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做成就孩子的治愈系妈妈 |
| 作者: | 李林淑 |
| 出版社: | 漓江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540777746 |
| 市场价: | 40.0 |
基本信息
书名: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 ;侯瑞鹤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ISBN: ;9787512713109
市场价: ;38.0
媒体评论
本书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即要想成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后再跟孩子之间建立起积极、亲密的亲子关系,并以身作则地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约翰·贝曼世界萨提亚大师
不同于普通的家庭教育著作,《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以深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萨提亚治疗模式作为理论指导,不仅关注孩子自身,更注重父母的自我成长。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扰,相信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陈钱林全国知名校长、《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通过作者教养孩子的经历和一些心理咨询的案例告诉家长:不做完美父母,要做真实完整的父母;父母只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拥有坚实的自信,才能够真正地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与爱。
——卢丹丹正面管教*讲师、《规矩的背后是自由》作者
本书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即要想成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后再跟孩子之间建立起积极、亲密的亲子关系,并以身作则地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约翰·贝曼;世界萨提亚大师
不同于普通的家庭教育著作,《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以深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萨提亚治疗模式作为理论指导,不仅关注孩子自身,更注重父母的自我成长。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扰,相信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陈钱林全国知名校长、《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通过作者教养孩子的经历和一些心理咨询的案例告诉家长:不做完美父母,要做真实完整的父母;父母只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拥有坚实的自信,才能够真正地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与爱。
——卢丹丹;正面管教*讲师、《规矩的背后是自由》作者
?;萨提亚大师约翰·贝曼倾情做序推荐!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博士送给父母的10堂修行课!
?;基于萨提亚模式,结合多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及教养孩子的经历,揭示亲子关系的真相。
?;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孩子。
?;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比亲子育儿技巧更重要。;
目录
章 做好父母,从自我成长开始
学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2
孩子是父母无意识的呈现/5
做真实完整的妈妈/9
为何别人的育儿经养不好你的孩子/13
二章 良好家庭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18
在母婴共生期,被“无视”的爸爸该如何存在/23
让缺席的爸爸不缺位——写给单亲妈妈/29
别让父母的童年创伤传递给孩子/34
三章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
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40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44
尊重和接纳孩子,才能真正与孩子做朋友/50
帮助孩子给情绪“消毒”/54
让孩子及时释放恐惧情绪/59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64
四章 别让你的完美主义害了孩子
“完美妈妈”将导致孩子的残缺/70
做不焦虑的妈妈/75
别让规则僵化成规条/79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85
让孩子“听话”,正向引导比威胁更有效/90
“理想小孩”的期望,让孩子难以自我认同/96
五章 独立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
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104
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110
过分追求独立,会让孩子失去自我/115
孩子叛逆或许是好事/122
父母真的不该“护犊子”吗/128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134
六章 不要剥夺孩子体验挫折的权利
哄孩子笑,不如允许孩子哭/140
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孩子受挫不受伤/144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150
;“坏”妈妈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动力/155
父母不同的信念,诱导孩子不同的表现/162
;
七章 大拇指教育是把双刃剑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168
越的孩子越容易自卑/174
不要随便说出“你棒”/178
八章 你不知道的那些婴幼儿心理
在宝宝婴儿期,做有求必应的妈妈/184
了解宝宝的心理,让宝宝顺利断奶/190
成长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期/195
脏话的力量——为何孩子对“屎尿屁”津津乐道/203
“耍赖”的真相——孩子为何说话不算数/210
孩子的梦藏着心灵的秘密/216
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220
家族故事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认同/226
九章 帮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时期
宝宝入园,妈妈先过分离焦虑这道关/232
妈妈这样做,让孩子爱上幼儿园/239
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243
提高孩子的人际适应力,从幼儿园开始/248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难得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儿童教养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者对儿童的心灵进行了深度剖析,帮助父母了解亲子问题背后的心理过程和机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真相,从而创造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父母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才有力量接纳真实、不完美的孩子,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套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阅读的欲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许多颠覆性的新观念。比如,书中关于“情绪管理”那一部分的论述,我以前总觉得那是成年人的课题,但作者巧妙地将其与儿童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指出孩子每一次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读完这一章,我立刻尝试去观察和记录我家孩子的情绪波动规律,发现效果立竿见影。我不再急于用“不许哭”“快点好”来制止,而是尝试去命名和接纳那些情绪本身,那种亲子间的连接感瞬间加深了。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时常带来新感悟的成长指南,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和实践。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育儿书籍要求极高的人,我更喜欢那些有深度、有思想的哲学思考,而不是肤浅的“育儿小窍门”。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回避教育中最核心的矛盾和两难,比如“规矩与自由的平衡”、“爱与界限的张力”。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能够直达教育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和相互尊重。我最喜欢的一个观点是:孩子不是一张等待被填满的白纸,也不是一个需要被塑造成我们理想模样的雕塑,而是一个已经完整的生命体,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土壤,让他们自我生长。这个观点对我影响巨大,让我开始放下那些预设的框架,真正用心去观察我的孩子对什么充满热情,他对什么感到畏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的某些教育行为是否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某些特质,这种反思的过程,虽然有点痛苦,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平静而深刻的,它不是让你焦虑地去“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学会“成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标价。我通常对那种过度包装、内容空泛的畅销书持保留态度,但这一套书的内容扎实得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行动框架。例如,书中提到建立家庭“契约”的步骤,非常详尽,从前期的讨论氛围营造,到具体条款的制定,再到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机制,都有明确的指引。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和我的先生一起,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重新梳理了我们家的教养原则,那种感觉就像是给家庭安装了一个更稳定、更可靠的操作系统。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父亲的角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没有将育儿的重担完全压在母亲身上,而是强调了伴侣之间的协作和共同成长,这对于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高明的教育顾问进行深度交流,受益匪浅,让人感觉育儿这件事,忽然间变得有了章法和希望。
评分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时常自我怀疑的家长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需要反复咀嚼。我特别注意到,书中不仅关注了孩子的情绪发展和行为规范,还花费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不快乐的父母,很难养育出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书中提出“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理念,并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自我关怀方法,比如如何设定边界,如何进行有效的“精神休假”。我实践了书中关于“五分钟高质量陪伴”的建议,发现效果出奇地好,它不在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关注的深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理论解释后紧跟着的是实际操作指南和真实故事分享,使得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非常自然流畅。我已经将它推荐给了我所有的准父母朋友,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可持续、充满希望的家庭教育哲学,而不是一时的速效药方。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套书,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给人带来实质性改变的不多。但这一本,绝对是沉淀下来的精品。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日常互动技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那简直就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痛点。我常常因为自己达不到某种“理想母亲”的标准而陷入自我苛责,进而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书里用非常细腻的案例分析告诉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榜样。这些案例都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而是非常贴近普通家庭的日常场景,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读到那些关于如何应对考试失利、友谊冲突的章节时,我甚至会忍不住红了眼眶,因为那正是我们家正在经历的困境。作者提供的解决路径,不是简单的“怎么办”,而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本溯源的分析,才真正具备了治愈的力量,让我从根源上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孩子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