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沃森 著,王莹,范丁梁,张弢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批判
  • 战后德国
  • 阿多诺
  • 霍克海默
  • 法兰克福学派
  • 现代性
  • 西方哲学
  • 社会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097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历史爱好者、专业研究者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内容简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使德国失去了引以为傲的传统思想领域,艺术披上了“褐色”的外衣,政治沦为了纳粹的宣传工具。然而,法西斯的残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暂时中断了德国天才人物的涌现,无法完全遮蔽他们的光芒,德国在今日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得益于约瑟夫?博伊斯、于尔根?哈贝马斯等天才的精神和品质。

作者简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新社会》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德国天才》《20世纪思想史》《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等。


  译者简介:

  王莹,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


  范丁梁,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德国特里尔大学博士,译有《德意志人》


  张弢,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术方向为欧洲上古、中古史,欧洲学术史、大学史,德国史等。译有《脚注趣史》获得2014年翻译奖。

精彩书评

  这部著作zui为出色的品质就是它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内核,用引人入胜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二者串联起来……《德国天才》将成为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读物。

  ——《独立报》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该更为大众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她曾是18世纪中叶zui不发达的西欧国家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直至民族社会主义的灾难发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强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

  ——《金融时报》

  这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富于思想性的著作呈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画卷。我们期望它可以实现目标,促进更为深入和广泛地认识那个拥有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哈贝马斯的国度。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星期日时报》

  彼得·沃森撰写1750年以来德意志长篇思想史的原因颇具说服力,那就是英国人对于纳粹主义的念念不忘使他们无视德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欢迎这部书对于另一种德国历史的介绍。

  ——亚历山大·斯塔利特《观察家报》

  这部著作汇聚了德国在哲学、神学、数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所做的奠基性贡献。彼得·沃森将一大批被奉为贤明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铭刻其中……总结了一些对艰深思想的高度概括。从画家到物理学家,该书所涵盖主题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第五编 帝国之歌:希特勒与“斗争的精神化”
第三十四章 纳粹美学:褐色之变
第三十五章 第三帝国的学术:没有所谓的客观性
第三十六章 神学家的黄昏
第三十七章 德国战时科学的成果、失败与耻辱
第三十八章 流亡,通往外界之路

第六编 希特勒之后:困境下德国传统之承续
第三十九章 “第四帝国”:德意志思想在美国的影响
第四十章 “陛下最忠诚的敌国子民”
第四十一章 “分裂的天空”: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再到拉青格
第四十二章 德国咖啡馆:“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国”
结语 德国天才:眼花缭乱,奉若神明以及内在性的危机
附录 三十五位被低估的德国人
索引

