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型思考(二版)//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漢寶德

設計型思考(二版)//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漢寶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寶德 著
图书标签:
  • 設計思考
  • 創新方法
  • 問題解決
  • 商業模式
  • 使用者體驗
  • 產品設計
  • 服務設計
  • 策略思考
  • 漢寶德
  • 港台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
ISBN:9789570849172
商品编码:12594184269
开本:14.8 x 21 cm
出版时间:2017-03-24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國內「談美」di一人漢寶德:
掌握「設計型思考」
用創意解決問題!
作者以本書分享: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

「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強調創意的重要,不會落回藝術創意的窠臼呢?
  我東想西想,只有通過設計界的創造觀才能解開這個看似十分矛盾的死結。
  到此,我覺得已到了大聲宣揚設計思考模式的時候了!」
─漢寶德

為什麼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而設計型人格又是什麼?
  什麼是孫悟空文化?
  天生的設計師該具備什麼條件?

  設計型思考的時代來臨了,你開始用設計式角度看世界了嗎?
  如何運用設計師的創意秘訣,已成為時代的焦點!

  提出「藝術教育救國論」的漢寶德,這一次,大聲疾呼大眾重視「設計型思考」的重要性!

  他提到,設計型思考的起點,就是改善現況,得先找過去的碴兒,對眼前困難與問題,進行長程思考、理性分析!

  漢寶德的《設計型思考》是首部為國人打造「設計型思考」的專著,以台灣本土案例為借鏡,既能透視問題,也能真誠面對問題核心!

  本書以文創產業、都更、國宅興建、教育問題等為例,大膽爬疏從台灣社會觀察到的百態與弊端,將創意的理性與感性,以文創為例,漫談到生活觀點的邏輯思考,說明一種期待為國人所重視與理解的文化現象,期望能為國人提供走入設計型思考的di一課!

作者介紹
漢寶德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

  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1968)、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1994)、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2000)、國家文藝獎di一屆建築獎(2006)、台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2007)、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8)、雜誌zu jia專欄金鼎獎(2009)、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0)。

  著有《漢寶德談美》、《談美感》、《如何培養美感》、《給青年建築師的信》、《中國的建築與文化》、《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等。


目錄
作者序

卷一
創意的理性與感性
設計成事的條件
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設計與計畫之間
天生的設計師
設計型人格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目標:你想做什麼
大架構思考
不斷評估的觀念

卷二
科博館規劃案
台南藝術學院規劃案
兩個失焦的文化政策
故宮南院的困境
分析文建會的生活美學運動


作者序

  過去幾十年前間,我因緣際會,為國家做了幾件事情,得到各界的讚賞。退休之後,反省過往的一切,覺得自己並無過人的才能,只是機運不錯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成事的條件,其實只有兩項,其一,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的個性;其二,系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的工作習慣。這似乎都與我的建築學習背景相關。

  我觀察世事,包括政府各層級的工作,卻覺漫無章法,費力而無顯著成效。原因很多,但都可以簡單的用一句俗話來論斷:「腦筋不清楚」。其實成大功立大業居高位的人,大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所謂天縱英明,豈有腦筋不清楚的道理,只是在社會上實際做事的人,都是像我一樣的中等資質的人,屬於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一群,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頭腦不免會糊塗的。所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你看如何利用頭腦。

  很可惜,我們的教育傳統,只知道灌輸知識,教孩子們背誦,學習通過考試的技巧,沒有教他們系統的思考方法,如何把自己變得更聰明些。年輕人學習了得到職位的方法,卻沒有學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他們的頭腦都用到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之類的小聰明上去了。

  因此我多年來一直想向公眾推動設計師的思考方法,卻有不知如何下手之困難。由於我的另一個興趣是全民美育,美育的意義比較容易為人所理解,就把精力放在那邊去了。我知道只是美感素養的推廣已經不容易見效了,早已把設計型思考一事淡忘。直到去年,與一位出版界領袖談到政府官員的顢頇無能,才不經意的流出系統性創意思考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可以寫出來,盡我一份心意。

  我利用閒暇,以輕鬆的筆調,就設計思考理念相關的一些觀察,寫成成篇獨立的小文章,原意是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一些這樣的文章何處會有興趣呢?想不通,遲遲沒有出手,忽忽間已經積了十幾篇,幾乎可以出書了。這時候我又用系統思考分析了「生活美學」運動的前因後果,就決心試試有無出版社願意出版。

