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原则,通过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确立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养生基本原则,论述了四时环境、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劳逸结合等多种养生方法。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形式,以艺术性的图解方式,使知识性、艺术性融于一体,让读者轻松把握书中的每一个重点、难点,是每一个追求健康长寿人都不应该忽视的一部宝典,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发现《黄帝内经》
第一节 《 黄帝内经》,一部千古中医奇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三大奇书”之一
“黄帝”与“岐伯”——《黄帝内经》的两大主角
《黄帝内经》为何以“经”命名
第二节 《 黄帝内经》对于生命的探索
生命三要素:精、气、神
生长壮老已——人的生命历程
女七男八——人的生长周期
人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黄帝内经》解读影响寿命的因素
揭秘《黄帝内经》中四种长寿之人
五脏五行相对应,相生相克有规律
第三节 《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观
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胜于治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先固本
“同病异治”的道理也适于养生
要想寿命长,避开五劳和七伤
《黄帝内经》中的因人施养法则
人身小宇宙:顺应自然的“生物钟”养生
第四节 《 黄帝内经》 与日常生活
从常见的“东西”“南北”谈起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为什么人在哭泣时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左女右”
女人为什么要长乳房
“攥着手”出生,“撒开手”去世
古时候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第二章《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
第一节 天人相应之道:顺节气,养天年
人法天地而生,养生就是顺应天时
天气变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四季养生总宗旨: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时有变化,脏腑养生也有偏重
第二节 春季“发陈”:向大自然要勃勃生气
立春助阳生发
雨水谨防湿邪
惊蛰顺时养阳
春分要防旧疾发
清明当防高血压
谷雨适时调情志
第三节 夏季“蕃秀”:用天地之气强壮身体
立夏养心正当时
小满除湿正当时
芒种谨防梅雨伤
夏至养生应护阳
小暑避暑湿
大暑防中暑
第四节 秋季“容平”:金秋最宜调和精气神
立秋养脾胃
处暑防温燥
白露当养阴
秋分防燥凉
寒露防寒凉
霜降宜进补
第五节 冬季“闭藏”:天寒地冻最好是养阳
立冬养阳补肾精
小雪温肾阳
大雪要温补避寒
冬至护阳气
小寒宜养胃
大寒润肺除恶燥
第三章《黄帝内经》对症养五脏六腑
第一节 善调五脏六腑,抓住养生的重点
脏腑平衡,激发人体自我修复潜能
五脏养护绝招——五音应五脏
五脏护养第一功法——五行掌
第二节 心脏养生:心平病不欺,养心则寿长
心为五脏之首,养护君主之官
望面部,知心脏
防止心脏早衰,太渊是个好帮手
第三节 肾脏养生:固精补气,养护先天之本
藏精纳气都靠肾,给生命提供原动力
要养肾先护腰,委中穴解除腰背痛
肾虚不是男人病,女人也要补肾
第四节 肺脏养生:防病养正气,必先养肺气
肺为“相傅之官”,负责一切大小事物
疏通肺气,中医有绝招
肺脏功能弱,小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节 肝脏养生:调理全身气机,总领健康全局
肝是大将军,调理全身气机
女人以肝为天,养肝最当先
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肝血
第六节 脾脏养生:气血生化方,脾健底气足
脾为“谏议之官”,主管统血和肌肉
脾虚五更泻,摩腹法轻松补虚
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的名方
第七节 胆腑养生:阳气好生发,外邪不入侵
养胆,保护人体阳气生发的起点和动力
胆气顺畅,情志养生必不可少
找对反射区,帮助胆囊排石
按摩胆经,远离颈部囊肿
第八节 胃腑养生:吸收食物能量,补足后天之本
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
养好胃,给身体“加油”
刺激背部,解决食欲不振
第九节 肠道养生:辨糟粕精华,神清也气爽
大肠健康才能顺利排出糟粕
小肠负责泌别清浊,照顾好小肠很重要
自做揉腹功,保养大小肠
得了痔疮不再愁,长强穴来解决
第十节 膀胱养生:藏津液司气化,驱除体内之毒
小便排出全靠膀胱气化的功劳
膀胱经畅通无阻,才能驱除体内之毒
第十一节 三焦养生:调气血养精津,当好健康的总指挥
三焦为“决渎之官”,管理水道和主气
三焦经当令,性爱的黄金时刻
协调任督二脉,让三焦气血畅通
第四章《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
第一节 经络穴位,治病养生的根本大法
藏在《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养生秘密
十二正经——挺进健康的主干要道
人体经络运营时刻表
找对穴位的技巧:人人都有把自己的尺子
经络养生的常用办法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脆弱的肺经,更需要加倍呵护
咳嗽、打嗝,就找少商
补肺益肺,太渊穴是最佳选择
揉揉鱼际穴,止咳又平喘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延年益寿的良药
大肠经助阳气,泻火气
按压迎香穴治疗鼻炎
曲池是神奇的降压药
阳溪——手肩综合征的克星
第四节 足阳明胃经——生成气血的后天之本
打通胃经,拥有气血生成的勇士
天枢穴——止泻通便的腹腔枢纽
常按足三里,健康又长寿
按压四白穴,美白养颜防眼病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女性健康的守护神
脾经运行正常,化解慢性病
调血脉,找血海
常揉三阴交,女人美丽不显老
阴陵泉——可以祛湿的大穴
第六节 手少阴心经——通调神智的养心大脉
心经攸关生死,主治心血管和神志疾病
神门——补心气、养气血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宁心安神,舒经活络
呵护小肠经,就是在呵护全身健康
小肠经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刺激后溪,调治颈椎病
耳聋耳鸣,当找听宫来帮忙
第八节 足太阳膀胱经——通调五脏六腑
足太阳膀胱经,让身体固若金汤的根本
睛明穴是让眼睛明亮的穴位
梳梳玉枕,防治谢顶
护好风门,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节 足少阴肾经——人生的先天之本
肾经:关乎你一生幸福的经络
经常刺激涌泉穴,让你的生命之水如“涌泉”
太溪——滋阴养肾之元气
消除胸腹胀满,俞府来解救
第十节 手厥阴心包经——护卫心脏的宫城
心包经: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
内关——守卫心脏的重要关口
郄门——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救穴
第十一节 手少阳三焦经——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三焦经:人体健康的总指挥
支沟穴——轻松防便秘
艾灸阳池穴,消除睾丸肿痛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一切为了消化系统
胆经:排解积虑的先锋官
右腿常痛,疏胆经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风池——治头疼助降压
消除亚健康状态,足临泣让你意想不到
第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消解压力,护身卫体
肝经:护卫身体的大将军
大敦——缓解疲劳的舒心大穴
头部的保健要穴:百会穴
第五章《黄帝内经》解密九种体质
第一节 读懂《黄帝内经》,看透体质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认识的源头
五态、阴阳二十五型人——《黄帝内经》中的生理体质
……
精彩书摘
第六节
手少阴心经——通调神智的养心大脉
