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43】故宮文物月刊162:1996年9月第14捲第6期

【B1143】故宮文物月刊162:1996年9月第14捲第6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颱灣故宮博物院 著
圖書標籤:
  • 故宮博物院
  • 文物
  • 故宮文物月刊
  • 1996年
  • 期刊
  • 藝術
  • 曆史
  • 文化
  • 中國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國際圖書快綫專營店
齣版社: 颱灣故宮博物院
ISBN:9925000022757
商品編碼:113733570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1996-09-01
頁數:144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品名:故宮文物月刊162:1996年9月第14捲第6期
作者:颱灣故宮博物院
齣版社:颱灣故宮博物院
ISBN13:9925000022757
ISBN10:
頁數:14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日期:1996-09-01
語種:中文(繁體

 

目錄


第十四捲第六期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SEP. 1996)總編號第162期

淸銅潑金嵌假鑽八吉祥(局部)         本社封麵

淸銅鍍金嵌假鑽八吉祥         本社封麵裡

明仇英鬆亭試泉     本社  1

論吳中二位職業畫傢-周臣與仇英        高木森 4

曾侯乙墓的樂器與殉人         陳振裕 28

沂南漢墓樂舞百戲畫像論叢(四)-試以漢代音樂文獻及齣土文物資料硏究漢代音樂史   陳萬鼎 40

中國古代的「玉兵」—多孔刀形玉兵係列之四         楊美莉 52

紅山女神問世記-遼河文明巡禮之三   郭大順 62

夏代玉器初探         殷誌強 72

論式毀     髙西省 88

宋代建窯黑釉盞的釉色與紋樣 林蔚文 98

淸初喀爾喀藏傳佛敎銅造像敍要         楊伯達 108

徐渭傳(37)-筆底明珠無處賣       王傢誠 137

淸銅鍍金七政寶武將     本社封底 


編輯推薦

 

故宮文物月刊,創辦於民國72年(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的曆史.月刊以淺近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深入的介紹中華五韆年來藝術精華。

本刊有彆於故宮博物院的其他專業書刊,以平易近人為要旨,文章內容,力求簡單易懂,並以圖為證,使之更為生活化。

主要欄目有:故宮掌故、每月專題、典籍漫談、古玉鑒賞、名畫欣賞等其中{特展報道}就是當時故宮博物院的特展,作有係統且詳實的解說與介紹。


內容簡介


故宮文物月刊的誕生,是故宮博物院全體同仁和關愛故宮文物的藝文界朋友,今年對社會所作 的一份誠摯獻禮。

故宮文物自民國三十七年年底遷運來颱,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瞭。在過去三十多年歲月中,故宮的精美文物,雖經迭次更換展齣,蜚聲國際,並獲得海內外各界人士普遍的贊譽,然而,我們並不敢以此自滿,我們深感過去對社會所作的仍然太少,而社會對我們的認識,亦未必有深刻的瞭解,因此,決定創辦這份刊物,用極淺顯而又簡明的文字,配閤精美的照片和插圖,深入淺齣的將中華五韆年精緻的文物,作有係統的介紹齣來。深信由於這一份通俗性的刊物誕生,不僅僅是作為故宮嚮社會傳遞傳統文化藝術訊息之媒介,同時也未始不可作為溝通社會與傳統藝術心神交往的橋梁。

我們誠摯的期望這份包容藝術的、趣味的、知識的、並兼具學術價值的月刊,在未來能走進廣大社會的每一個層麵,使人人都能從這本刊物上創造齣屬於現代民族風格的藝術,使中華文化在內涵上,更充實,更光大。當然這一期望,並不是一蹴可成,我們也很清楚現實存在的種種睏難,但深信隻要繼續不斷的,將優良的傳統文化,技術智能,廣泛而深入的加以介紹,必能引起社會大眾對固有文化的孺慕之愛。

本刊在編輯選刊文物介紹方麵,是以故宮現藏之六十二萬餘文物為基礎,並將視野擴張及到世界每一個收藏中華文物的角落,因此,我們在編輯內容上,將做到絕對的充實。我們更有意將過去宮廷獨有的藝術、外間難得一見的珍品,作全麵性的公開,使全民都能分享祖先創造的成果,並藉此以提升人們精神上的感受。從編排內容上,我們采用專欄介紹的方式,運用大小不同的三十餘個專欄,將各類文化精華,一一導引於讀者的麵前,例如:故宮掌故、古玉鑒賞、典籍漫談、藝術隨筆、名畫欣賞、珍玩叢談、民俗鎖聞、銘文導讀、冊府雜說、法書選粹、院畫管窺、名瓷欣賞、海外遺珍、古物鑒定、科技新知、藝文趣談、華夏之光、藝文活動......等等都是。

從以上三十餘個專欄,當可見齣本刊對各類文物透視、介紹之安排。當然往後我們還會作適度的調整。本刊文字上要求其有可讀性,以達到雅俗共賞的理想目標,也希望社會人士能參與我們的工作,共同灌溉這片園地。這份兼具藝術、趣味、知識、學術的刊物,在撰稿人方麵,我們除瞭動員故宮全體具有專業知識的研究人員,作為特約文字的基本撰述人之外;同時對藝術界以及各大學或研究機構之學者專傢,亦歡迎其作為本刊之特約撰述人。因此本刊在撰稿作者方麵,當屬一時之選。在編排印刷上,采繆式裝訂。如此豪華大型刊物,不僅便於保存,且可作為饋贈的佳禮。

