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四期,共有七篇文章。贾行家的《他们》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描摹,而瘂弦口述的《从军记》则是对国共内战时期的回忆。其他文章既有对蓝志贵摄影艺术与瓦伦蒂诺时装设计艺术的关注,也涉及美国山寨电影、基督教圣徒以及春秋名相管仲等多个主题。
首篇是贾行家的微博合集,91页,323篇,“条目间并没有关联,从哪里看起都一样”,描摹正在“困苦地活着”的“他们”。白描般冷静的笔触之下,是作者认为应该保持中性的“同情心”:“归人和过客,远道而来,映入眼底,又从另一面远去,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同情。”
2016年6月仙逝的蓝志贵先生,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的一位重要人物,本辑第二篇介绍了蓝志贵先生的生平与创作经历,附有多幅蓝志贵先生的摄影作品及相关原始资料,很难想象使用世界级器材和彩色胶卷拍摄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藏会是什么样子。
《从军记》是诗人瘂弦的一篇口述史,虽然和“诗”无关,但每一句都和“人”有关。一张招“生”告示,居然让身为流亡学生的瘂弦从此当上了“兵”。而国破之后的流亡,跨越半个中国的山河,你可能会在文中看到熟悉的地名,甚至是爱极的家乡小吃。
据说传奇设计师瓦伦蒂诺能让每一位时装模特蜕变成名门淑女,也能把每一位名门淑女幻化成时装模特。本辑第四篇文章中既有伊丽莎白?泰勒、奥黛丽?赫本这样的名媛,也有维鲁舒卡、孙菲菲这样的超模,她们全都身着瓦伦蒂诺时装,演绎着瓦伦蒂诺巧思与灵感之下的时尚潮流。
你有《环太平洋》,我有《环大西洋》;你有《超级战舰》,我有《美国战舰》。好莱坞一家名为“精神病院”的制作公司,以恶搞与创意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以年年零亏本的纪录,成长为每年推出二三十部B级片的 “山寨之王”。
在基督教各教派中,有名有姓的圣徒数量据说在一万以上。大多数教堂也都是以圣徒命名的,例如,伦敦的圣保罗教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欧美国家的人名和地名中凡是以“圣”开头的,也几乎都是源于某个圣徒,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市等。
最后的短文《炼成共同偶像》来自读库老作者刘勃,讲述的是学术思想上多有对立的儒家、法家和道家,为何都将管仲当作正面人物,并将其奉为共同偶像。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91 他们 贾行家
92-147 大师,也许不是想要成为大师的人” 黄建鹏
148-204 从军记 瘂弦 口述/王立 整理
205-263 瓦伦蒂诺:最后的君王 Archie M
264-277 山寨之王 刘思羽
278-313 圣徒 王 巍
314-345 炼成一个共同偶像 刘 勃
《读库1604》:
2011年8月开始,我用“他们”做标签,每月写三十条微博,一百六十三个字为限,共有近千条。这些既不成文、又不成章的微博,条目问并没有关联,从哪里看起都一样,讲的就是我所视听经历过的、偏见中的、谣传耳食里的人事景物。
“同情心”总被作为判断人性或非人的标准,但我以为这概念是中性的,反倒经常产生干涉和灾难。当我怀着同情在记这些微博时,可能是想谈论做了一回人所感到的局限,于时间空间,于心智和力量,悲喜、爱恨、祸福、正反,这些经不起推敲的概念也都是从这局限里来的。归人和过客,远道而来,映入眼底,又从另一面远去,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同情。
于是这些微博的第一条是这么写的:
“他们,困苦地活着”——狂妄地用这句话作为开篇。在“活着”这条窄路上,无需对困苦有清楚的知觉和记忆. “在经历”就已经够受的了。当我们因为破灭而活在世上、彼此戕害时,我们忍受着自己配不上的磨难。谨以自怜和同情记录我们的行状。
每天带着儿子来散步的老先生像个老干部,他的儿子像个唐氏综合征患者,父子俩都干净体面。他们打羽毛球,踢球,每天都玩得很尽兴,老干部用一种自豪欣赏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看着他一拐一颠地跑来跑去。他们从公园里消失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觉得是老干部没了。
有些精神病患者喜欢指挥交通,有些则喜欢待在气派的办公大楼门外,在武警或石狮子的鼻子底下,坐着憨笑、跳舞或骂些语焉不详的脏话,保卫和信访干部也懒得干涉。市里的机关搬迁到江对岸,据说也有躲清静的功能。没几个月,那个精神病患者又跟来了,也说不清他怎么找到这里的。
摆鞋垫、针头线脑地摊的老太太,带着条串得看不出种来的长毛狗。下大雪,她在摊上盖了层塑料布,围上厚围巾,只露一双积雪下的眼睛,让狗蹲在她的两腿中间,远看是个雪坟,这天气,谁会来买针头线脑呢?天气好,她静坐着,狗在不远的花坛里幸福地钻来钻去。
每次在家门前的快餐厅吃饭,都能碰上对儿二十岁左右的情人。女的有一点风尘气,穿着很入时,男的比她矮一些,是在校学生的模样,又长又油的头发,表情像个冤死鬼。女人一屁股坐下,打开铝合金化妆箱描绘自己,等男的托着餐盘回来,虔诚地用双手喂她喝水、吃东西,崇拜地凝望她。咀嚼完便一言不发地起身而去。应该是天天如此。
每月二十五号的银行分理处是个灾难,满满一屋子不能等待一天、一个下午的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坐下,放慢一切动作,把十几张纸币数过正反面。在默默地凑够了一个不断萎缩的整数时,再回到这里存回来。窗口里的人笑着交头接耳:“差一岁九十了,存五年定期,要干吗?”