手少阴心经简称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心经攸关生死,主治心血管和神志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膈,与小肠相联络。它的一条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后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后边,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从上面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心经和小肠经是互相联系的。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成语——心腹之患。所谓心,就是我们的心脏,它对应的是手少阴心经,属里;“腹”指的是小肠,为腑,对应的是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的意思是,互为表里的小肠经同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现了问题都会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
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中医学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相应的,心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帅各个脏器,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一起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如果心发生了病变,那么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因为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所以,疏通心经,让它的气血畅通对身体的整体调节是非常重要的。疏通心经,最好在午时,即11~13点,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血管疾病,神志方面的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在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如果出现紧张性的心律不齐,或者心前区不适等,都可以通过按压心经的穴位来改善。
神门—补心气、养气血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精、气、神出入的门户,有补心气、养气血的功效。经常刺激此穴,可以防治许多疾病,如心痛、心慌、双胁痛、自汗、盗汗、咽喉肿痛、失眠、健忘等病。
神门穴在手腕的横线上,弯曲小指,牵动手腕上的肌腱,肌腱靠里就是神门穴的位置。因为这个穴位用手指刺激不明显,所以在按摩时应用指关节按揉或按压,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摩2~3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补心气、养心血,气血足了,神志自然就清醒了。
神门穴在手腕上,心气郁结的时候,刺激它,效果很好。这就相当于给心气打开了一条“阳关大道”,让这些郁结的心气能够畅通无阻,自然不会存在郁结的问题了。早晚按揉两侧神门穴2~3分钟,然后再按揉两侧心俞穴2~3分钟,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让自己有个好情绪。
对于经常痛经的女性来说,神门穴也是福音,它可以治疗痛经。有一种痛经属于心气下陷于胞宫引起的,具体表现是经前或月经期间小腹胀痛。此时,可在两侧神门穴用艾条做温和的灸法。具体方法是:把一根长艾条均匀截成6段,然后取一小截竖直放在穴位上,用医用胶布固定,之后点燃远离皮肤的那一端;等到燃至3/4时,将艾条取下。这种灸法效果十分好。如果大家不方便用艾灸,可以直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揉神门穴。
神门穴还可以治疗空调病,如吹空调后受凉导致的腹泻或口腔溃疡,可以把雪莲花的叶片外贴在两侧神门穴,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也可以直接按摩穴位。
另外,对于那些晕车的朋友,还可以在药店买些人丹,上车前将一颗人丹用胶布贴在神门穴的位置,在乘车过程中,若能一直点按,可以有效预防晕车。不过,如果已经出现了晕车症状,再用这个方法作用就不明显了。
……
前言/序言
在林林总总的历代养生著作中,价值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黄帝内经》,这部书有“医学之宗”的美誉,亦被后人奉为养生圭臬。《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全面的阐释。《黄帝内经》之所以在中华养生文化中占据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养生之道、养生原则和方法蕴藏着深刻的大智慧,而且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永不过时,常用常新。《黄帝内经》是中国人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我们应该珍视这座养生智慧的宝藏,读懂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启示,并将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天人相应”的顺时养生法:《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便在于“天人相应”,书中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换句话说就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起居生活,才能健康长寿。
女七男八节律养生法:《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作“女七男八”,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而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女子每隔七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是每隔八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所以在这些节律点上,男女都要注意养生以应对身体上所发生的变化。
体质养生法:《黄帝内经》中提出养生应“因人施养”,并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等九种,不同体质的人有各自的特点,易患不同的疾病,因而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经络养生法:经络是中医的灵魂,《黄帝内经》中说经络可以“决生死、治百病”。按摩、针灸、推拿、拔罐等养生祛病技术之所以神奇,就是通过经络和穴位活络周身气血来实现的。平时利用这些技术对人体经络施以刺激,便可收获养生保健的功效。
情志养生法: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七情属人体正常生理现象,会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会导致疾病。《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在各类精神病高发的现代,认识到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掌握古人调摄情志的方法,非常重要。
饮食养生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时不食”“饮食遵地道”,即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而现代人的暴饮暴食、去吃反季果蔬等生活方式也常常成为疾病的根源,要避免各类疾病,不妨按照《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调整。
《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史上最神奇也是最伟大的著作,文字古奥,博大精深,为使读者深入领会到其中的养生智慧,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原则,以指导现代生活条件下的日常养生,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我们编写了这部图文全解《黄帝内经》。本书深入挖掘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对成为后代中医养生最基本理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合一”“因人施养”等养生原则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同时,结合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介绍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医养生实用方法,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对症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养生法则、九种体质的养生法、饮食养生法、情志养生法、胎育养生智慧、呼吸调气法、调节阴阳及女七男八节律养生的方法等。此外,本书还几乎囊括了所有从《黄帝内经》衍生出来的养生方法及理念,以及众多当代国医大师的养生绝学,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中医养