本刊在編印設計中,會一再強調這是一本通俗刊物,發行的皆趣也有彆於本院其他書刊,我們希望由於這本刊物的發行,能全麵帶動社會認識我們自己優良的傳統文化,維護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我們的社會呈現一片祥和與復的氣象,進一步負起推動世界新文化的責任。


作者簡介


颱灣故宮博物院

颱灣故宮博物院(又稱颱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閤性博物館、颱灣規模*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颱灣故宮博物院座落於颱北市士林區,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總麵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衝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颱灣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傢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齣版作品

該院齣版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中華五韆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傢》、《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並影印齣版瞭文淵閣《四庫全書》。

院內藏品大類

銅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滿濛藏文文獻-11,501件    

繪畫-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錢幣-6,953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絲綉-306件        文具-2,379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織品-138件        雜項-12,347件  琺琅器-2,510件   瓷器-25,423件       






書摘與插畫



【B1143】故宮文物月刊162:1996年9月第14捲第6期 是一本專注於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研究、保護與展示的專業性期刊。本期作為1996年9月發行的第14捲第6期,自然聚焦於當時最新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文物動態以及學術探討。 該期刊的讀者群體主要麵嚮曆史、考古、藝術史、博物館學領域的專傢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對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和珍貴文物抱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 本期內容推測與故宮文物研究脈絡的契閤點: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涵蓋瞭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宏大體係,尤其以明清宮廷舊藏最為精粹。因此,任何一期《故宮文物月刊》都必然會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闆塊展開深入論述: 一、專題研究與精品賞析:聚焦某一類或某一時期文物 通常,期刊會設立一個或數個專題,對特定類彆的文物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究。考慮到1990年代中期的學術熱點,本期很可能涵蓋瞭以下某一或幾個方麵: 1. 書畫部分: 故宮書畫精品數量巨大,本期可能深入探討某位明清畫傢的生平、流派歸屬、鑒定問題,或是對某一重要曆史事件相關的繪畫作品進行文本考證與藝術風格分析。例如,對“南宋院體畫”的細微筆法進行研究,或解析清代“四王”繪畫在繼承與創新上的不同路徑。 2. 陶瓷器物: 故宮的陶瓷藏品貫穿瞭中國曆代的製瓷高峰。本期可能聚焦於: 官窯研究: 對某一朝代(如永樂、宣德或康熙、雍正)的官窯禦用瓷器進行窯址背景、胎釉配方、款識特徵的對比分析。例如,對清代粉彩器的釉料化學成分與藝術裝飾風格的關聯性進行探討。 青銅器與玉器: 針對館藏的商周青銅禮器,本期可能會刊登關於其銘文的釋讀成果,或對某一特定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進行考證。玉器方麵,則可能涉及清宮舊藏的和田玉或外域貢玉的材質鑒定與工藝研究。 3. 宮廷生活與工藝美術: 故宮的珍寶館和鍾錶館藏品是其特色之一。本期很可能包含對清代宮廷陳設品的詳盡描述與文化闡釋: 鍾錶與科技: 對清宮收藏的西洋機械鍾錶進行技術原理剖析,並結閤當時清廷與西方交流的曆史背景進行文化解讀。 織綉與服飾: 探討皇帝、皇後的朝服、吉服的形製、用料(如緙絲、刺綉工藝)以及其所承載的禮製意義。 二、考古新知與文物保護動態 作為官方的文物期刊,它必須反映最新的學術進展和博物館的日常工作狀態。 1. 保護修復案例分享: 故宮文物保護工作是重中之重。本期可能會刊登一個或數個重要的文物修復案例。例如,對一幅受損嚴重的宋代手捲的脫裱、修復技術進行圖文並茂的記錄,介紹所采用的現代科技手段(如X光、紅外檢測)如何輔助傳統修復工藝。 2. 新入藏品與整理報告: 1990年代,隨著對民間及海外文物迴流的關注,故宮可能接收或整理瞭一批新的收藏。本期可能會介紹一批新入藏的清宮檔案、民間捐贈的書畫,並由相關研究員撰寫初步的鑒定和著錄信息。 3. 建築與園林研究: 故宮博物院本身也是世界級的建築群。本期可能收錄關於故宮建築的形製演變、特定宮殿(如養心殿、慈寜宮)的曆史沿革、或對雨花閣、倦勤齋等特定區域的彩繪、木作工藝的細緻考察報告。 三、學術交流與動態信息 1. 書評與會議綜述: 刊登近期國內外齣版的與中國古代藝術相關的學術專著的書評,以及對在1996年上半年召開的重要學術會議(如國際博物館學會議、國內考古論壇)的綜述,反映學界的最新思潮和爭議焦點。 2. 陳列展覽迴顧: 對1996年9月前後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特展進行深度迴顧和解讀。例如,如果當時有“晉唐碑刻特展”或“明代官窯迴顧展”,本期會附上展覽的精品圖錄和策展理念闡述。 總結: 《故宮文物月刊》162期作為1996年下半年的重要學術載體,其內容緊密圍繞故宮博物院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的深度與博物館文物保護實踐的廣度相結閤,為研究人員提供瞭一手資料和前沿觀點,是研究1990年代中期中國古代藝術史和文物學研究狀況的寶貴文獻。其價值在於其專業性、時效性以及對珍貴藏品的首次權威性發錶。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更看重的是這種期刊在曆史語境中的價值。1996年,正值香港迴歸前夕,社會思潮活躍,文化自信也在醞釀之中。我想象著這本162期,也許會在某一篇文章中,不動聲色地展現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一種非常內斂的方式對抗外界的質疑。它可能不是直接討論時事,但那種對本國文化根基的深厚挖掘和精細呈現,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力的宣言。比如,如果它介紹的是某個鮮為人知的佛像造像,文章的落腳點絕不會停留在美學層麵,而會深入探討其在唐宋中原與邊疆文化交流中的象徵意義。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的完美結閤,是故宮刊物的標誌性特色。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研討會,你的思維會被那些沉甸甸的論據推著走,不自覺地提升瞭自己對曆史的理解深度。

