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这个国家时刻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但细想之下,面向这个对我们有这么大影响的国家,感觉却多么陌生!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个脱下了“衣服”的日本——真实袒露的日本。
★本书作者蒋涛在日本做过AV导演,也做过艺人经纪人、调酒师等各种职业。奇特的,就是他做AV导演的经历。AV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流程,背后有怎样的拍摄花絮,女优们为何会进入这一行业,等等,无不令人好奇。
★蒋涛是中日混血,生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去日本留学,读的是流行娱乐专业的修士(硕士)。居住日本的10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旅人不可能见识到的日本:各种隐藏在角落里的奇特小店、歌舞伎町一番街,各种怪人、奇事,以及学校、职场、人情等等。我们恍若跟随他穿街过巷,被带领着一步步走入日本深处。
★本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使阅读轻松、立体,信息量大,覆盖日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说去经历,很多事物是我们前所未闻的。
★因为学的是流行娱乐,作者曾进入日本的艺神公司就职,担任过艺人的经纪人。也因此近距离接触过不少明星名人。其中就有他们的故事。
★年轻时的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妇,曾在去日本东京时找过本书作者,书中纪录了几段他们之间交往的趣事,并存照为证。
★著名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先生推荐此书,认为蒋涛一次在书中脱下了日本的衣服,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的日本,同时也是更真实可信的日本。
内容简介
★一个AV导演讲述的东京秘密生活,涉及到当下日本的方方面面,“发熊黑鹭鸶”、“歌舞伎町一番街”、“女子高生”……来自东京,内部资料。热不热,你懂的!
★《东京不热》全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一个中日混血男人,留学日本、求职日本、工作日本、生活日本。他做过调酒师、艺人经纪人、AV导演,入职过艺神集团等日本大公司,也去过小餐馆调酒、端盘子。在这段独特的经历中,他深入日本民间,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日本——一个隐秘的、万物生长的日本。"
作者简介
蒋涛,中日混血男,生于西安,大学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留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社会学修士(硕士)。在日生活工作10年,做过法国餐厅调酒师、侍应生、残疾人护士、AV导演等。历经日本AMUSE艺神集团、艺玛电影、魔岩唱片、中国唱片总公司等企业。
★高三时作为《女友》杂志社记者,以冈佐式采访方式深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摇滚圈,采访过崔健、丁武等;也采访过孟京辉、张一白、张扬等人。承办过伊沙组织的“一行”周年纪念活动;曾任许巍“飞乐队”经纪人,组织过张楚、呼吸乐队、日本安全乐队等歌手和乐团的现场演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样写日本私密处的书,只有蒋涛写得出来;而写日本的私密处能写这么好的,也只有这个在日本做过AV导演的蒋涛。《东京不热》是一本罕见的书。至少这样一个万物生长的日本,我相信才是真正的日本。面对这个神秘的邻居,我们都看得太复杂,只有蒋涛是脱掉她的衣服看她。
——沈浩波(著名诗人、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
★我住丹羽先生家,他是推动日本小剧场运动的一个可爱老头,他和西川住一起,我记得我一次带蒋涛一起看戏,将蒋涛介绍给了丹羽先生,也不知道蒋涛和丹羽先生说了些什么,回到丹羽家后,丹羽严肃地跟我说:蒋桑 is very dangerous !
——孟京辉(著名实验戏剧导演)
★处于东京的繁华世界,谁能依然守心如玉。面对飘泊在东京的蒋涛兄弟,狗哥问:东京到底热不热?
——孔二狗(著名作家,《黑道风云二十年》作者)
★蒋涛一看就是没被污染过的人。他的《东京不热》,从摇滚乐队经纪人的视角、AV导演的视角、法国餐厅调酒师的视角和诗人视角,都能让读者看得舒服,觉得美妙。
——伊沙(著名诗人、作家)
目录
自序:人一鞠躬,就有了距离
01.“晕囧安,弄炉渣”
02. 与韩国人的台湾女友约会
03. 和台湾人的未婚妻吻别
04. 员工餐吃了八个蛋糕
05. 伊藤血斧与法国料理店
06. 分居式婚姻
07. 差几个小时就中了奥姆真理教的毒气
