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父母的教育之书,是增长教育知识的智慧之书,主要分为九章,包括:信任是给孩子ZUI好的爱;悦纳,让孩子安然度过不安期;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从自制走向自治;让恰当的目标成为孩子的动力;别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父母们,请更好地表达你们的爱;父母没脾气,才有好教育;总有些路需要孩子去走。每一章下都包括温馨导读、案例分析、智慧分享、现身说法、拓展阅读、亲子作业、名人名言多个栏目,能使父母从各个角度充分地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新父母教程:四年级的孩子》是作者历时三年调研从海量案例中精选具共性的家教问题,190个专业案例剖析80个原创亲子活动,还原孩子成长的细节提供系统教育方案,苏州市90万家庭试用。
谢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教研员,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四川省优秀教师。
第一章 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案例分析】父母都觉得他不行,谁还相信他能行
【案例分析】一袋大米有多少粒
【案例分析】赏识,激发孩子的潜能
【智慧分享】我的女儿——马拉拉
【现身说法】相信孩子,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拓展阅读】信任——孩子自信的基础
第二章 悦纳,让孩子安然度过不安期
【案例分析】不要让“人家”打垮自家的孩子
【案例分析】女儿的忧伤——一位四年级妈妈的育儿手记
【案例分析】乖宝宝变成“刺猬娃”
【智慧分享】怎样赏识你的孩子
【现身说法】悦纳孩子的幼稚和平凡
【拓展阅读】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
第三章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
【案例分析】这样的“神童”你是否喜欢
【案例分析】如果分数很重要……
【案例分析】不被打倒,那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智慧分享】杨澜教子经:比成绩更重要的
【现身说法】孩子成长,我只用这十二字
【拓展阅读】不让孩子考第一名
第四章 让孩子从自制走向自治
【案例分析】他也不知道为何管不住自己
【案例分析】没能抵制住诱惑的孩子
【案例分析】让孩子在自治中快乐成长
【智慧分享】成功的教育: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
【现身说法】别让孩子迷失在同伴压力里
【拓展阅读】“熊孩子”究竟“熊”在哪儿
第五章 让恰当的目标成为孩子的动力
【案例分析】学习,为父母还是为自己
【案例分析】合理的目标规划让我飞速进步
【案例分析】过高的目标压垮了孩子
【智慧分享】确定大理想、小目标,并努力实施
【现身说法】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
【拓展阅读】自己做选择的习惯
第六章 别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案例分析】孩子的“受之无愧感”是怎样养成的
【案例分析】一碗面的“重”与十年饭的“轻”
【案例分析】三个感恩的孩子
【智慧分享】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
【现身说法】教孩子懂得爱
【拓展阅读】海外感恩教育
第七章 父母们,请更好地表达你们的爱
【案例分析】你告诉过孩子怎样才是“认真”吗
【案例分析】有求必应的“爱”
【案例分析】宽还是严,爱还是害
【智慧分享】爱的五种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现身说法】我们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
【拓展阅读】孩子心不在焉是否正常
第八章 父母没脾气,才有好教育
【案例分析】容易生气的妈妈
【案例分析】发完脾气又感到愧疚的妈妈
【案例分析】失控就会失态
【智慧分享】父母的自我成长之情绪管理
【现身说法】我的平和式教养法
【拓展阅读】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第九章 总有些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案例分析】事事操心,反倒闹心
【案例分析】怎样让孩子自己上学
【案例分析】能独立,才会有自信
【智慧分享】独立才能自立
【现身说法】让孩子自己走
【拓展阅读】美国小孩的自信从何而来
附录
在今天的中国,重视家庭教育正在成为全民共识。2015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呼吁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更是让家庭教育迅速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
“新父母教程”系列丛书并非趁“热”打出的“铁”,因为整个编写团队组建于2014年1月,希望能够以课程化的更专业的方式思考家庭教育问题。随后,我们历时两年完成了整个系列的编写工作。从2016年开始,苏州市已有90万家庭使用这套“新父母教程”。现在这套“新父母教程”的正式出版刚好赶上了这个热点,可谓恰逢其时。
在教育孩子方面,每个家长都能说出许多的困惑,但总结起来,基本上跳不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表现;二是不知道孩子有某种行为表现时,自己该如何应对;三是不知道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用专业一点的表述来讲,一是缺乏对孩子生命成长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二是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可以提供专业的对策和方法建议);三是缺乏学习指导的信心和能力。
在编写工作开始之前,我们曾对6039名家长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普遍以经验性的(长辈的教导、对自己成长的反思、朋友之间的交流)为主,比较缺乏科学的、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基于对以上情况的了解和研究,我们着手编写了本套“新父母教程”,希望能为中国父母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专业支持与帮助,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培养有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健康的情感,具有担当精神,致力于自我终生发展的孩子。
全套书按孩子所读年级分阶,共12册,以孩子的生命成长为基本脉络,努力呈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命成长特征,同时引导作为生命成长共同体的家庭跟孩子一起成长。每册都由三个板块构成: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相应的对策与方法、学习指导。
本系列“新父母教程”丛书由著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张文质担纲总主编。分册主编由富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担纲,他们既熟悉学校教育生活,又对儿童生命成长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因而可以在编写过程中很好地抓住家庭教育中的“痛点”“痒点”与“燃点”。
所谓“痛点”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难处与各种各样的失败;“痒点”指的是对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所期待,却难以找到恰当的改善方式;“燃点”指的是家庭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与自身的活力。针对“痛点”,本套书提供了科学、专业的解答和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对策;针对“痒点”,本套书将引导不同的家庭找到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针对“燃点”,本套书将启发、激励每一个家庭承担起学习新的亲子文化、培养更优秀的孩子、提升家庭文化素养与社会地位的责任。
