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605

读库16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宪 著,张立宪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故事
  • 情感
  • 成长
  • 青春
  • 现实
  • 生活
  • 读库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3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536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五期,共包含六篇文章。从诗学到医学,从匠人到游戏,从古今到中外,有智有料有趣。

本辑头条《漆匠》,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甘而可的口述史。从木工、模型工、漆器学徒,到成功“下海”的古董商人、挽救失传技艺的漆器艺术家,他的人生道路与选择道路的智慧,读来精彩又富于启迪。而洋溢其间的匠人精神,与三十余幅精美漆器配图相辉映,带读者一窥徽州漆器艺术的堂奥。

艾苓老师写学生,白描中深蕴温柔。《非走不可的弯路》里的男孩女孩,都是挨过巴掌的云,那些走过的弯路,回首望去,都成了云上镶着的灿烂金边。

杨照对于现代诗,一直心存感激。十几岁时若不曾与现代诗相遭遇,则无法想象自己将如何面对青春期内在的不安与骚动、苦恼与叛逆,如何表达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并坦然成为一个“无法理所当然过‘正常’生活的人”。在《诗的》一文中,他将宝贵的读诗经验,以及从诗中得到的启悟与安慰,和盘托与同样陷入成长困境的年轻人。

朱石生的《天花旧事》完整呈现了人类与肆虐全球近三千年的天花病毒的搏斗史,资料翔实,娓娓道来,荡气回肠。着重讲述了将牛痘接种术推广至全球、造福全人类的爱德华·詹纳其人其事。这位平凡的乡村医生,让叱咤风云的拿破仑都无法拒绝其提出的“任何要求”。

随着制作人小岛秀夫的离职,曾给无数玩家带来欢乐与思考的《潜龙谍影》系列游戏也陷入前途未卜的命运。洪韵在《失落的乌托邦》中梳理了这一著名战术谍报游戏系列的脉络,为读者呈现游戏这种融合了先前各种艺术形式精华的“第九艺术”所能达到的令人震惊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最后一篇《圣主朝朝暮暮情》,辛上邪以高度凝练的笔触,还原五十载太平天子唐玄宗李隆基一生的情事。短短篇幅,如一部微缩盛唐史,从情爱的角度让我们窥见开元盛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一角。