生都是从《黄帝内经》中来的。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有更多的读者参悟《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灵活运用其中的养生方法,轻松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黄帝内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部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然而,这部巨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妙的生理病理阐述、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及古朴的文言文表达,常常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难以深入领略其精髓。《图解黄帝内经》并非对这部经典的直接复述或翻译,而是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呈现方式,揭示《黄帝内经》的思想内核与临床价值,让深藏其中的智慧触手可及,而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 本书并非收录《黄帝内经》原文的汇编,更不是对原文的逐字逐句释义。 它抛弃了繁琐的原文校勘和考据,也回避了晦涩难懂的古代注释,而是从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出发,以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的编排方式,对《黄帝内经》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养生观念以及部分经典医案进行深度解读和可视化呈现。 读者无需具备深厚的中医基础,甚至无需阅读过原文,即可通过本书构建起对中医本质的初步认知,理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的动态平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联系,以及“治未病”的养生智慧。 《图解黄帝内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解”的创新形式。 传统的医学著作,尤其是古代经典,往往依赖于文字的描述来传递信息。而本书则将抽象的理论,如经络循行、脏腑关系、气血运行、病邪侵袭等,通过精美的插画、图表、流程图等视觉化手段进行具象化表达。例如,关于经络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列表,而是配以清晰的经络走向图,标注出重要的穴位和相关脏腑,让读者一目了然。关于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则通过动态的示意图展示其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复杂机制。这些精心设计的图示,如同开启了认识中医世界的“天窗”,将原本深奥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效率。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哲学思想展开。 我们将深入剖析“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指导中医的辨证论治,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来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在“天人相应”的章节中,会通过图示和现代科学的比对,展示节气变化、昼夜晨昏、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揭示为何顺应自然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其次,本书将系统性地解读《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这并非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表,阐释阴阳作为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如何贯穿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如何被用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以及病邪侵袭时可能出现的传变规律,也将通过精美的图解得到清晰的呈现。例如,五行生克图会展示肝(木)克脾(土),脾(土)生肺(金)等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中的体现。 “脏腑经络”是《黄帝内经》的另一核心内容,本书将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图解。 每一脏(心、肝、脾、肺、肾)每一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经络系统的紧密联系,都将通过精美的解剖图、功能示意图进行详尽的展示。我们会以图示化的方式,解析经络在人体内的纵横交错,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气血的运行,濡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例如,针对“肺主气,司呼吸”的论述,会配以呼吸系统示意图,展示肺气的生成、运行及其对全身的影响。 《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治未病”的养生智慧,也是本书着重解读的方向。 我们将把书中的养生原则,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指导。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养生要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例如,关于“食饮有节”的讲解,会配以各类食物的性味归经图,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建议。 此外,本书还将精选《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经典病案,以现代化的视角进行解析。 这些案例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会结合书中的理论,通过图示化的方式,呈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中医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例如,对于“风寒感冒”的论述,会用图解展示风邪如何侵袭人体,寒邪如何阻滞气血,以及中医如何通过发汗解表等方法来治疗。 《图解黄帝内经》并非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医科普启蒙书”。 它的目标是打破中医的神秘感,让更多人能够理解中医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养生保健中。书中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和形象的比喻。每一章节的编排都力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渐建立起对中医科学的认知体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黄帝内经》这部古老而伟大的著作,以一种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它填补了市场上在《黄帝内经》解读方面,以图解为主要形式,且内容详实、逻辑严谨的空白。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获得对中医源头活水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其在整体观、辨证论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它是一扇窗,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的光芒下,重新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