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红楼梦》更通解人心
比《班主任》更接近现实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心武,继《刘心武文存》后,精心推出的人文读本:
写草木,一草一木一世界
写寰球,东风西风俱往矣
写世情,喜怒哀乐皆文章
我们把它献给每一个在路上的你
若你已满18岁,它将目送你远行
若你未满18岁,它将伴随你成长
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作者通过类似回忆录的写法回答了这个难题:童年回忆的真情流露,世情百态的描摹写真,人间冷暖的真实体验,山水草木的深刻哲思,欧美游历的观察思考,作者一一道来,这些文章现实意味强,既有丰沛情感,又有对人生的大体悟。
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研究者,曾任《人民文学》主编。1979年发表《》,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另有散文、戏剧作品若干。上世纪90年代在央视《百家讲坛》进行红学讲座,名噪一时,并有《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2012年出版40卷本《刘心武文存》。
第一部分 人生,何以至此
第二部分 世界,不仅仅走过
第三部分 天若有情
第四部分 跟自己约谈
第五部分 草木奇葩的理想国
一、我读龙应台
去冬在北欧访问,偶然读到了现定居德国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题为《一个装满了中国中国中国的瓶子》,那文章讲到有从中国大陆去德国和奥地利访问的文化人,在她接待他时,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那被接待者总絮絮叨叨地跟她讲些有关中国大陆政局的事情,似乎除了那一话题,心里头再无别的存在。其中有一个细节是:龙应台陪他去参观某处市容,正兴致勃勃地给他指点:那边便是卡夫卡的故居……他却充耳不闻,亦视而不见,只是缠住龙应台问她对中共“十四大”的新班子作何感想?龙应台因此很不以为然,龙应台说,她发现不止一个中国文化人已成为了“一个装满中国中国中国的瓶子”,那瓶子被单一的意念塞得满满的,简直再没有容纳别的东西的空隙,而且所谓“中国中国中国”的意念,在龙应台看来,全是“政治政治政治”。她对这样的文化人非常失望,她觉得一个中国人如比喻为一个瓶子,瓶肚里当然不能无中国,但不能光是“中国中国中国”,尤其不能光是“政治政治政治”,她很惊异于一个中国文化人怎么会对卡夫卡故居漠然到那种地步。她以为一个中国文化人也应是一个世界文化人,应是一个既装有中国更装有世界的“瓶子”,而且那“瓶子”里应该装有更多对人类文化积累起过作用的例如卡夫卡那样的人物的名字,不必塞满了当前政坛上的这个那个的名字,尤其不必一天到晚在那里臆测谁谁会怎么怎么样……
读完龙应台的文章,我不禁莞尔一笑。龙应台虽然近些年也来过大陆,我与她也有过一面之缘,但她与大陆文化人之间的隔膜,是厚重的、难以穿透的;其实她自嫁给欧洲人定居德国以后,对她生长与成名的台湾,亦已渐渐生疏,前些时台湾的一位作家来北京,我问他龙应台的文章现在在台湾发表的多不多,他说已不多,因为台湾变化得也很快,即使议论台湾,龙应台也在渐渐失掉资格。细想起来,龙应台的“瓶子论”尽管尖刻,而且很可能她与那位同临卡夫卡故居大陆文化人之间存在着误会,但她倒也戳中了一些(包括我自己在内)大陆文化人心理结构中的弊端。我们的确常常把自己的思绪过分集中于既大而又并不得体的问题上。求大,往往便会显得空;如果不空,又往往过于沉重,超过了一介书生能负载的程度;并且因为所焦虑的问题往往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范畴,因此后果是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丧失了在本行业中的优势。我去北欧访问,第一站是挪威奥斯陆,应邀住在奥斯陆大学东亚系主任何莫邪教授家中。何莫邪是德裔人士,他的夫人则是丹麦人,因此在他家里我们听到的那些外国语便都非挪威语;何莫邪精通希腊文,但他主攻汉语,是汉学教授,“何莫邪”便是他以音近原则为自己取的汉名。我笑说他应是一女士才对,因为根据中国古籍记载,干将为雄,莫邪为雌,因此他是一柄“雌剑”,他笑说前面有一“何”字,所以语意可解释为“哪里是莫邪?”因此便“负负为正”,归回雄性了。
在何莫邪那间地下室的房屋中,我们言谈极欢。当然他也难免问几句中国的政局,当然我亦少不了跟他说“十四大”明确了进入市场经济的方向,但我们双方都自觉地意识到,各自绝非可以代表更绝对不能左右中挪两国政府的关系,因此我们便很快进入“书生议论”。我跟他讲到对20世纪初挪威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蒙克心仪已久,他说将立即派他的助手第二天陪我去蒙克画廊观赏那里珍藏的原作,并建议我看完蒙克再去看雕塑大师维格兰的一组园林巨作,其中最主要是由无数个人体构成的“生命之柱”。我知道他的汉学专攻方向是先秦文献,并以研究《韩非子》而名声卓著,并知他有一极为偏激的观点,就是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汉文化便趋向紊乱以致衰落,终至“无足观”地步,因此便有意问他是否全然不读中国现代、当代的白话文?他便拿出大量私藏的丰子恺著作和画集让我翻阅,说现代、当代中国文化人中他独钟情于丰子恺,且有专门的论文论丰氏的艺术境界,我便笑他何以如此自相矛盾,因为丰氏后来皈依佛门,画中充满禅意,不是佛教东传败坏了汉文化么?怎么又把丰氏作一“败坏”中的例外,他便笑谈问题不那么简单,需坐下来细细商量。
