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传统文化15讲》北大文化“讲座”,给喜爱传统文化的你十五堂生动的课,给富有个性的你一部通俗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15讲》即传统即现在,传统因此乃是流动的,不断新生于我们当下的实践活动中,亦不妨说华夏文明正在生长、发展中。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型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该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本书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1956年生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南华大学创校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等职。著书四十余种,主编书刊数百种。
精彩书评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型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某网友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序论
第一讲 体气:感诸万物
一 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
二 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
三 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
四 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
第二讲 饮食:礼文肇兴
一 上古文明的性质
二 特重饮食的文明
三 饮食思维的传统
四 饮食文明中的人生与宗教
五 饮食文明中的政治与礼教
第三讲 男女:人伦渐备
一 两性关系的想象
二 姓氏与祖先崇拜
三 始祖高媒与上帝
四 性别思维的特色
第四讲 封建:立此家邦
一 敬人神
二 立制度
三 厚人伦
四 辨中西
第五讲 道术:内圣外王
一 封建礼教
二 郁郁乎文
三 礼本太一
第六讲 天人:通乎神明
一 特殊的神人关系
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
三 非奉诫待救的人
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
第七讲 王官:理性的礼制社会
一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二 王官本于宗法礼教
三 理性化的支配型态
四 社会变迁下的官学
第八讲 史学:史官与历史意识
一 “旧法”世传之史
二 旧法世传之“史”
三 旧法“世传”之史
四 历史性的思维
第九讲 用思:思维模式与方法
一 思维的模式
二 思维的方法
第十讲 抒情:气感愉悦的世界
一 风气声乐以生万物
二 声歌舞踊以成君子
三 君子兴诗感情成乐
第十一讲 忧患:德业政治的担当
一 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国
二 革命:应顺于民的政权
三 国家:参错于家族的邦
四 治国:异于家政的国务
第十二讲 周公:文化实践的圣王
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轴心期”之谜
三 集大成的创制者
四 中国观的确定者
五 礼乐文德的教化
第十三讲 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一 想象远方的“异类”
二 贬损“异类”的道德
三 中国国情特殊论
四 亚洲社会停滞论
五 中国观的新典范
六 精神发展的谱系
七 孟德斯鸠在中国
八 由历史发现历史
第十四讲 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 西方的中国法律观
二 总评:中国法律之性质
三 分论:法律的实施状况
四 超越偏见与误解
第十五讲 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
一 演化、变化、异化:文明转变与发展的模式
二 变动中的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
三 流动的传统与再生的文明
四 大陆、台湾、海外: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新动向
后记
精彩书摘
相反地,假如祭礼太简慢了,神吃得不痛快,可是要发怒的。《墨子·明鬼》记载:佑观辜替宋文君祷祀,因牲礼不合度,鬼怒,依附在祝史身上,用杖把他活活打死在祭坛上。故《尚同中》云:“圣王……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脂肥。”
这种宗教观,显示了中国人具有此岸的、现世的宗教态度。而一种此岸的、现世的宗教,必以饮食男女为主要内容。杀牲祭拜,供神饮食,是其中一个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第一,“神嗜饮食”,只有供奉他吃得满意了,他才会福报你,这是种特殊的福报观及供养观。第二,神的饮食,其实也就是人的饮食。人喜欢吃的东西,即是神所嗜食者,并不要另外准备更“圣洁”的神的食物。祭完神之后,人即分食神所食之物,人神同食,故亦同乐。第三,道教兴起后,推本于“贵生”之观念,反对杀生祭神,也反对吃五谷杂食及肥甘醴脂。这种新的饮食观,导致它同时对神要求不再血食,对人要求不再食谷米喝酒,而应努力食气咽津。这当然是一种改革,但同样显示了以饮食男女为主要内容的宗教特点。因为这些专讲呼吸吐纳、食气咽津的修道者,跟养生学实无不同。其宗教性,只显示在他们特殊的饮食方法上。后世汉传佛教比世上任何一处的佛教都更重视“吃素”,视此为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亦是此一“中国特色”之表现。
讨论日常生活之美的,西方哲学文献中亦非绝无所见,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即曾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之口,论辩过身体、动物、器皿、技艺、制度、习俗美的问题。但是,文中说道:
苏:论敌或旁人也许要追问我们:“为什么把美限于你们所说的那种快感?为什么否认其它感觉——例如饮食色欲之类快感——之中有美?这些感觉不也是很愉快吗?你们以为视觉和听觉以外就不能有快感吗?”希庇阿斯,你看怎样回答?