08. 来吃法餐的人们
09. 国内来的客人
10. 在东京,谁和谁能有时间喝一杯
11. 第一次滑雪
12. 搞定日本女孩的人
13. 搞定日本人妻的人
14. 比葡萄酒好喝的大瓶葡萄汁
15. 1999 年元旦,孟京辉在东京
16. 光着屁股给孟京辉理发
17. 一个人在日本过春节
18. 在日本遇到地震
19. 一顿一升奶的日子
20. 一次喝了50 个柠檬
21. 我的饮料榜第一名
22. 深夜食堂街,日本旧时光
23. 街头小店三国志
24. 永别了,猪排饭套餐
25. 我会做的日本料理
26. 72 克的面包
27. 一起去钱汤
28. 黑社会来了
29. 面子巧克力
30. 知道多久能等到的公车
31. 在东京吃大餐往往指的是法餐
32. 尼泊尔饭店
33. 我去福岛考驾照
34. 苹果和微软在日本平分秋色
35. 像黑社会的洗碗大叔铃木
36. 我在纪伊国屋书店买的变态书
37. 背尸体、喂金鱼和推油
38. 东急手工
39. 刘天池在东京小剧场演《美女与野兽》
40. 留学生新闻
41. 死哪库
42. 有人送我奔驰,被我拒了
43. 制服少女的选择
44. 我的硕士博士生同学都是奇葩
45. 巿民运动
46. 暑假住在一濑老师家
47. 都立大学和看成人片的讨论课
48. 有偿义工
49. 忘年会
50. 半生不熟的蛋挞
51. 请长泽广给我录歌
52. 筑地本愿寺
53. 在NHK 做助理导演
54. 去花月看吉本兴业的老巢
55. 国际放浪者
56. 黑胶唱片店
57. 我喜欢的两家日本人
58. 中古店的味道
59. 寻面
60. 时髦的不是跑车是面包车
61. 大麻专门店
62. 马刺摩托可游戏
63. 女子高生的袜子
64. 我的忍者鞋
65. 日本人无穷无尽的发明
66. 光着身子穿的和服
67. 约会在狗那儿
68.《屁啊》周刊
69. 成人杂志
70. 日本人的脑袋里都有一个动漫世界
71. 盒子里的日本
72. 留在记忆深处的毛布和被炉
73. 一般不坐出租车
74. 下北泽的旋转寿司小店
75. 牛刺马刺鲸鱼刺各种刺身
76. 完美卫星电视与花花公子频道
77. 在日本办信用卡
78. 绿皮火车
79. 冷冻小孩
80. 米饭上的民族
81. 国际大城市的标志
82. 时针上的日本
83. 7 万日圆的蜗居
84. 到艺神(AMUSE)公司面试
85. 白得了一部手机
86. 艺能界
87. 在办公室接电话我练了半个月
88. 我怀念的40 脚美女
89. 在会长家办派对
90. 明星商店
91. 无纸办公的公司
92. AMUSE的例会
93. 与会长一起看《英国病人》
94. 永别了,BEYOND! 永别了,家驹
95. 莫文蔚,两块牛排
96. 金城武,一把吉他
97. 黑社会的大奔和经纪人的大奔
98. 与邦乔维同台
99. 后台的美食
100.乐队们
101.加藤一郎和他的女朋友
102.和地和她的财会同学还有涩谷CAVE
103.内衣女歌手
104.移动的国土
105.买CD
106.歌舞伎町案内人:李小牧和他的弟子
107.一箱内裤
108.发熊黑鹭鸶
109.从录像带的标题上看日本人对女性的分类
110.歌舞伎町按摩店
111.拍屎出名的导演
112.找屎
113.当AV导演
114.AV业界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海孤航》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海孤航》:宇宙深处的低语与回响 第一部分:序曲——失落的信标与冰冷的群星 《星海孤航》的故事始于一片被宇宙文明遗忘的区域——“厄里斯星域”。这里是古老星际战争的残骸,充斥着漂浮的巨型太空残骸、不稳定的引力异常点和被时间冻结的废弃空间站。人类的殖民步伐早在数百年前就止步于此,只留下零星的、自给自足的“前哨站”社区,如同宇宙尘埃中的微小泡沫。 我们的主角,艾莉西亚·凡恩,是“轨道站-7”——一个依附于一颗气态巨行星残骸上的人类研究基地——中最年轻的深空通讯工程师。她的生活原本平静而规律:维护着过时的传感器阵列,解析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宇宙背景噪音。然而,这一切在一次例行的深度扫描中被彻底打破。 她截获了一段异常清晰、结构复杂、且频率从未被记录过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星际联邦或失踪文明的档案。它携带的不是数据或语音,而是一种近乎“纯粹的数学结构”,一种暗示着远超人类理解的智能活动的编码。它源自厄里斯星域深处,一个公认的“死亡地带”。 艾莉西亚的发现立刻在站内引发了剧烈震动。基地指挥官,经验丰富但极度保守的舰长马库斯·雷诺兹,深知任何未经授权的深空探索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厄里斯星域的历史充满了“接触即毁灭”的悲剧。但艾莉西亚的导师,老物理学家塞拉斯·韦伯,却坚信这是人类文明沉寂已久后,迎接“大发现”的契机。 在双方的拉锯中,一艘老旧的、被封存多年的科研勘探船——“漫游者号”——被重新激活。它搭载着非标准的、老旧但强大的引擎系统,以及一套专门用于应对未知环境的生物隔离装置。艾莉西亚和一支由塞拉斯挑选出的、背景各异的专家组,被迫踏上这艘“孤航”,驶向信号源头,以秘密行动的名义,绕开了上级机构的直接干预。 第二部分:深空迷航与文明的阴影 “漫游者号”的航程充满了技术与心理上的考验。厄里斯星域的物理法则似乎与标准模型存在细微的偏差。