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从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两个德国”,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褊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森、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最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新社会》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德国天才》《20世纪思想史》《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等。
译者简介:
王琼颖,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对德国文化颇有研究,精通德国和英语,在本文翻译过程中,许多地方就对照了该书德文版,纠正了英译本一些错误。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长期致力于德国文化方面的研究。译有《非自由主义的失败》(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这部著作zui为出色的品质就是它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内核,用引人入胜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二者串联起来……《德国天才》将成为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读物。
——《独立报》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该更为大众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她曾是18世纪中叶zui不发达的西欧国家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直至民族社会主义的灾难发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强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
——《金融时报》
这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富于思想性的著作呈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画卷。我们期望它可以实现目标,促进更为深入和广泛地认识那个拥有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哈贝马斯的国度。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星期日时报》
彼得·沃森撰写1750年以来德意志长篇思想史的原因颇具说服力,那就是英国人对于纳粹主义的念念不忘使他们无视德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欢迎这部书对于另一种德国历史的介绍。
——亚历山大·斯塔利特《观察家报》
这部著作汇聚了德国在哲学、神学、数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所做的奠基性贡献。彼得·沃森将一大批被奉为贤明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铭刻其中……总结了一些对艰深思想的高度概括。从画家到物理学家,该书所涵盖主题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纽约时报书评》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场景,仿佛将读者直接拖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漩涡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入木三分,即便是配角,其形象也饱满得让人难以忘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时代背景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手法,不进行生硬的背景板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微的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个复杂时代的侧影。书中对于某种哲学思潮的探讨,虽然晦涩,但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最终都能以一种情感冲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人在震撼之余,陷入深思。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需要投入精力的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一个精心编织的谜团。那种对理性与非理性边界的反复试探,尤其令人着迷,让你不禁要审视自己对“进步”二字的理解是否过于肤浅。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仿佛有千言万语堵在胸口的感受,才是判断一部好作品的试金石。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天才”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歌颂那些光芒万丈的创造者,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他们光环背后那些被时代挤压、被理性遗忘的角落——那些痛苦、矛盾与未竟的渴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句子猛烈地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情。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变迁,转化为无数微小而真实的生命体验。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顶级作家的标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进步”一词的审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个沉重的话题抛给了读者,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收尾,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并在合上封面后继续在读者的脑海中回响,久久不散。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那些通俗历史读物,试图用简化的框架来解释复杂的世界。恰恰相反,它拥抱复杂性,甚至可以说是乐于在泥泞中开出奇异的花朵。我常常被作者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所震撼——那些关于个体自由与集体约束的永恒拉锯,关于技术进步背后的伦理真空。文字的密度极高,充满了哲学意象和文化典故,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门槛,但请相信,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等待你的将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心智疆域。这并非易读之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看不见的结构性问题。它要求你慢下来,去聆听那些历史深处微弱却至关重要的回声。
评分初捧此书,我原以为会是一部严肃的历史编年史,然而事实证明,它的文学性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大师级,他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那些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成为了烘托人物内心挣扎的背景音。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嗅到街道上的气味,感受到人们对于未来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情绪。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命运的把握极为克制,没有落入煽情的窠臼,而是让悲剧或胜利,都以一种近乎宿命的必然性缓缓展开。这种叙事上的冷静,反而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具穿透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衔接犹如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服务于整体的推进,让人难以停下翻阅的脚步,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与美学的双重高峰。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这绝不是在指责作者故作高深,而是因为他所探讨的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思辨性。从建筑美学到社会心理学的变迁,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语言风格上,时而如精准的外科手术刀般剖析社会结构,时而又像浪漫主义诗人般,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寄托无限的忧思。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现代性”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悖论的炼金炉,既孕育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催生了难以名状的异化感。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拥抱,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这绝不是一部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智力上的努力,但回报是丰厚的——是对自身所处时代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评分选题不错,好书,先入柜囤着,五星!
评分很棒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非常好,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看,但是肯定不错
评分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评分如图所示,书里竟有破损,无语了,一直相信京东自营是正品,现在保留怀疑,以后不会再来京东买书了!
评分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新社会》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德国天才》《20世纪思想史》《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等。
评分好书 替父亲买的
评分非常好,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看,但是肯定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