希:我们毫不迟疑地回答,这一切感觉都可以有很大的快感。
苏:他就会问:“这些感觉既然和其它感觉一样产生快感,为什么否认它们美?为什么不让它拥有这一个品质呢?”我们回答:“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至于色欲,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做,不肯公开。”
在这里,苏格拉底自嘲:“不知道羞,去讲各种生活方式的美,却连这美的本质是什么都还茫然无知。”因此他讨论的其实并非日常生活之美,而是去追究何谓美、美之本质为何?与中国人在生活中欣赏、体验美,进而创造生活之美的态度,迥然异趣。其次,论美而以视觉、听觉为主,说“美既然是从视觉听觉来的快感,凡是不属于这类快感的,显然就不能算美了”,所以饮食的味觉与嗅觉、男女的性欲也都不能算是美的。这岂不也与中国人的看法南辕北辙?
……
前言/序言
弘扬国学,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底蕴 《中华文明的瑰宝:从先秦到近代的思想流变与艺术精粹》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者、文化爱好者及对中华文明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化通识读本。我们聚焦于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中,那些构成其核心精神与独特美学的关键要素,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文化画卷。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二十个专题,力求在广博中见精深,在传承中求创新。 上卷:思想之脉——塑造华夏精神的哲学与制度根基 上卷着重探讨了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核心思想体系的产生、演变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不局限于对某一学派的简单介绍,而是力求展现不同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与碰撞。 第一讲:先秦诸子的思想源流与时代背景 本讲深入剖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土壤。重点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内涵,如何从孔孟的初步构建发展为后世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对道家(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思想进行了细致辨析,揭示其在个体精神解放中的独特价值。法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的理论基础及其对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构建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成为本讲的重点。最后,墨家“兼爱非攻”的朴素理性主义,及其在科技伦理上的早期实践,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梳理。本讲的价值在于,展示先秦思想并非孤立的学说,而是对同一时代社会困境的多元回应。 第二讲:汉代经学:独尊儒术的制度化构建 本讲聚焦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转折点。重点剖析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儒学体系,使其更具政治解释力和谶纬色彩,从而巩固皇权。深入探讨了经学在汉代如何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转向官方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对《五经》的标准化解释(经师与章句学)如何影响了后世士人的知识结构。分析了察举制和太学制度在人才选拔中对儒家伦理的固化作用。 第三讲:魏晋玄学与中古士人的精神困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与社会剧变之下,士人精神面临巨大挑战。本讲探讨了玄学的兴起,即对老庄哲学的重新诠释与哲学化,如“三玄”的阐发。重点分析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对僵化礼教的反叛,以及“清谈”风气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与对形骸的超越。本讲旨在展现中华文化在面对危机时,个体精神是如何寻求出口的。 第四讲:隋唐的融合:佛教中国化与士人精神的再塑造 本讲重点关注佛教在中国经历数百年发展后,如何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禅宗、天台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禅宗的“顿悟”思想,如何契合了中国士人追求简洁、直观的审美倾向,并对后世的诗歌、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探讨了隋唐盛世背景下,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共同构筑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 第五讲:宋明理学:内圣外王的理性回归 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思想界从魏晋的玄学转向对主体性与本体论的深刻反思。本讲详细解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核心,探讨了“格物致知”、“诚意”、“慎独”等关键概念在个体修养上的实践意义。明代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则代表了对程朱体系的重大突破,强调主体性的能动作用,对后世的社会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六讲:晚明思想的转向:个性解放与早期启蒙的萌芽 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松动的晚明时期,一股批判传统、呼唤个性解放的思想潮流涌现。本讲集中讨论李贽“童心说”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以及徐光启等士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近代转型前夜所展现出的复杂与活力。 