同时,本套书立足现实生活,收集、提炼家庭教育中的典型问题,讲述家庭教育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故事,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悦读感”。“悦读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本身没有阅读障碍,应通俗、明快、简洁,让人读得轻松、愉悦;二是内容本身富有趣味性,让人觉得好玩;三是阅读时能给人启发,让人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和求知的喜悦。
接下来,请您踏上“悦读”与家庭教育变革之旅吧!
这本关于育儿的书籍,尽管书名听起来很具体,但实际上它的内容非常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初为人父母会遇到的困惑。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所有育儿理论熔于一炉的倾向,从婴儿时期的睡眠训练到青春期的问题行为都有涉及。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积极倾听”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回应孩子的话语,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需求。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父母的反应如何直接塑造了孩子的自我认知。例如,处理孩子考试失利时的场景,书里提供了多种应对策略,而不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指导,这让我感觉非常实用。不过,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儿差异探讨得略显不足,很多例子都偏向于西方中产家庭的模式,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家长来说,可能需要做一些本地化的调整。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情绪管理和亲子沟通的基础框架,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它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穿插在一起。我发现它在处理“冲突解决”方面的论述尤为出色。它提供了一个“三步走”模型,教父母如何在愤怒爆发之前,识别出导火索,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以及如何在冲突结束后进行修复。这个修复环节是很多其他育儿书会忽略的,但作者强调了修复关系的重要性,远超解决眼前的争执。书中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亲子关系中的细微变化,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正念练习。然而,我认为书中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关注度略显不足。虽然它提到了接纳差异的重要性,但在面对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等具体情况时,提供的工具和视角相对有限,显得有些“一刀切”。对于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开端,而非详尽的指导手册,需要他们额外寻找更专业化的资源来配合阅读。
评分我是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才翻开这本育儿指南的,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针对特定年龄段的“秘籍”,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意识的父母”的哲学读本。书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设定界限”的章节。它非常细腻地阐述了,界限并非惩罚,而是爱和安全感的体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挑战界限,以及父母在坚持原则时应该保持的内心状态。比如,书中提到在设定界限时,父母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内疚感,这一点非常到位,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退缩不是因为孩子有多强大,而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够坚定。唯一的遗憾是,对于如何与学校系统进行有效沟通,书中的着墨不多,这对于需要经常与老师打交道的家长来说,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它更侧重于家庭内部的互动,但在现代社会,家庭与外部环境的连接同样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非常具有个人魅力,它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作者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挣扎和成长,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距离感,反而会觉得“原来别人也会这样”。我深有体会的是关于“父母自我关怀”的部分。它一再强调,只有父母先照顾好了自己的情绪“水杯”,才有可能去滋养孩子。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微休息”技巧,教你如何在孩子哭闹的间隙中,快速地进行自我调节。这对于高压力的职场父母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但是,书中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分析虽然深刻,却在落地方案上显得有些抽象。它清晰地指出了问题,但具体到如何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来自我们自己童年的行为模式,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略显不足,需要读者自行消化并转化为行动,这对于初级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儿童发展阶段”的理解之深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不像一般的育儿手册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每隔一些篇幅,就会回顾和深化前面对某个核心概念的讨论,这使得理解和记忆变得非常自然。我特别喜欢它对“游戏的力量”所做的详尽论述。作者没有把游戏仅仅看作是打发时间的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认知发展和社交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游戏如何对应孩子当前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一点对于我这个“不擅长陪玩”的父亲来说,提供了很多实操层面的指导。唯一的缺点可能在于,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相对较老,虽然理论框架依然稳固,但在面对现在社会中高速迭代的电子产品和媒体环境时,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讨论和应对策略,这使得我不得不去查阅其他更近期的资料来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