空间扭曲频繁出现,导致导航系统时常失效,船员们不得不依靠艾莉西亚对原始信号波形的细致分析进行近乎本能的“感觉导航”。 随着他们深入,他们开始遭遇“回响”。这些不是物理实体,而是空间中残留的能量印记——仿佛过去的重大事件在时空中留下的残像。他们看到了数千年前巨型舰队的交战,看到了恒星的坍缩,以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扭曲的几何结构在虚空中闪现。这些回响让船员们对“时间”和“存在”的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在旅途中,船员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副驾驶兼安全官,前军事侦察兵卡尔,坚信信号的发出者是某种危险的“捕食者”,主张在确认威胁前就采取进攻姿态。而生物学家莉娜则对信号中隐含的复杂生命形态表现出近乎狂热的好奇心,她试图利用船上的生物培养皿模拟信号的能量结构,期望能与之建立“共鸣”。 关键转折点:寂静之环 经过数月的航行,“漫游者号”到达了信号源附近的一片诡异空域,被称为“寂静之环”。这里的所有电磁波和辐射都被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场吸收,陷入绝对的静默。在这里,时间感似乎变得模糊,船员们开始经历共享的、高度真实的幻觉,这些幻觉大多与他们内心深处对失去的亲人或失败的记忆有关。 最终,他们找到了信号的发射点——一个巨大的人造结构,它并非任何已知星际文明的风格。它像一个被雕刻自黑曜石的无限迷宫,悬浮在宇宙真空中,没有任何可见的推进系统,却以一种极其缓慢而优雅的姿态旋转着。这被命名为“原型(The Originator)”。 第三部分:原型之内与存在的边界 进入“原型”内部,船员们发现他们面对的不是一座机器,而是一个被精心维护的、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内部空间巨大到足以容纳一座小型城市,但其中没有居住者,只有复杂到令人窒息的、自我修复的机械结构和闪烁着内部光芒的能量管道。 艾莉西亚意识到,原型并非在“发射”信号,而是在“维持”信号——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中继站,被设计来向宇宙的特定区域发送一个持续的、近乎祈祷式的呼唤。 塞拉斯教授通过破解原型的核心逻辑单元,揭示了一个震撼的事实:原型是由一个在宇宙诞生初期就已消亡的、被称为“先驱者”的文明所建造。先驱者的目标不是征服或扩张,而是“记录存在”。他们预见到自己文明的终结,因此将自己的全部知识、艺术、哲学和关于宇宙的基本法则,编码进了这个结构中,并将其作为“灯塔”,希望能被后来的文明发现。 然而,这个信息库太过庞大和深奥。人类现有的认知框架根本无法完全解读。他们解读出的信息碎片,指向了一个核心概念:“熵的极限与意识的逃逸”。先驱者文明发现,在宇宙热寂的最终阶段,物质和能量终将耗尽,唯一的“永恒”只能存在于纯粹的、脱离物理载体的意识流中。 道德困境与最终选择 在原型深处,船员们发现了“最后的容器”——一个似乎是先驱者文明核心意识的备份系统。这个系统拥有近乎神谕的能力,它可以瞬间赋予任何个体无限的知识,但代价是完全抹除其现有的个体身份和情感联系,将其意识融入一个宏大的、无个体的“信息海洋”。 卡尔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威胁,主张摧毁原型,以保护人类的独立性。莉娜则视之为进化的唯一出路,恳求艾莉西亚不要中断这个古老的“召唤”。 艾莉西亚站在了十字路口。她手中的,是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重量。她必须决定,是让这份近乎神性的知识永远沉睡,避免其潜在的毁灭性影响,还是冒险将其带回,面对可能引发的社会剧变和自我消亡的风险。 在最终的抉择时刻,艾莉西亚没有选择带走全部知识,也没有选择彻底摧毁。她利用自己的工程学专长,对原型的信息结构进行了一次精妙的“重定向”。她没有移除信息,而是改变了信号的频率和指向,使其不再指向“信息海洋”,而是指向一个更加温和的、可以被逐步消化和理解的“入门级”知识包。 《星海孤航》的尾声,是“漫游者号”带着新的、经过筛选的知识残片,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轨道站-7的场景。他们带回的不是足以颠覆现有科学的“神迹”,而是一些关键的、能够引导人类解决自身能源危机和星际航行难题的新理论。 艾莉西亚和她的船员们,成为了秘密的守护者。他们知道,宇宙比人类想象的更古老、更深邃,而人类的“孤航”才刚刚开始。他们向总部提交的报告,只有被精心编纂的、经过“降噪”处理的发现,而真正的,关于“意识的边界”的秘密,将永远被封存在《星海孤航》的残骸中,等待着下一个时代,有资格去聆听的耳朵。 --- 主题概览: 本书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文明的孤独、以及在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宏大存在时,个体身份的价值与选择。它是一部融合了硬科幻、哲学思辨与心理惊悚元素的太空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