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父母的教育之书,是增长教育知识的智慧之书,主要分为九章,包括“带你读懂‘小升初’后的孩子”“和孩子沟通的智慧,你懂吗”“允许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好习惯,好生活”“七年级孩子学习的秘密”“高情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帮孩子掌握一门优势学科”“总有一个地方他Z棒”“你愿放手,孩子才能独立”。每一章下都包括案例分析、智慧分享、现身说法、拓展阅读、孩子心声多个栏目,能使父母从各个角度充分地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初中生活,实现更好的成长。
《新父母教程:七年级的孩子》是作者历时三年调研从海量案例中精选具共性的家教问题,190个专业案例剖析80个原创亲子活动,还原孩子成长的细节提供系统教育方案,苏州市90万家庭试用。
焦晓骏,教育学博士,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校长。
第一章 带你读懂“小升初”后的孩子
【案例分析】想回到小学的初中生
【案例分析】小学学优生,到初中为什么退步
【案例分析】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的初一生
【智慧分享】狠心锻炼,胜过给孩子“特权”
【现身说法】我和女儿传纸条
【拓展阅读】生存教育,让孩子勇敢面对新环境
【孩子心声】您的安慰就是最好的鼓励
第二章 和孩子沟通的智慧,你懂吗
【案例分析】苦恼的妈妈:孩子为什么对我如此冷漠
【案例分析】我的苦心,孩子为什么不理解
【案例分析】你的愤怒,孩子的痛苦
【智慧分享】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现身说法】没有敌意的对抗,充满力量的包容
【拓展阅读】言传不如身教
【孩子心声】我只能把日记本锁进抽屉
第三章 允许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案例分析】孩子的分数是父母的面子吗
【案例分析】为什么孩子像个陌生人
【智慧分享】与“笨蛋”同行
【智慧分享】向儿子学习
【现身说法】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拓展阅读】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心声】您是普通人,为何让我做超人
第四章 好习惯,好生活
【案例分析】养成好习惯,就是学做人
【案例分析】孩子,你下次丢什么
【案例分析】事倍功半的学习,孩子太疲惫
【智慧分享】儿子学会了制订时间表
【现身说法】父子做饭“AA制”
【拓展阅读】各国孩子的好习惯
【孩子心声】请听我把话说完
第五章 七年级孩子学习的秘密
【案例分析】从小学到初中,怎样保持一直优秀
【案例分析】方法不当,越学越绝望
【智慧分享】忙里偷闲
【现身说法】如何化解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现身说法】白杨树结不出苹果来
【拓展阅读】为何孩子的学习意愿越来越弱
【拓展阅读】成功的背景,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孩子心声】不要总拿我和别人比
:
第六章 高情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案例分析】陷进游戏世界,不和外界交往
【案例分析】为什么孩子总走极端
【智慧分享】只是没赢
【智慧分享】过一种乐观、合群的生活
【现身说法】谁抱怨,惩罚谁
【拓展阅读】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心声】谢谢爸爸对我的信任
第七章 帮孩子掌握一门优势学科
【案例分析】世上没有笨小孩
【案例分析】以优势学科解决“偏科”问题
【智慧分享】兴趣中的大成就
【现身说法】让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拓展阅读】建立有目的感的生活
【拓展阅读】儿子的同事坎蒂德
【孩子心声】考不好就是废物吗
第八章 总有一个地方他最棒
【案例分析】振奋的青春,忍不下一无是处
【案例分析】发现平凡孩子的优点
【智慧分享】告诉孩子,你真棒
【现身说法】我能行
【拓展阅读】按照天性培育孩子
【孩子心声】我不再是“笨小孩”
第九章 你愿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案例分析】“初中”的年龄,“幼儿园”的心理
【案例分析】放下吧,那不需要你做!
【智慧分享】鼓励孩子自立自强的11句话
【智慧分享】真正爱孩子,就让他独立
【现身说法】从13岁开始享受自由
【拓展阅读】家庭教育之八大戒律
【孩子心声】您放手我就能做好
附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滞涩感。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这些概念不再高深莫测,而是立刻能在我日常的思维中找到对应物。我注意到,书中对“独立性”的探讨尤其精彩,它将独立性拆解成了好几个层次:身体上的自理、情感上的自主、以及思维上的批判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让他自己做决定”等同于“培养独立性”,但其实,在思维的独立性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书中建议家长定期进行“权力下放”的尝试,比如将家庭预算的某一部分决策权交给孩子,即使是小额的,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权责对等的重要性。这种结构化的建议,加上轻松的笔触,让我在学习这些理念时,几乎感觉不到阅读的压力,反而像是在进行一次高效率的心灵充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让人感觉很亲切,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严肃得让人望而却步。我本来对“教程”这个词有点抵触,总觉得会是那种生硬的、一板一眼的指导手册,但翻开后发现,里面的内容组织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那些让人头疼的青春期前奏问题。比如,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如何应对叛逆”这种宏大的主题,而是从日常的家庭小场景入手,比如餐桌上的沉默、电子设备的使用冲突,这些都是我最近经常遇到的困境。书中对孩子心理状态的描述,比如那种突然的情绪波动,那种对界限的试探,写得特别入木三分,让我忍不住想‘对对对,我家那孩子就是这样!’ 这种真实感是很多理论性书籍给不了的。而且,文字之间流淌着一种深切的理解和耐心,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进行一次深入的、毫无保留的对话,让人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感,即使有些具体方法我还没完全实践,但光是这种认知上的共鸣,就已经让我觉得收获颇丰了。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处理,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章节内容,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的用心。例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很少出现突然跳跃感很强的内容衔接。而且,那些被精心挑选的引语,那些被放在小框里的“家长自测清单”,都恰到好处地停顿了我的阅读节奏,强迫我进行片刻的内省。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书,它更像是一套引导工具,它设计了一套机制来确保读者不会‘读过就忘’。它成功地在‘信息量’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反映了作者对读者——也就是我们这些焦急又充满爱意的家长——的深切尊重。它不急于塞给你答案,而是慢条斯理地引你走向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这份耐心,正是我们这些面对处于转型期的孩子时最需要的品质。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最难把握的就是“度”的拿捏:既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放手不管,更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而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腻的参考框架。它没有提供“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提问的工具。其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的部分,我特别感兴趣。它强调的不是惩罚,而是后果的自然显现,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举个例子,书中提到当孩子因为忘记做某事而导致朋友失望时,我们成年人应该怎么做,不是急着去善后,而是如何陪伴孩子去面对那种“失信于人”的感觉。这种注重内在情感教育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处理冲突的方式——往往太注重‘解决问题’本身,而忽略了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成长’的价值。这种叙事的深度,使得这本书远超出了市面上那些只关注行为矫正的读物,它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塑造健全的人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家长的“自我关照”的强调。很多育儿书都在教我们如何‘改造’孩子,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提醒我们: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孩子的父母。它触及了许多我们羞于启齿的焦虑点,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得更好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比较心理,以及这种比较如何反噬到我们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上。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其实是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作祟。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它提供了一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的优先顺序,这才是实现家庭和谐的基石。书中没有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反而鼓励我们去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成长的过程。这种人性的真实流露,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让我觉得,原来育儿的路上,我不是孤军奋战,身边有这样一位理解者在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