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全部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老师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最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学潮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最终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
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52 双村记 瘂 弦 口述/王 立 记录整理
53-111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 蒂姆·厄班(Tim Urban)
112-132 家长的小升初 马国兴
133-180 上海交大解放日记 何季民 编辑整理
181-217 壳中之魂 洪 韵
218-262 私人文学史(续) 孙玉祥
263-289 丁香花迷雾 王 鹤
290-309 十二星座 王 巍
310-317 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熊 菂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是其内容得以完美呈现的重要基石,这绝不是随便糊弄的“附带品”。我注意到,在不同主题的文章之间,往往穿插着一些几乎不带文字说明的、精心挑选的黑白照片或者文物局部特写,这些留白和视觉元素起到的作用,比大段的文字解释更为强大。它们像是一个深呼吸的间隙,让读者的思绪得以沉淀,为下一段相对沉重或复杂的叙述做好心理准备。这种节奏感上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特别是那些留白处的视觉引导,它们不是随机插入的插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象符号,它们与主文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对话关系,时而呼应,时而对比,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解读层次。如果说文字是骨架,那么这些排版的巧思和视觉的穿插,就是让这本刊物拥有了血肉和呼吸感。它证明了阅读体验的完整性,绝不仅仅依赖于文字内容的优劣,更依赖于其物理呈现方式的精妙设计。
评分读完这册《读库1503》,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上的老道与高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用最朴实的语言描摹一幅场景,什么时候又该适当地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想象的空间。有几篇关于早期工业遗存的记录,文字的密度并不算低,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赘,反而像是在看一部老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精准地对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尘土气息。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让人感觉编辑团队对“时间”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们明白信息是有重量的,不能像扔沙子一样胡乱抛洒。更难得的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并没有让内容变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搭建一座精致的微缩景观,每一个小零件都栩栩如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可以触摸的整体。这让我忍不住想,现在的很多深度报道,是不是因为太追求“新”和“快”,反而失去了这种扎实的人物侧写和环境营造能力?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讲故事”的教科书,只是它把教学内容藏在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下。
评分这本《读库1503》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没有预料到它会是这样一个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载体。初捧在手,那种略带磨砂的纸张触感就传递出一种不急不躁的匠人精神,仿佛作者(或编者)在用行动告诉我,好东西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我尤其欣赏它在信息筛选上的克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出版物恨不得把所有能塞进去的东西都堆砌起来,恨不得读者在短时间内消化掉所有“干货”。然而,这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组图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古董,它们不喧哗,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韵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与智者对话的体验。它引导你慢下来,去思考那些被日常生活节奏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一个历史事件背后被掩盖的复杂人性,或者一门看似古老技艺中蕴含的现代哲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在靠窗的沙发上,伴着一杯温热的茶,才勉强读完一半,但那种回味无穷的满足感,是那些速食读物永远无法给予的。它没有刻意去追求“爆点”或“热搜话题”,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编辑哲学。
评分对我而言,《读库1503》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年度报告。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也没有试图去迎合任何一种流行的观点,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异质性”和“坚持不妥协的求真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被其中的某些论点或史料细节所触动,进而跳出来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这种由内而外激发出的求知欲,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某些原本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领域的新认知。这种深刻的启发性,源于它敢于触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带”,不畏惧复杂性,反而拥抱复杂性,并以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梳理出来。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似乎多了一层滤镜,不再轻易接受表面信息,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背后的逻辑链条和历史沉淀。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知识结构重塑,也是一本优秀读物能够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硬核”历史或文化研究者,起初对这本杂志/文集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疏离。然而,《读库1503》成功地跨越了这条鸿沟,它做到了“专业而不端架子,深刻而不晦涩”。我特别欣赏它处理那些严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平视的姿态。它不试图高高在上地教导读者什么,而是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困境、选择与挣扎。比如其中一篇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民间艺术变迁的梳理,作者没有使用宏大的理论框架去套用,而是通过几个普通匠人的口述片段,展现了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潜移默化影响。这种基于个体经验的叙事,极具感染力,让我这个局外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时代错位的沧桑感。这种“去精英化”的深度挖掘,是极其考验功力的,因为它要求作者既要有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又要有极其细腻的共情能力,才能把那些冰冷的历史碎片重新焐热,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评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评分以后一年就买两次了。
评分好书,符合一贯水准。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评分从使美式橄榄球比英式橄榄球更危险的衬垫,到迫使吸烟者吸得更多的“低焦油”香烟,从造成新的耐药菌系的抗生素,到需要更快的信息处理机和更多的辅助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爱德华·特纳几乎提供了一切技术革新的意外后果,并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生存。
评分好东西,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读库》是值得好好读的,京东买六免三的活动也很给力,就是书或者在仓库保管的不好,有些脏了,可惜。
评分凑单买的,没想到书还真是不错,值得买
评分书很好,质量高,可读性强,这次趁着活动买了一大箱书。或许从此就开始收藏书籍了。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