  聯經的林載爵發行人還沒有看到稿件一口就答應了,因為他們已出過幾本與設計方法相關的書,是譯本,他看過以後,覺得「生活美學」相關的文章可以獨立成篇,建議我把過去成事的經驗當作實例來說明。這樣做不免有自我吹噓之嫌,但仔細想想,敝帚自珍,為了把設計型思考用腦筋的方法說清楚,讀者們應該可以原諒我,因此就把我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籌設台南藝術學院的歷程中,與設計思考相關再摘要說明。同時,我對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推動的幾件事時常表示意見,如今藉此機會,加以歸納,用邏輯思考的方式加以分析,一方面為引起讀者們的興趣,也有誘導讀者朋友們動腦筋的用意,請大家不吝賜教。

                                                   漢寶德 於空間文化書屋


作者: 漢寶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3/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9172
規格:精裝 / 24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探索設計的本質與實踐:《設計的邏輯與美學》 這是一本深入剖析設計思維核心、探索設計如何與生活、文化及商業緊密交織的專著。它不僅是設計師的案邊寶典,更是所有對「創造性解決問題」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設計」早已超越了傳統的造型美化範疇,它演變成一種處理複雜性、預見未來趨勢,並為人類福祉提供實質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式。本書旨在撕開設計的神秘面紗,直抵其背後的邏輯結構與美學根源,引領讀者建立一套全面且具備前瞻性的設計觀。 --- 第一部:設計的哲學基石與思維重塑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Design)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讀者對設計本質的深刻理解,探討設計思想如何從工業革命的實用主義,演化為當代強調以人為本的學科。 第一章:從「手藝」到「系統」——設計思維的演變史 本章追溯設計思想的歷史脈絡,從早期的工匠精神、包浩斯(Bauhaus)的理性美學,到二戰後對功能主義的批判與反思。我們將探討設計思維在不同歷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特別關注「設計學」(Design Studies)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確立過程。重點分析了設計如何從單純的「產品製造」轉向「解決系統性問題」的轉變。 關鍵概念: 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再詮釋;從「美學教條」到「情境適應性」;設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地位。 第二章:設計的本體論:何謂「好的設計」? 探討「好」的標準在設計領域中的多維度性。它不再僅是「好看」或「好用」,而是必須考量倫理、永續性、社會包容性與經濟可行性。本章透過一系列經典案例分析,拆解「好設計」的構成要素:清晰度、效率、愉悅感與意義性。深入討論了設計的「意圖」(Intention)與「感知」(Perception)之間的張力。 深度探討: 好的設計如何體現倫理責任;實用性、情感性與象徵性三者的平衡藝術。 第三章:批判性觀察:洞察未被滿足的需求 設計的起點從來不是技術,而是需求。然而,許多偉大的設計往往是預見了人們甚至尚未意識到的潛在需求。本章聚焦於如何培養設計師的「批判性觀察力」——一種超越表面問題,挖掘深層痛點(Pain Points)的能力。內容涵蓋田野調查的技巧、人類學視角下的觀察法,以及如何區分「噪音」與「訊號」。 實用方法: 訪談與參與式觀察(Ethnography in Design);共情圖譜(Empathy Mapping)的精確應用。 --- 第二部:設計的邏輯架構與實踐工具 (The Logic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Tools) 本部分將設計思維轉化為可操作的流程與方法論,重點闡述了如何結構化設計項目,並運用邏輯工具來指導創造力的發揮。 第四章:問題的定義權:釐清核心挑戰 許多設計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錯誤地定義了問題。本章強調「問題陳述」(Problem Statement)的關鍵性。我們探討如何從模糊不清的委託中,提煉出清晰、可驗證且具備挑戰性的核心問題。內容包括「五個為什麼」(5 Whys)的深度運用、反向工程法(Reverse Engineering)在問題拆解中的作用。 核心技術: 將「How Might We」(我們如何才能……)的問句轉化為驅動創新的引擎。 第五章:迭代與原型製作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Iteration and Prototyping) 設計不是線性過程,而是持續的循環。本章詳述了原型製作(Prototyping)在設計流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從低保真度(Low-Fidelity)到高保真度(High-Fidelity)原型的選擇標準,以及如何利用原型來快速學習、驗證假設和降低風險。探討了敏捷設計(Agile Design)與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方法論如何影響設計的迭代速度。 重點解析: 原型製作的「目的導向」原則;設計的「快速失敗,快速學習」文化構建。 第六章:視覺語言的語法:結構、構成與韻律 本章回歸設計美學的構成要素,但視角從單純的「風格」提升至「溝通結構」。探討點、線、面、體、色彩、材質如何共同構建意義。重點分析了網格系統(Grids)、層次結構(Hierarchy)以及視覺平衡(Balance)在引導使用者注意力中的核心作用。這部分強調的是視覺元素如何服務於資訊的傳達效率與情感的精準表達。 學術支撐: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在界面與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 第三部:設計的場域與未來趨勢 (Design Contexts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擴展到設計影響力的前沿地帶,探討設計如何應對複雜的全球性挑戰。 第七章:服務設計:從產品到體驗的轉化 在體驗經濟時代,服務成為主要的「產品」。本章深入探討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的方法論,強調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 Mapping)、接觸點分析(Touchpoint Analysis)以及幕後流程(Backstage Process)的可視化。探討如何設計無縫、一致且充滿情感連結的服務體驗。 案例分析: 探討實體空間、數位介面與人力服務如何協同作用,構成完整的服務生態。 第八章:設計與永續性:面向未來的責任 設計決策對環境和社會的長期影響日益顯著。本章討論了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原則如何在設計實踐中落地。內容包括生命週期評估(LCA)、材料的選擇哲學,以及如何設計出鼓勵使用者採取更負責任行為的產品與系統。 前沿探討: 氣候變遷背景下的設計倫理;設計如何推動社會變革。 第九章:超越人機互動:生成式設計與人工智慧 探討新興技術,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對設計流程的顛覆性影響。本章分析了設計師的角色如何從「繪圖者」轉變為「指導者」和「策展人」。重點在於如何運用AI工具來擴展創造力的邊界,同時維持設計的核心價值——人文關懷與敘事性。 未來展望: 人機協作的設計新範式;算法美學的潛在挑戰與機遇。 --- 結語:設計,一種持續的探索 總結全書,本書旨在確立一個核心觀點:設計並非一種固定的技術集,而是一種持續的、批判性的、以人為核心的探索過程。它要求我們不僅要問「我們能做什麼?」,更要問「我們應該做什麼?」。透過掌握這些邏輯、工具與哲學基礎,讀者將能夠駕馭複雜性,並以前瞻性的視野,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设计思维的著作,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初翻开扉页,就被作者那种对“设计”本身的深刻理解所吸引。