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第一章 回忆文化
绪言
一 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莫里斯·哈布瓦赫
二 集体回忆的形式——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
三 文化记忆的类型:“热”回忆和“冷”回忆
第二章 书写文化
一 从仪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二 卡农:如何界定此概念
第三章 文化认同和政治想象
一 认同、意识和反思性
二 民族的产生作为对集体认同的基本结构的升级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
绪言
第四章 埃及
一 埃及书写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充当“法则”的王朝后期神庙
第五章 以色列与宗教的发明
一 作为抵抗手段的宗教
二 起到回忆作用的宗教:《申命记》作为文化记忆的范例
第六章 法律精神促成历史的诞生
一 表现为惩罚与拯救的历史
二 以意志神学为标志的历史被神学化:从“超凡的事件”到“超凡的历史”
第七章 希腊与思维的规范化
一 希腊与书写文化的结果
二 荷马与希腊民族的形成
三 接合性:希腊的书写文化与思想进化
结语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前 言
近年来,以记忆与回忆为题的研究风气方兴未艾。它大约始于十年前,在东方和西方都有人就此著书立说。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我相信,根源在于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大变革,其中有三个因素使得记忆这个课题受到空前的重视。首先,随着电子媒介技术开始在人的大脑之外储存信息(也就是人造的记忆),我们眼前正在发生一场文化革命,其意义不亚于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时间上更早的文字的出现。其次,因为有了上面所说的媒介技术,业已结束的年月——即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所谓“旧欧洲”的记忆——也得以保存,它至少需要我们不时回忆并以评判的方式予以消化,乔治·施泰纳(George Steiner)称其为“轮作”(Nachkultur)。第三个因素可能最具决定性,它触及我们灵魂深处,同时也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亦即,那些曾经亲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罪行和灾难的一代人,仍然健在的越来越少了。对于集体记忆而言,四十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门槛,换句话说,活生生的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原有的文化记忆形式受到了挑战。在我看来,尽管有关历史与记忆、回忆与记忆术的讨论有时使用非常抽象和专业的术语,仍然持续受到关注,其关键就在于第三个因素。所有这些都说明,以回忆概念为核心,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科学范例,受其影响,不同的文化现象和领域——艺术与文学、政治与社会、宗教与法律——呈现出不同于之前的格局。换句话说,有关记忆与回忆的工程正在进行当中,本书旨在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这项工程当中。作者不敢断言已经实现了某种目标,而只能说供给读者一些提示,重点是为读者自己寻找答案勾勒出必要的因果关系。
1984—1985年,作者偕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赴柏林科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本书就是这一研究项目的结晶。因此,我最诚挚的谢意应当献给这家学术机构,在那里,我有幸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通过讲座、交谈和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假如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很难想象本书作者会如同书中内容所展示的那样,做出跨越自己的学科——埃及学——的大胆尝试。克里斯蒂安·迈尔(Christian Meier)、彼得·马基尼斯(Peter Machinist)、米歇尔·斯特里克曼(Michel Strickman)与我一起就比较文化科学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和密切的讨论,在此向他们诸位表示特别的谢意。
本人参与的研究小组“文字交流的考古学研究”(Archaeologie der literarischen Kommunikation)所关注的题目之一便是“文化记忆”问题。在研究小组出版的系列图书《文字与记忆》(1983)、《正典与审查》(1987)和《智慧》(1991)当中,文化记忆都是主要论题;此外,在海德堡举行的研讨会和讨论课上,参与者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为这些研讨会所做的准备,以及之后所做的归纳和提炼,为此书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在柏林科学院举行的题为“正典与审查”的第二次研讨会。本书的初稿实际上是作者与阿莱达·阿斯曼在柏林为《正典与审查》一书撰写的导言,只是我们发现,在导言有限的篇幅当中无法充分地讨论文化记忆问题,因为当时拟就的文字已经达到一百五十页之多,只好作罢。在此后的若干年中,我们共同的研究几经中断。虽然两个人出发点相同,但是研究方向各异,遂决定分别把各自的研究进行到底。阿莱达·阿斯曼的研究成果呈现为《记忆空间: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建构》(Erinnerungsraume. Zur Konstruktion kultureller Zeit)。她的着眼点在于古典时期至(后)现代形成的文化记忆具有哪些形式与功能,其著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本书的后续,因为我在书中重点论述的是近东和地中海地区的早期书写文化。
1987—1988年,我得以利用学术假期完成本书的第二部分。本书涉及理论方面的第一部分,得益于为讨论课和研讨班备课的过程,这些课程分别是我与托尼奥·赫尔舍(Tonio Holscher)合开的“文化与记忆”(1986/1988),与迪特里希·哈特(Dietrich Harth)合开的“革命与神话”(1990),以及我与阿莱达·阿斯曼、迪特里希·哈特合开的“作为生活空间和纪念物的文化”(1987/1991)和“摩涅莫辛涅”。以上同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与他们共事的过程中,我确实获益匪浅。本人先后在不同的研究班和研究机构做过相关的学术报告,如在弗赖堡大学,面向参与专题研究项目“口述与文字记载”的师生以及名为“古典时期依据当下建构起来的过去”的研究生班,还有在斯图加特文化理论中心,以及埃森文化科学研究所。在上述大多由阿莱达·阿斯曼陪同的讲座中,作者获得了宝贵的机会,与听众就书中的核心论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由起初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项目变成了一本书,不足之处肯定不少。不过,如果没有维肯伯格(E.P. Wieckenberg)的鼓励和催促,恐怕连这样的结果也难以想象。