下卷:艺术之韵——审美范式与文化符号的演变 下卷将视角转向中华文明的审美表现,通过对文学、艺术、建筑等载体的考察,探究其内在的审美范式和文化符号的形成与流变。 第七讲:先秦至汉代的文学嬗变:从《诗经》到辞赋 本讲考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四言为主的体式;《楚辞》浪漫主义的夸张与瑰丽想象力。汉代文学的转向,重点分析赋体的繁缛与铺陈如何服务于帝国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及乐府民歌在民间生活的真实记录。 第八讲:魏晋风度与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探讨魏晋时期“自然”观念的提升,士人如何通过山水寄托对乱世的超脱。分析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如何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精神栖所。并对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九讲:唐诗的巅峰:格律的成熟与意境的营造 本讲聚焦于唐诗的黄金时代,分类探讨盛唐的雄浑开阔(如李白、高适)与中晚唐的沉郁顿挫(如杜甫、李商隐)。重点解析近体诗(律诗、绝句)格律的严格性如何反而激发了诗人对意象、对仗与声韵的极致把握,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第十讲:宋词的兴盛:市民文化与婉约豪放的交织 宋代词的兴盛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本讲对比分析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将诗的意境融入词中)与柳永、李清照所代表的婉约词派(更细腻地捕捉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探讨词体相较于诗体的音乐性和情感的私密性。 第十一讲:元曲的革新:通俗性与戏剧张力的结合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兴起,标志着文学向更广大的市民阶层渗透。本讲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如何以白话化的语言讲述故事,戏剧冲突的设置,以及曲牌的运用如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第十二讲: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范式:山水与人物 本讲考察中国画的核心精神。重点分析了“气韵生动”的理论基础,以及山水画如何从初期的记录山川,发展为表达画家主体心性的“胸中山水”。对比了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揭示其写实与写意两条脉络。 第十三讲:书法艺术的流变:从篆隶到行草的“写性”表达 书法被视为最高纯粹的艺术。本讲梳理了篆书的古朴、隶书的庄重、楷书的法度,以及行草书所体现的个体情感的奔放。重点分析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的形成,以及颜真卿、怀素等人在法度与性情之间的探索与平衡。 第十四讲: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与空间美学 本讲将园林视为“可居、可游、可观”的立体画卷。分析了北方皇家园林的规整对称与南方私家园林的曲折幽深、移步换景的布局手法。阐释了园林如何通过叠石、理水、花木配置,模仿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第十五讲:中国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本讲探讨服饰在古代社会中的“礼制”功能。从深衣的简洁到朝服的等级森严,分析了色彩、纹样(如龙凤、十二章纹)所承载的政治象征意义。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朝的开放、宋明的内敛)服饰审美对社会风貌的反映。 第十六讲:明清小说的高峰与世俗精神 明清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成熟。重点分析了《三国演义》的历史观与英雄塑造,《水浒传》对反抗精神的张扬,《西游记》的浪漫奇幻与宗教隐喻,以及《红楼梦》对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式的描摹与对个体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十七讲: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文化传承 本讲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明的实用理性层面,系统梳理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探讨了农学、医学(如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天文历法等领域的重要进展,论证了科技成就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十八讲:传统戏曲的综合艺术形态 本讲分析了戏曲这一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重点以京剧(及其前身)为例,解析了程式化的表演技巧、脸谱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民间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 第十九讲:古建筑的结构智慧与地域特色 聚焦于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榫卯技术,探讨其韧性与可塑性。分析了宫殿、寺庙、民居在不同地域(如徽派建筑、福建土楼)在应对气候、满足社会功能方面的巧妙设计,以及斗拱等构件的力学与装饰美学价值。 第二十讲: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视野 总结前述所有思想与艺术脉络,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和谐、中庸、民本思想)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应对全球化挑战,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的源泉。 本书力求语言平实而富有学理深度,避免故作高深,旨在让读者在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纵深与广度时,能真切感受到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