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教洞天福地
:16.00元
作者:李申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801233431
字数:200000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序
一、上天与洞天
1.飞升之梦
2.老君开天与一气三清
3.三十六天与三十三天
4.海外五岳
5.大洲三岛
6.天师设治与洞天
二、人间五岳
1.五岳综述
2.东岳泰山
3.西岳华山
4.南岳衡山
5.北岳恒山
6.中岳嵩山
三、十大洞天
1.概述
2.王屋山
3.天台山
4.青城山
5.罗浮山
6.茅山
四、三十六小洞天
1.概述
2.峨眉山
3.庐山
4.四明山 武夷山
5.金华山 玉笥山
……
五、七十二福地
六、别有洞天
结语
内容提要
《道教洞天福地》所描述的,是道教的社会理想。其中探讨了这个社会理想的由来、发展及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那些故事本身都是虚幻的,但幻想者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却是真实的,而这种愿望应当使我们感动,使我们脱去一些俗气和浊气。然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文摘
葛洪叙述这个故事,是把它当作谎言。但听了这个故事的人,却大多信以为真。而关于昆仑山的故事,也就逐渐完备起来了。
托名东方朔的《十洲记》正式描述了昆仑山的风光。《十洲记》说:
昆仑山在西海的戌地,北海的亥地。戌亥之间,也就是西北一带。方圆一里,周围有赤水环绕。四个角有四座大山,乃是昆仑的支脉。东南角的积石山,就是王母宫所在的山。王母曾告诉周穆王,昆仑山离咸阳三十六里,山高于平地三六里,上面有三角山。方圆一里,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盆,上大下小,所以叫昆仑山。三个角分别叫阆风、玄圃和昆仑。上面有黄金铸造的天墉城,四面城墙各长里。上面有五座金台,十二座玉楼。金台、玉楼光彩辉映,那是西王母管理的地方,仙官们的住所。
据《史记·禹本纪》,昆仑山上还有醴泉、瑶池。西王母就在瑶池宴请周穆王,然而这里却没有提到。而再到后来,特别是在《西游记》中,西王母已完全升到了天上,瑶池到了天上,她种的桃树也到了天上,并且称为桃林。她似乎不再统治昆仑山了。在《白蛇传》中,统治昆仑山的似乎是南极仙翁。不过是昆仑山上有不死之草,仍是大家向往的地方。
马迁着《史记》,说张骞通西域,到了黄河源头,没见过什么昆仑山!马迁说的昆仑山,就是《山海经》说的神话昆仑山;马迁以后,《抱朴子·内篇》所说的昆仑山,可算是仙话中的昆仑山。这样的昆仑山,如果把它说得太具体是不行的。所以《十洲记》就把它作为海岛之一,到唐末杜光庭,就把这神话、仙话中的昆仑山作为海外五岳之中岳。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
|
|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幅山水画卷,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我特地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的同类题材书籍,就凭这个外在的表现,就已经能看出作者和出版方在打磨这本书上的用心良苦。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清晰,文字和插图的穿插运用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道教文化的人,也能很容易地被引导进去,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更别提它内在的学术价值了。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第一印象”,而这本书从打开包装到翻开扉页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审美点,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静心阅读,体验一番精神上的洗礼。可以说,这本书的外在美已经为它内在的丰富内容做了最好的铺垫。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角度之新颖,绝对是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了那些著名的道教圣地,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视角,去解读这些“洞天福地”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活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特定山脉或洞穴的形成时,所引用的古代文献资料,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性文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士人、隐士乃至普通百姓对这些地点的精神投射。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特别是关于某些“福地”的选址与古代星象学的关联分析,简直是独树一帜,让人对道教的智慧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一般导览类书籍的浅尝辄止。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地理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挖掘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扎实的历史功底,尤其体现在对地方志和碑刻文字的细致考证上,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信息点,即使是在一些专业的历史研究期刊中也未必能轻易找到,但在这里却被系统地整合并呈现出来,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为道教爱好者准备的读物,更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意识形态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论断,我都会下意识地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构建出如此宏大且严密的知识体系的。这种阅读的智力挑战和收获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成熟老练,张弛有度。它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为读者构建起理解“洞天福地”的框架,又有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描写,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作者对某一处清修之地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寥寥数语便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的清寂之美,代入感极强。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有效地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著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吸引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充满意境的段落前驻足良久,细细品味那些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字,仿佛能闻到山间的松香和泥土的气息。这种将学术性、历史性和文学性完美融合的笔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知识传授的功能,更具备了审美愉悦的价值,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精神回溯”的路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对于“安顿”心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道教文化中对于山川自然的尊崇,恰恰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解、与自我对话的哲学基础。阅读这些关于“洞天”的文字,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道教地理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栖居”的指南。作者在最后几章的总结部分,将古代的理想空间观与现代生活哲学进行了巧妙的呼应,这使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不是让我们都去深山老林中隐居,而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去发现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洞天福地”,这种启发是极其宝贵且富有深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