扬·阿斯曼
1992年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作者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每一章似乎都是对前一章观点的深化和拓展,而非简单的重复堆砌。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平行案例,例如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记录与安第斯山脉的结绳记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宏观的比较视野,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行文流畅,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对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看待历史记录,而不是盲目相信那些被光环笼罩的“经典文本”。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古代世界的大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感觉像是被拽进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迷宫,尤其是关于“符号政治学”的那部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他更热衷于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并且将这种探究延伸到了对现代社会记忆建构的反思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遥远的历史议题,突然间与我们当下的身份焦虑产生了共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纯粹性与真实性的不懈追求,他试图揭示,那些所谓的“不朽的文字记录”,其背后往往是权力意志的投射与维护。这种解构式的写作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既定历史叙事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认知冲击,但对我而言,正是这种挑战思维定势的勇气和深度,使这本书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找到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近乎偏执的溯源,他不断地在不同地理区域和时间断层之间穿梭,试图描摹出早期人类处理“过去”的共同模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遗忘”这一主题的探讨,他没有仅仅关注知识的留存,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分析那些被刻意或无意地从集体叙事中剔除的元素,以及这种“选择性记忆”对塑造早期政治权威的微妙影响。这种自下而上的解构,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无比具体和可感。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学术名词,并对照着书后的参考书目去查阅背景资料,但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参与,而非被动的接受。对于想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籍,它需要耐心和一种对复杂性保持开放态度的胸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露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文明初现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生动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对古老文献的表面解读,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神话传说乃至日常生活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一张精密的网,试图还原那些早期社会是如何构建其集体认同的。特别是关于“记忆是如何被雕刻在石碑和陶器上”那几章,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时代,符号和仪式是如何承担起维系社会结构和权力传递的关键角色的。那种探索文明“源代码”的快感,着实令人着迷,读完之后,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古代遗迹,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历史”二字的定义边界。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学中对“文明开端”的线性叙事偏见。作者的视角是多维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丝人类学的趣味。他似乎在问:如果脱离我们现代的“文字中心主义”,古代社会究竟如何“记住”他们自己?他引用了大量关于仪式、祭祀和口头传承的案例,精彩地论证了物质载体(如纪念碑、圣地)与非物质载体(如歌谣、族谱)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强化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区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审慎,他从不急于下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小心翼翼地铺陈证据,让事实本身说话。这使得全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叙事的张力,仿佛我们是陪同考古学家一起,在尘封的遗址中,一点点拼凑出那些失落的文明图景。读罢掩卷,心中充满了对人类早期创造力的赞叹。
评分不错的书籍,读过有收获。
评分不错的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还没有看的,质量还不错的
评分书的内容比较深邃 需要时间才能彻底读懂
评分很有意思!
评分经典的书!让人激动!!
评分记忆研究的经典作品 值得一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