精彩书摘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其间还出现了阅读的革命。阅读是一种比大多数流行性文化,例如先于它出现的跳舞和歌唱,更为私密的——因此也是内在的——活动(参见原书第55—58页)。鉴于德意志人的阅读量更大,他们的识字率更高,因而这都加深了他们的内在性。
  浪漫主义与音乐也是内在性的两个方面。倾听“内在心声”乃是浪漫主义的主旨之一,这是他们从东方宗教吸收的“内在”信仰原则:艺术家们的创作由内而生,于是他们就成了人上之人。康德所说的本能与直觉,叔本华和尼采笔下的意志,弗洛伊德和荣格推崇的“无意识”,全都是“内在”本质、内在概念。正如“第二个自我”,它被困于内,在等待着被释放。
  谢林认为,音乐是“最为内在的”艺术——音乐本就是一种尤为德意志化的艺术形式。德意志的诗歌与音乐之间不断重复的、长久以来的相互协作又加深了谢林的观点,这在舒伯特、舒曼、胡戈·沃尔夫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在19—20世纪之交,恩斯特·特奥多尔·阿马多伊斯·霍夫曼认为,音乐为一个“独立的、超现象的界域”提供了人口。前文第六章原书第153页指出,交响乐曾被视为哲学的一个方面,这确是因为它具有超越文字、穿透内心的能力。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也曾述及,在威廉·冯·洪堡看来,教化(Bildung)乃是通过人性进行的教育,是通向内在自由的真正路径。德意志启蒙者的主要目标就是建设教化型国家(Bildungsstaat),这样的国度以“丰富人的内在生命”为理想。苏珊·马钱德认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对语言学的精雕细琢“为大学在1800年之后的集体转向内在做出了贡献”,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创举”。
  ……
德意志的十字路口:从帝国黄昏到现代黎明 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权力结构、社会转型与精神困境。 本书聚焦于德意志帝国(1871-1918)及其在魏玛共和国(1919-1933)初期的复杂演变历程。这不是一部关于某一部特定书籍的导读,而是对一个世纪德意志命运的宏大叙事,探讨其在统一后的辉煌成就、内在矛盾的积累,以及最终走向历史深渊的复杂机制。 第一部分:铁血统一后的新帝国(1871-1890)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缔造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这个新生的帝国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本书首先细致考察了帝国体制的“半专制”特性——保留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统治优势,同时又试图通过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和虚弱的议会制度(帝国议会)来平衡各方势力。 俾斯麦的“铁腕外交”与内部的“文化斗争”: 我们将详细分析俾斯麦如何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联盟(如铁三角同盟)来维持欧洲的脆弱平衡,并将焦点转向其对内政策的矛盾性。对天主教徒的“文化斗争”(Kulturkampf)显示了新国家在宗教认同上的挣扎;而对社会主义者的打压政策(《非常法》)与同时期推行的世界领先的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国家治理史上引人深思的悖论——既压制政治异议,又安抚经济诉求。 工业化浪潮与阶级重构: 这一时期,德意志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迅猛的工业化进程之一。重工业、化学工业和电气工程的崛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催生了庞大的无产阶级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本书深入探究了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容克-官僚精英阶层,以及社会民主党如何从一个边缘的革命团体,转变为拥有数百万选民的大众政党,成为帝国稳定的潜在威胁。 第二部分:威廉二世的转向与“世界政策”的冒险(1890-1914) 随着俾斯麦的被罢免,威廉二世试图推行“新路线”(Neuer Kurs),标志着帝国战略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的核心是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推行具有侵略性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 军事化与民族主义的狂热: 帝国领导层错误地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全球霸权和强大的海军。本书详细梳理了德国海军的崛起过程,以及它如何直接导致了与英国的军备竞赛。这种内向的军国主义思维,与外向的殖民扩张欲望相结合,塑造了一种具有侵略性的、缺乏审慎的外交环境。 文化与知识界的“精神危机”的萌芽: 在物质繁荣的表象之下,知识界开始显现出对现代性、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怀疑。尼采哲学的影响力开始渗透,质疑既有的道德和价值体系。同时,日益高涨的泛日耳曼主义和反犹太情绪,开始在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中扎根,为未来的意识形态极端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战争的深渊与帝国的终结(1914-1918) 本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外交误判和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进行了细致的重建。我们探讨了“七月危机”中,德国领导层所展现出的冒险主义和对“速战速决”的痴迷,如何将欧洲推入了毁灭性的泥潭。 总体战的残酷现实: 随着战争的僵持化,德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员和紧缩。本书描述了“战时社会主义”的实施,以及这如何进一步固化了军事专权。战争对资源、人力和国民精神的巨大消耗,最终导致了国内的崩溃——从基尔水兵起义到十一月革命,旧秩序在一夜之间瓦解。 第四部分:魏玛共和国的艰难诞生与结构性挑战(1918-1933) 帝国的崩溃并未带来期待中的自由与稳定,而是催生了脆弱的魏玛共和国。本书探讨了共和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几重致命挑战: 凡尔赛条约的“原罪”: 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尤其是巨额战争赔款和“战争罪责条款”,被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用作持续攻击民主政体的武器。这种“背后插刀”的叙事,使得魏玛的建立者们从一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原罪”负担。 民主的内在脆弱性: 魏玛宪法在理论上是欧洲最先进的民主制度之一,但其“比例代表制”导致了碎片化的议会和频繁的政府更迭。同时,总统的紧急权力条款(宪法第48条),本意是作为紧急刹车,却在后期被滥用,为独裁开辟了制度性通道。 经济的周期性崩溃与政治极端化: 共和国的生命线被两条巨大的经济灾难所束缚:早期的恶性通货膨胀(1923)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加深了对稳定性的恐惧;后期的“黄金年代”(1924-1929)建立在不稳定的美国短期贷款之上,最终在1929年大萧条的冲击下彻底崩溃。 本书将详尽分析,在大萧条的压力下,保守派精英如何放弃了对民主的最后一点忠诚,转而倾向于威权主义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希特勒的崛起铺平了通向总理府的道路。 结论:历史的遗产 通过对德意志帝国到魏玛共和国这一关键时期的梳理,本书试图揭示一个核心问题: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在未能成功地将工业实力、军事传统与真正的自由民主理念相结合时,是如何走向自身的悲剧性断裂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衰故事,而是关于一个民族在面对剧烈变革时,如何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秩序之间进行灾难性选择的历史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它不是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思辨性。作者的遣词造句讲究精准,有时会使用一些略带古典韵味的词汇,但这绝不影响理解,反而增添了一种仪式感。在讨论到那些重大的思想家或政治人物的抉择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必然性的喟叹,极具感染力。读完合上书本的时候,我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出离”那种被书中世界浸润的状态。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是一部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力作。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史料考证工作量之庞大,令人咋舌。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即便是作为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详实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研究指南。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相信书中所呈现的“断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之上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绝对的、简单化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证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尊重读者的专业姿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开篇就用大段的理论铺陈让你望而却步。相反,它像是徐徐展开的一幅历史画卷,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恰到好处的悬念或冲击点,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行文的流畅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梳理变得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碰撞,这种思维上的激发是我最看重的阅读体验之一。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方法论的展示,告诉我们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历史进程中,找到那条若隐若现的逻辑主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近乎于素描的线条感,黑白灰的冷峻处理,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了历史重量感的叙事空间。我猜想,作者在选择这种视觉语言时,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鲜艳色彩,而是沉静地传递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探讨氛围。我期待着里面的文字能够配得上这份封面所蕴含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处理“断裂与承续”这个宏大主题时,那种张力感必须得有。如果内容能够像封面一样,在每一个章节的结构安排上都展现出精心的考量,那么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案头书。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平衡历史的宏观叙事与具体人物命运的微观刻画,这往往是一个衡量历史著作深度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承续”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们通常在谈论历史变革时,总倾向于强调“断裂”,突出新旧体制之间的不可调和性。然而,这本书似乎在用更细腻的笔触,挖掘那些看似被斩断的链条中,依然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思维模式或是制度的幽灵。这种“穿透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是区分优秀历史作品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我感觉自己仿佛得到了一副全新的透视镜,重新审视了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当代现象,原来它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时代。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理解当下有了更丰富的维度。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很棒!不错…………

评分

终于凑齐了,以后成套的书再也不单买了,坑大。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值得读

评分

送货速度快,包装完好,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宝贝不错,非常喜欢,下次有需要还来你们家。

评分

选题不错,好书,先入柜囤着,五星!

评分

忙了,都忘记了,不好意思~很满意。好评

评分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的,不过效果确实不错

评分

德国有多厉害,德国天才就有多厉害,买来这套书看看,希望对自己能有所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