这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充斥着各种花哨工具和快速解决方案的“速成手册”。相反,它更像是一趟深入哲思的旅程,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设计”——小到一支笔的握持感,大到一套复杂的社会系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犀利,尤其在探讨“同理心”这个核心概念时,他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剖析了如何真正将他人的需求融入到创新的过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失败”的阐述,作者将失败视为信息反馈的宝贵环节,而非终点,这对于许多害怕尝试的创新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整本书的逻辑结构严密,从基础概念的厘清到高级策略的运用,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马变身设计大师的“秘籍”,更像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让你在探索创新的迷雾中,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只关注“有什么”,而是开始深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能更好”。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处理现代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超然和长远眼光。它没有被眼下流行的技术热点所裹挟,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永恒的、关于人类需求的本质上。它探讨了技术与人性的交汇点,强调任何伟大的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而非为了炫耀技术能力。这种回归本源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成功地将“设计”从一个纯粹的职业技能,提升到了方法论和人生哲学的层面。对于希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职场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具有极强的迁移性,无论你从事的是研发、市场还是管理工作,它都能为你带来一套清晰、有条理的思考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认知升级包”,让我能够以更宏大、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到任何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好,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耐心地为你拆解一个个设计难题。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敢于直面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并且将其视为常态而非需要清除的障碍。许多商业书籍喜欢提供“确定性的步骤清单”,但这本书却非常诚实地告诉读者,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场在不确定性中摸索前行的过程。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在面对未知时,能够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收集信息、迭代假设。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迭代”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对人性的洞察。他明白,即便是最理性的创新过程,也会受到团队情绪、组织文化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书中对沟通、协作的强调也显得尤为真实和实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它训练的不是招式,而是你在面对任何复杂局面的核心应对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设计一个东西”,更是在探讨“如何过一种更具设计感的生活”。作者对“设计”的边界进行了拓展,将艺术、哲学乃至人类学的视角融入其中,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我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知识分子情怀,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布道者的热情,试图唤醒人们对“思考过程”本身的重视。例如,书中对“约束条件”的讨论,非常精彩。传统观念中,约束是创新的敌人,但作者却将其视为催化剂,指出正是清晰的边界条件,才能激发最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这种反直觉的论述,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细细品味,并且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印证。对于长期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回炉重造”的机会,让你有机会审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并用更具弹性的视角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做一个接收者,更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质疑的学习者。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学术严谨与实践指导的完美平衡。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院派的枯燥论述,而是巧妙地将深厚的理论根基,融入到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之中。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定义问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侦探破案的视角,来解构一个模糊不清的“痛点”。他强调,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急于寻找答案,却忽略了对问题的精准提炼。这种对“问题澄清”的执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设计”范畴,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高效、结构化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字体和版式的编排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面对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清晰的段落划分也能帮助读者及时消化吸收。对于那些在企业转型或产品迭代中感到迷茫的管理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模式转变,可能比任何具体的工具都来得更加重要和持久。它教会的不是如何画出漂亮的草图,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有生命力的创新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