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新社会》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德国天才》《20世纪思想史》《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等。
译者简介:
张弢,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术方向为欧洲上古、中古史,欧洲学术史、大学史,德国史等。译有《脚注趣史》获得2014年翻译奖。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译有《非自由主义的失败》等
这部著作zui为出色的品质就是它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内核,用引人入胜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二者串联起来……《德国天才》将成为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读物。
——《独立报》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该更为大众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她曾是18世纪中叶zui不发达的西欧国家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直至民族社会主义的灾难发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强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
——《金融时报》
这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富于思想性的著作呈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画卷。我们期望它可以实现目标,促进更为深入和广泛地认识那个拥有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哈贝马斯的国度。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星期日时报》
彼得·沃森撰写1750年以来德意志长篇思想史的原因颇具说服力,那就是英国人对于纳粹主义的念念不忘使他们无视德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欢迎这部书对于另一种德国历史的介绍。
——亚历山大·斯塔利特《观察家报》
这部著作汇聚了德国在哲学、神学、数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所做的奠基性贡献。彼得·沃森将一大批被奉为贤明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铭刻其中……总结了一些对艰深思想的高度概括。从画家到物理学家,该书所涵盖主题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从开篇第一章的铺陈,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堆砌之外,对于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事件和时间点,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鲜活的个体经历编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权力结构变迁的细腻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宫廷密谋、学术辩论,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步都牵动着整个民族的走向。读到中期关于思想解放的部分时,那种仿佛亲历了知识分子在禁锢中挣扎求索的紧张感,几乎让我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将那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岁月,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推向新的思考高潮。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扑朔迷离的未来走向,着实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它摒弃了那种刻板、教条式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兼具文学性和洞察力的叙述方式。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坐在壁炉旁,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每一个转折、每一个顿挫都恰到好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文化符号和集体潜意识的捕捉能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挖“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分析,绝非简单的流派介绍,而是深入到社会心理的层面,解释了艺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精神困境的投射。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献解读,焕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准的定义,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大胆,也极具挑战性。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叙事,而是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的交错推进,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起初我还有些不适应这种跳跃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背后的用意——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来模拟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书中对社会阶层间张力的处理,尤为精彩,无论是贵族阶层的固守,还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都在不同的章节中被立体地刻画出来。这种多角度的切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让你能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动荡。读完后,留下的是一种多维度的理解,而不是单一的结论,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史著应有的气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思想冲突如何转化为现实力量的精准量化和阐释。它没有将历史进程简单归结于某个伟人的决策,而是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神职人员、商贾乃至底层民众的思想观念是如何相互碰撞、最终催生出历史性的巨变的。特别是书中对几次关键性的思想辩论的还原,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仿佛能穿透纸面。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观念的革新,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认知成本和人际代价。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材料扎实,但所有的分析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揭示“必然性”是如何在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孕育而生的。这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世纪大辩论。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可读性”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有着史诗般的格局,但又不失人情味。那些被历史淹没的小人物的命运,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应有的光彩,他们的挣扎与希望,成为了映照大时代阴影的清晰侧面。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对书中的某些历史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他们的决策失误和伟大远见,都让我对“选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全书读完,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复杂性的全新框架。这是一本会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沉思的佳作。
评分值得一读的好书。了解一下除了纳粹之外的德国的进化史
评分很不错的人物传记,值得学习
评分了解下德国近代后为什么这么强大,人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评分包装很仔细。
评分从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两个德国”,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褊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森、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最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评分喜欢
评分非常好,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看,但是肯定不错
评分购物方便快捷,质量有保障。京东还是值得信赖。
评分好书,买来慢慢看,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