早有多次出洋的朋友跟我传经:“你无妨同国外的学者谈论最大的问题,而千万不要轻易地同他们议论具体的小问题;因为大而空好应付,且可频占上风,精而细我们便难免露怯,起码将非常之吃力!”果然,泛论“中国是否会越来越开放”容易,一旦何莫邪问我:“你觉得中国人讲话里的插入语为什么总体来说比较少,而英语里的插入语就那么常见?这反映出了怎样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我便顿觉没词儿;但当他问我“地下”这两个中国字重读和轻读的意义区别时,我倒能细细地告诉他:“重读时,如‘地下铁道’,‘地下’指地表层下面;轻读时,如‘针掉到地下了’,则‘地下’指紧贴着地表层上面。”他说正在写一部书稿,帮助欧洲人学习汉语,里面有一章是专门讲汉语发音的重读和轻读所形成的含意差异的。学问抠得这么细,确是瓶肚子里只装着“政治政治政治”(或改为只装着“下海下海下海”“赚钱赚钱赚钱”)的文化人们难以顾及的。在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大学东亚系汉学专业的一位女士,名叫朱梅(自然是她为自己取的汉名,本人系一金发碧眼的正宗丹麦女郎)陪我四处参观,她的研究题目是《最早到达丹麦的中国家庭》,不算冷僻,但她那位德籍男友,是从德国海德堡大学来的,所撰写的博士论文题目可够让我吃惊的了——《中国汉字里究竟有多少个表示烹调的动词?》老实说,我吃了半个世纪的中国饭菜,学会认中国字也总有四十多年了,又已发表了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却实在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可是朱梅那位男朋友偏递给我一张类似“盖洛普测验”那样的答卷,要我不查字典顺手写出一系列有关的动词,结果我当时只写出了“炒、煮、烧、炸、蒸、焖、熬、涮、烤、烩、煎、炖”十二个,他看了以后非常感谢我,说已从遇到的华人中回收了大约二十几份这样的答卷,如果凑足一百多份,则可用电脑统计一遍,看哪些动词最深入人心,说是可以从中发现中国人的饮食心理;说完又细问我“汆”和“焯”是怎样的意思,边听边打开笔记本细细地记录下来。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位汉学界权威对我说,他极欣赏几位70年代末出现于中国诗坛的现代派诗人,他们的诗才令他钦佩,他自己动手翻译过他们的不少诗,与他们的私人情谊也甚笃,但令他困惑的是,当他向这几位诗人推荐上半世纪例如冯至、卞之琳所写的现代派风格诗作时,他们竟无动于衷,他们连卞之琳的名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境”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言下之意,是这几位诗人未免是一个个装满了“自己自己自己”的瓶子。装满了“中国中国中国”的瓶子和装满了“自己自己自己”的瓶子,看来都容易招人訾议;当然,自己的瓶子装什么,别人不好强求,无妨“我行我素”,但要想成为一个既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又深入世界文化和人类共识的“瓶子”,当然还是不要把单一的东西填满肚为好。
其实就个体生命这个“瓶子”而言,更要紧的是必须装有属于自己独特性格和见地的东西。我是怎样的一个瓶子呢?自己不好做鉴定。在北欧访问了一个多月,频频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发出的邀请,校方的信函、电传、电话从斯德哥尔摩一路追到隆德,追到哥本哈根和奥胡斯,言辞恳切,情真意挚,让我一定顺道访问德国,费用他们全包,可以从德国再返回瑞典,也可以从德国直接回到中国,但我已经倦游,想到自己在北京那小小家庭的一窗温馨灯火,心头便幽幽然升起思乡意绪,因此便婉谢了;婉谢后才想起龙应台正住在海德堡,如果去了,恰好由她评定一下我是一个装着什么什么什么的瓶子,当然我也要冷眼静观她本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瓶子,这必定非常之有趣!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着一股沉静而深邃的气质。初次拿起它时,那种纸张的触感,带着微微的粗砺感,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留下的痕迹。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宋体和黑体的巧妙穿插,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不会因为长时间的阅读而感到疲劳。封面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既突出了主题,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距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对于我这种近视眼来说,阅读起来也感觉非常舒适。这本书的整体质感,从封面到内页,都体现了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让人在接触它的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分量,不是那种快消品式的阅读材料,而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冲击,是那种知识结构重塑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但在阅读过程中,作者提供的多维度视角,像是一场思维上的“地震”,将我固有的认知框架震散,然后以一种更具弹性和韧性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追溯每一个论点的逻辑链条,去审视那些隐藏在日常话语背后的假设。