評分

天哪,這本雜誌簡直是穿越時空的鑰匙,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場與曆史的私密對話。雖然我手頭上沒有162期,但這套《故宮文物月刊》的整體水準,尤其是1996年這個時間點上的視角,讓我對它充滿瞭敬意。想象一下,1996年,那時的文物研究可能還帶著一絲傳統學術的嚴謹和細膩,但同時也開始吸收新的研究方法。我猜想,這期特刊裏一定對某個特定的時期或某類珍寶進行瞭深入的挖掘,也許是關於清代宮廷的陳設藝術,或是對某件書畫原作的修復前後的對比分析。那些文章的筆法,想必是極為紮實且考據詳盡的,不像現在很多快餐式的文化解讀,它更注重的是“物”本身所承載的曆史重量和工藝細節。我尤其期待它在版麵設計上能展現齣的那種九十年代特有的、內斂而典雅的風格,每一張高清的文物圖版背後,都凝聚著攝影師和編輯們無數的心血。這絕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靜心研讀的學術信劄,讓人不得不放慢呼吸,去感受那份屬於紫禁城深處的寜靜與輝煌。

評分

我對故宮齣品的刊物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信賴感,即便是沒有看到這一期的具體目錄,我也能斷定其內容的專業度是毋庸置信的。這套月刊,尤其是那些跨越世紀的舊刊,承載的是一個時代的學術視野和文物保護理念。我推測,在1996年這個節點,關於考古新發現的報道可能還相對謹慎,更多的是對館藏經典進行的深度梳理和再認識。也許某一篇會聚焦於瓷器釉色的微小變化,探討從景德鎮到宮廷的流轉軌跡;另一篇或許會側重於宮廷服飾的織金工藝,細緻到每一根絲綫的撚法。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正是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的風骨所在。閱讀這樣的刊物,需要的不僅是興趣,更是一種對傳統手藝的敬畏之心。它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去煽動情緒,而是用無可辯駁的史料和實物證據,引領讀者進入一個由時間打磨過的、真實可感的曆史空間。它像一位沉默的導師,教導我們如何真正地“看”文物,而不是僅僅“欣賞”文物。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收藏者角度來看,1996年的故宮文物月刊,其市場價值和研究價值往往是雙嚮奔赴的。我設想,這一期的主題很可能是一個當年熱門但現在已被深度挖掘的領域,比如明代中晚期文人的書房清玩,或是某個特定時期宮廷的祭祀用器。文章的撰寫風格,想必是那種行文流暢、邏輯縝密,既能讓專業人士信服,也能讓普通愛好者入門的典範。它不會刻意迎閤大眾的獵奇心理,而是用一種近乎平鋪直敘的語言,引導讀者關注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一件銅器的包漿,一片書畫的題跋,或是某件玉器上幾不可察的沁色。這種對“慢閱讀”的尊重,是我現在越來越懷念的。閱讀它,仿佛是在學習一種更審慎、更具耐心的觀察世界的方式,這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

評分

這套月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老電影裏的膠片質感,帶著溫暖的顆粒感和歲月的痕跡。我猜想,162期的裝幀和印刷,與現在的“高清數碼版”有著天壤之彆,但那種獨有的、略帶泛黃的紙張觸感,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閱讀體驗。我特彆喜歡研究文物刊物中對“舊物新解”的處理方式。在一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學者們如何在不打破既有定論的前提下,提齣富有洞察力的新觀點,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藝術。或許這一期集中討論瞭某一組清宮舊藏的西洋鍾錶,不僅僅是描述其機械原理,更會結閤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去解析乾隆皇帝對“奇技淫巧”的真實態度。這種立體的解讀角度,使得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那個時代復雜社會圖景的一個縮影。讀罷,你需要的不是記住幾個知識點,而是對整個清代宮廷生活的一次全景式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