成為”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