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育专家 多年经验总结
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高度契合的中式家教典范
让孩子从心底接受的教育语言
1.不同于以往的家教书,本书介绍的教育方法简洁明快,实用性强。
2.作者常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熟悉家长需求,将理论化为方法,方便阅读。
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针对当下父母教育孩子普遍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不要否定孩子;可以批评,但不要伤害;赞美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放下家长的架子;说教之前,父母要学会倾听;引导孩子从侧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督促孩子跟坏习惯说再见;善于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等。每个建议下面又有很多案例和方法,简单实用又便于理解,非常有助于家长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富杰,满族,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系,现为小学教师,已出版过多部与教育相关的著作。
第一章 不要否定孩子
第一节 打击孩子的梦想,是父母最大的失职
第二节 梦想不分高低贵贱
第三节 孩子有缺点,不要盯着不放
第四节 赞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第五节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第六节 好奇心最可贵
第七节 孩子情绪低落时,让他知道有你陪伴
第八节 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二章 可以批评,但不要伤害
第一节 孩子行为“另类”,怎么办?
第二节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孩子“伤疤”
第三节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好?
第四节 不要用话语攻击孩子
第五节 打骂并不能真正树立威信
第六节 一味说教会带来隔阂
第七节 与孩子沟通时,腔调语气要恰当
第八节 批评孩子,最忌讳唠叨不休
第九节 严厉批评,语气也要委婉
第十节 要给孩子留面子
第十一节 与其批评,不如建议
第三章 赞美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第一节 每天夸孩子一句
第二节 明确赞扬,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第三节 赞美孩子要真心实意
第四节 只要孩子尽全力,就要称赞孩子
第五节 孩子有进步,父母就该称赞
第六节 赞美适度才是对孩子好
第四章 放下家长的架子
第一节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节 尊重孩子的隐私
第三节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四节 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五节 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六节 孩子也有发言权
第五章 说教之前,父母要学会倾听
第一节 共情和体谅,让孩子主动倾诉
第二节 不要逼迫孩子倾诉心事
第三节 倾听是沟通的一部分
第四节 不了解孩子,是倾听出了问题
第五节 孩子做错事,先听听是怎么回事
第六节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不要中途打断
第七节 不要被动倾听,要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第八节 倾听时,氛围选择很重要
第九节 倾听时,要表现自己接受的意愿
第十节 倾听时要及时给予孩子回应
第十一节 多听少说,不做霸道父母
第十二节 孩子的话也有弦外之音
第六章 引导孩子从侧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一节 让孩子学会反思
第二节 给孩子发泄的机会
第三节 用故事影射孩子的错误
第四节 说教和强迫,不如摆事实讲道理
第五节 用暗示法教育孩子
第七章 督促孩子跟坏习惯说再见
第一节 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第二节 纠正孩子挑食偏食的毛病
第三节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第四节 孩子边吃边玩,父母如何纠正
第五节 看电视也要把握好度
第六节 帮孩子远离电脑游戏和网络
第七节 如何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
第八节 对孩子的肆意妄为,千万不能放任
第九节 尽早纠正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
第十节 孩子“顺手牵羊”,父母正确引导
第十一节 孩子说谎,父母要自我检讨
第八章 善于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第一节 有求必应,只会助长孩子的非分之心
第二节 如有正当理由,可以直接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第三节 提前抑制孩子提要求
第四节 拒绝了就不要妥协
第五节 拒绝后,学会安抚孩子
第九章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
第一节 孩子为什么对规矩有抵触心理
第二节 下达指令要具体,不能太笼统
第三节 适当给孩子一些惩罚,让孩子服从
第四节 乱发脾气需要面壁思过
第五节 跟孩子约法三章,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第六节 孩子到公共场合喜欢瞎闹,需提前提出要求
第七节 父母忙碌,要让孩子学会不打岔
第八节 让孩子从一项活动轻松过渡到另一项活动
第九节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第十节 不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第十一节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从一个资深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解构了“完美父母”的迷思。我们常常被社会舆论裹挟,认为孩子成绩好、性格乖巧就是成功的标志,这本书却把焦点拉回到关系的质量和孩子内在的心理健康上。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过度关注外在表现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书中对“表扬的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无休止的赞美,尤其是针对结果的赞美,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玻璃心,害怕失败。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关注努力、过程和策略的改进。这种对传统教育观点的颠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它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不再为了迎合外界的目光而焦虑,而是可以更专注于建立一个真实、安全、充满尊重的家庭氛围。这本书不提供捷径,它提供的是地图和指南针,指引我们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最佳沟通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科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对照的参考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倾听的艺术”所花费的笔墨。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无效倾听和深度倾听的区别,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让他们把心事倒出来的“容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复述确认”的技巧,即把孩子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给他们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我发现,仅仅是这样做,孩子就会感到被完全理解和尊重,很多潜在的争吵都消弭于无形。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正面管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探讨,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更广,不至于显得过于西化或教条。我把书中的一些关键图表和核心原则抄录了下来,贴在书房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觉察。它让我对亲子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之心,这不是一场控制战,而是一场相互成就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别具一格,我得说,它成功地把我从一个习惯于“说教式”沟通的老父亲变成了一个愿意倾听的伙伴。以前,我总觉得教育孩子就是把我的经验和道理一股脑地塞进去,结果往往是孩子翻白眼,我气得够呛。这本书没有给我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比如他们为什么会突然爆发、为什么固执己见,以及我们成年人无意识中释放出的那些“信号”是如何被孩子捕捉并解读的。作者非常擅长用生活化的场景来举例,比如“餐桌上的沉默”、“写作业时的拉锯战”,这些场景我太熟悉了,读的时候简直感觉是在照镜子。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共情”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说“你要理解孩子”,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教你如何在情绪高涨时,先按下自己的暂停键,用一种非评判性的语言去回应。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试着运用书中的技巧和我的小女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那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之前紧锁的门锁的钥匙,孩子终于愿意敞开心扉了。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让我重新认识了“沟通”的真正含义,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细腻和复杂。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的过程。我发现自己以前在和孩子交流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本书非常温柔但坚定地指出了这一点,它没有责备读者,而是邀请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阴影”是如何影响我们与下一代的互动的。其中关于“如何设定界限”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担心立规矩会让孩子觉得我不爱他,从而疏远我。书里提出的“温和而坚定”的原则,教会我如何既能维护必要的家庭秩序,又能确保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我开始尝试用“我”的感受句式来替代“你”的指责句式,效果立竿见影。以前我说“你为什么总是把房间弄得这么乱!”现在我改成“我看到房间很乱的时候,会感到有些沮丧,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好,好吗?” 这种细微的措辞变化,却带来了沟通氛围的巨大反转,孩子不再立刻进入防御状态,而是更愿意合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成人先成长,才能真正地引领孩子。
评分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宣称能“解决所有亲子问题”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只是它的应用场景被精准地定位在了家庭关系中。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佩服。它没有回避亲子关系中那些最令人头疼的“灰色地带”,比如青春期的叛逆、对电子产品的无度沉迷,以及在同伴压力面前的脆弱。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说什么”,更聚焦于“为什么会这样说”以及“怎样才能不被误解”。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的成熟度差异,这让我这个自认为“懂点教育”的人,都对自己的很多武断判断感到汗颜。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对一个五岁的孩子使用复杂的逻辑推理是徒劳的,而更有效的办法是诉诸于简单的规则和具体的情感连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级的家庭情商训练,那些过去让我束手无策的冲突,现在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应对路径图。它强调的耐心和持续性,也提醒我,亲子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非短期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