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价值。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变宽了,看待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时,也多了一份审慎和同情。它强迫你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去理解“他者”存在的合理性,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想成熟度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性深处那些微妙之处的捕捉能力。有些段落的描写,精准得令人心悸,仿佛作者直接从我的内心深处抽取了一些难以言喻的情绪和困惑,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在纸面上。它没有进行道德上的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冷静,去解剖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回避或粉饰的弱点、矛盾与挣扎。这种坦诚的自我暴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去面对和接纳自己复杂多面的本性。读到那些引发共鸣的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消化那种被“看穿”的复杂情感,这种深刻的代入感,使得阅读不再是知识的获取,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心灵涤荡。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将论点完全线性展开,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互相映照。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极其自然,前一个段落的疑问,往往在下一个段落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解答或深化。这种环环相扣的布局,使得全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便是跳跃着阅读某些章节,也能感受到那种内在的逻辑张力。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谨的结构之下,作者依然保持了叙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没有让学术的严谨性压垮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做到了知识密度与阅读愉悦感的完美平衡,让人在享受思维碰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被精心引导的舒适感,这在同类题材的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雕刻”出来的。它没有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处处流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犀利和沉稳。读进去之后,会发现作者的笔触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现象的表层,直抵事物的核心。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隐喻,既高妙又不失烟火气,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能感到一丝亲切。那种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又怕读得太快会错过那些细微的妙处。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精彩之处,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有一个智者在耳边低语,分享着他的人生感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从小就看刘心武的随笔,后来他研究红学,少了很多,还记得他的开发心大陆
评分给自己买的,书是正版,价格优惠,另外京东的快递真是给力!京东购书,挺靠谱!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好的,很好
评分很好 推荐阅读 这不错的书 长知识啊
评分希望京东每次都是好书,每次都有收获
评分商品很好,配送效率很高,购物方便
评分还没有看过。。。。。。。
评分看到发人深思的书啊,看完写着心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