作者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目录

1-102 漆匠 甘而可 口述/王天兵 整理

103-154 非走不可的弯路 艾苓

155-223 诗的 杨照

224-280 天花旧事 朱石生

281-327 失落的乌托邦 洪韵

328-345 圣主朝朝暮暮情 辛上邪



《人间烟火:寻常岁月里的微光》 书名: 人间烟火:寻常岁月里的微光 作者: 梁之远 装帧设计: 采用米白色厚磅纸张,封面烫金工艺勾勒出一盏古朴的油灯,光晕柔和,寓意在日常的沉寂中寻找温暖的真实。内页采用略带黄变的纸张,营造出一种怀旧的质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尖锐的社会剖析,它只是安静地捕捉那些被时代洪流轻易冲刷掉的、属于普通人生活的细微肌理与情感脉络。梁之远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和近乎哲学的洞察力,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少驻足凝视的日常场景。 全书共分为“市井声”、“光影缝”、“故人语”、“慢时光”四个部分,串联起近百篇散文、札记和游记片段。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图景,充满了人间的温度与岁月的重量。 第一部分:市井声——喧嚣中的秩序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或乡村的集市、街角、以及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公共空间。作者并未将焦点对准那些轰动的商业奇迹,而是深入到清晨第一炉热包子的香气中,倾听菜贩子与熟客间无需多言的默契,观察老旧修鞋铺里师傅手中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如何与皮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 其中一篇《凌晨四点的面馆老板》描述了一位在城市边缘经营了三十年的面馆老板。他的故事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如何用一碗热汤,熨帖了无数个加班族、夜班工人,乃至失眠者的心。作者细致描绘了面馆里油腻却洁净的台面,以及老板在忙碌间隙,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天空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属于劳动者的安宁。这种“声”,是生活最真实的底色,是汗水与柴米油盐交织出的生命交响曲。 第二部分:光影缝——空间里的记忆碎片 “光影缝”探讨的是空间对人的塑形作用,以及光线如何成为时间流逝的测量工具。作者带着我们走进那些被现代建筑遗忘的角落:老旧小区的爬山虎,斑驳的墙壁上投射出的午后光斑;图书馆里,阳光穿过积灰的窗户,落在厚厚的线装书上,那一刻,历史仿佛不再遥远。 《旧书店的尘埃几何》一文中,作者描摹了一家即将拆迁的书店。店主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他整理书架的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在与每一本书进行告别。光线将书本上的浮尘照得一清二楚,那些尘埃并非污垢,而是被时间磨平的棱角,是无数次翻阅后留下的印记。作者感叹,城市的更新往往伴随着对这种“有故事的灰尘”的无情清除,而这些微小的光影细节,才是构成城市记忆的真正骨架。 第三部分:故人语——难以言说的情感连接 这是全书最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作者并未刻意去书写惊天动地的爱情或亲情,而是着墨于人与人之间那些“不方便说”的情感:久未联系的同窗,在老家重逢时,一句“你看起来气色不错”所包含的深沉关切;邻里之间,互相照看着彼此的盆栽,却从不主动提及这份恩情的微妙平衡。 《候鸟式亲情》一章,通过对几对常年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观察,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情感的“远程维护”。他们通过定期的视频通话,共享着生活中的琐事,那些关于工作压力、孩子教育的抱怨,实际上都是在确认彼此“我还在这里”的信号。这种情感连接,不再依赖于朝夕相处,而是建立在对对方生活节奏的持续关注与理解之上,是一种新型的、需要精密调校的亲密关系。 第四部分:慢时光——抵抗速度的哲学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慢”成了一种奢侈品,也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慢时光》部分,是作者对这种抵抗哲学的实践与思考。 它可能是关于一次近乎冥想的徒步,只关注脚下泥土的湿度和树叶的脉动;也可能是对一项传统手艺的短暂学习,如竹编或篆刻,感受材料在手中缓慢成形的质感。作者笔下的“慢”,并非懒散,而是一种对当下经验的深度捕获。他描述了自己花了一整个下午,仅仅是为了看清一只蝴蝶如何从蛹中挣脱,那份耐心,将时间拉伸、拓宽,使得每一个瞬间都具有了恒久的回味价值。 总结: 《人间烟火:寻常岁月里的微光》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所遗漏的生活细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盈,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上的“新奇”,而在于对身边“旧物”的珍视与理解。梁之远的作品没有提供任何快速的答案或激昂的口号,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沉静的视角,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闪烁着的、属于人类最本质的,温暖的微光。这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配一杯清茶,细细品味的读物,它会让你重新爱上自己所身处的这片真实而斑驳的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刷手机边浏览的书。但这种“要求”,恰恰是我认为它价值所在的原因。它逼迫你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去细品作者精心编织的逻辑链条。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文化现象分析,比如某种艺术流派的兴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会先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引入,让你产生兴趣,然后才徐徐道出背后的理论基础,完全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渗透方式,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吸收了大量的养分。总而言之,《读库1605》是一次对阅读耐心的投资,而回报则是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和视野的拓宽,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值得推荐的刊物之一。

评分

这本《读库1605》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意外的邂逅。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知识,反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悠闲地跟你聊着他最近的所见所闻。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呼吸和韵脚。比如,有篇写关于某个小众手艺人的记叙,细腻到你能想象出他指尖摩挲着木料时的触感,那份对手艺的敬畏和执着,透过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就是在这些微小之处,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我总觉得,读完这本书,我好像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的一些角落,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匆匆略过的风景,突然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蒙着眼睛走了很久,突然被轻轻地摘下了眼罩,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广博,横跨人文、历史、生活,但核心始终是一种对“认真生活”的探讨,读起来让人心境平和,也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风格非常“清醒”,它不迎合大众的娱乐化倾向,而是坚持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日常中的异乡感”的捕捉。里面有一篇描述城市边缘人群生活的片段,那种疏离感和融入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强的共情能力,能够瞬间进入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的内心世界,然后用一种克制的、不煽情的笔调将其呈现出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思考。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外部世界,更多的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名状的、关于存在和疏离的疑问。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只会温柔地推你一把,让你自己去探索答案的边界,这才是真正高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拿起《读库1605》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读库”这个系列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分量,生怕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硬核”读物。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文字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有一种被文字温柔包裹的感觉。其中有一篇关于某种传统节日习俗变迁的文字,作者的笔法极其老道,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者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去描摹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人们如何试图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那种挣扎和坚守,写得太有层次感了。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绝妙的比喻或者精准的动词,感觉作者对语言的掌控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完美地平衡了“可读性”和“思想性”,非常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慢下来思考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还有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我尤其钟情于那些探讨“时间”主题的文章。它们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时间流逝的残酷,而是通过讲述一些跨越了几代人的物件的故事,或者某个古老建筑的变迁史,让你在不经意间体会到时间的厚重。有一篇文章,作者通过追踪一个家族留下的几件老家具,串联起了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那种史诗感不是通过堆砌史料得来的,而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有温度的实物折射出来的。读完后,我看着自己房间里的摆设,都会多一层敬畏之心,仿佛它们也承载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将“小切口”做到了“大视野”,非常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不错的产品,还可以的不错的

评分

内容不错

评分

有塑封,品相好。不过还是更喜欢老版的大小。

评分

不错的产品,还可以的不错的

评分

一套很值得阅读的书,开本较小,适合携带。

评分

京东活动进的,非常好,性价比非常高!

评分

有塑封,品相好。不过还是更喜欢老版的大小。

评分

喜欢书的整体设计及轻型纸采用,内容看后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