在银行的玻璃后面坐了几年之后的柜员熟悉来这里的一半储户。“那个刚进来的是个小姐。”“这么胖会是小姐吗?”“那帮老头子,只要年轻就行了。她的钱你得注意,小姐收到的钱里有四分之一都是假币。这帮老头子,真他妈的!”
……
坦白说,这本书的观点犀利到让人有点招架不住,它仿佛是一位不留情面的老教授,直接掀翻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根深蒂固的认知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忍不住要停下来,揉揉太阳穴,消化一下那些挑战性的论断。它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也没有使用那些空洞的、听起来很“正确”的套话,而是直指核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确性来解剖现实中的种种悖论与荒谬。这种“不友好”的姿态,反而成就了它真正的价值——它逼迫你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读完某一章节后,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伴随着一丝被挑战后的不适感,久久不散。它不是用来佐餐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拿出精神武器去应对的“思想搏击”。这种挑战,恰恰是优秀作品的标志之一,因为它真正做到了“拓宽边界”,而不是在舒适区内打转。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处理得极其专业和细致,这往往是一个被许多普通读物忽略的环节,但恰恰是专业读者最看重的地方之一。我仔细查阅了它引用的文献列表,那种扎实的研究背景和横跨多个学科的知识融汇,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引用的来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使得追踪源头信息变得异常便捷,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希望核实观点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性保障。更不用说那份详尽的术语表和人名地名索引,几乎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独立的工具书来使用。这种对知识系统性构建的重视,远远超出了“讲故事”的范畴,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这本书提供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向外探索。这表明了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承的严肃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停留在阅读的那一刻,更能成为长期的参考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低调却极富深意,几笔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仿佛在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每一次翻阅,指尖拂过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垮的迹象,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产品”的尊重,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快速消费的媒介。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给了眼睛喘息的空间,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易产生疲劳感。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阅读材料。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就已经是一种享受,让人对内部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知识殿堂的入口。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坚持,在当下这个快速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阅读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慢下来、细品味的仪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语言艺术的教科书级范本。我必须承认,我并不是一个追求华丽辞藻的读者,但我在这本书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锐气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用词精准、讲究,绝无半点赘余,每一个词汇的摆放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化学实验,确保反应的纯粹与高效。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竟然还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冷幽默和带着智慧光芒的讽刺,让我在严肃的思考之余,忍不住会心一笑。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主题,变得清晰、可感、富有美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多层次油画,从远处的宏大结构,到近处的笔触细节,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母语的深刻驾驭能力和对表达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老练的音乐指挥家,时而激昂澎湃,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信息量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令人应接不暇,需要屏住呼吸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时而又戛然而止,进入一段近乎冥想般的沉静,用极简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绪或哲思的转折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它不像那些平铺直叙的论著,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精彩的论断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几句话的含义,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翻到下一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语调变化。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笔下的场景、人物(即便是抽象概念的拟人化)都鲜活得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叙事上的“弹性”,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作者心神交汇的、充满惊喜的探险之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与溥仪皇帝在一起的五年》以俄罗斯人佩尔米亚科夫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五年时光。历史事件与个人回忆在文中互相交织,富有阅读趣味。
评分前两年的都买了,继续看下去
评分不错,书本带有塑封,保护得很好。
评分读库这个很不错,一直读书
评分非常好用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听说不错,买来瞧瞧。活动时价格还是会便宜一点的。
评分《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评分非常合适的价格,书的质量很好,京东赞一个
评分是我喜欢的内容,支持京东商城,支持正版书,在京东商城买书放心,下次在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