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與蘇聯紮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小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被閤稱為 “反烏托邦三部麯”。本書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書中描述的是對極權主義惡性發展的預言——人性遭到扼殺,自由遭到剝奪,思想受到鉗製,生活極度貧乏、單調。特彆可怕的是:人性已墮落到不分是非善惡的程度。《一九八四》是喬治·奧威爾辭世前之後一部著作。
3
溫斯頓夢到瞭他的母親。
他想,母親失蹤時,他肯定有十歲或十一歲瞭。她身材高大,姿態優美,宛如雕像,說話很少,動作緩慢,一頭漂亮的金發。對父親,他的記憶更為模糊,隻記得他又黑又瘦,總穿著整潔的深顔色衣服(溫斯頓特彆記得他父親的鞋子鞋底很薄),戴著眼鏡。顯然,他們兩人一定是在五十年代最早幾次大清洗中的某一次被吞噬的。
夢中此時,他的母親正坐在他下麵很深的某個地方,懷裏抱著他的妹妹。他對他的妹妹根本沒有多少印象,隻記得她是個長得很小、身體虛弱的小孩,總是不齣聲,長著一雙警覺的大眼睛。她們兩人都抬頭看著他,她們是在地下的某個地方,例如說井底或者很深的墓穴裏——然而是那種雖然已經在他下麵很深,卻仍在往下墜落的地方。她們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的大廳裏麵,在透過顔色逐漸變深的水看著他。大廳裏仍有空氣,她們能看到他,他也能看到她們,但她們仍一直往下沉,往綠色的深處沉去。再過一會兒,綠色的水定會讓她們永遠消失。他在有光有空氣的地方,她們正被死亡吞噬,而她們之所以在那裏,是因為他在上麵。他明白這一點,她們也明白,他也能從她們的臉上看齣她們明白這一點。無論臉上還是心裏,她們都毫無責備之意,隻是明白她們必須死,以使他可以繼續活下去,這也是事情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他不記得發生瞭什麼事,然而他在夢中明白,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母親和妹妹的生命是為瞭他而犧牲的。有這樣一種夢,在保留典型夢境的同時,人的思維活動仍繼續進行。夢裏會意識到一些事實及想法,醒後覺得那些事實及想法似乎依然新穎而且珍貴,這個夢就是這樣。這時,溫斯頓突然想到,他母親在差不多三十年前的死是悲劇,令人悲痛,如今已屬不可能。他意識到悲劇隻屬於遙遠的舊時代,在那個時代,仍然存在隱私權、愛和友誼,傢庭成員互相扶持,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想起母親令他心如刀絞,因為她至死都愛他,而他當時年齡太小,太自私,不懂得以愛迴報愛,而且不知何故——他不記得為什麼——她將自己犧牲於一個忠誠的概念,那種忠誠屬於個人,不可改變。他認識到這類事情不可能發生在今天。今天有恐懼、仇恨和痛苦,但情感失去瞭高尚性,不再有深沉或者復雜的悲哀。所有這些,他好像都從他母親和妹妹那睜大的眼睛裏看齣來瞭,那兩雙眼睛在透過綠色的水看著他,在幾百英尋以下,而且還在往下沉。
突然,他站在平整而且富有彈性的草地上,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斜陽將這片土地鍍上金色。他正看著的那片風景經常齣現在他的夢境中,以至於他從來拿不準是否在現實世界裏見過。醒後迴想時,他稱之為黃金鄉。那是個被野兔啃咬的老草場,一條步行小徑蜿蜒穿過,鼴鼠丘處處可見。在草場對麵參差不齊的樹籬那邊,榆樹枝在和風中極其輕微地晃動,樹葉隻是抖動著,很厚實的一大團一大團,像女人的秀發。在近在咫尺的某處,雖然看不見,有條緩緩流動的清澈溪流。那裏,在柳樹下方,鯪魚在池塘裏遊著。
那個黑頭發女孩穿過草場嚮那幾棵柳樹走去,似乎是僅僅手一動,就脫下衣服並高傲地扔到一旁。她的軀體潔白光滑,然而絲毫未能引起他的欲望,他確實幾乎沒看她。那一刻,他心裏最強烈的感情,是對她把衣服扔到一旁這一動作的欽佩之情。這個動作優雅而隨便,好像摧毀瞭整整一種文化和思想體係,似乎單是手臂的一個漂亮無比的動作,就能橫掃老大哥、黨和思想警察於無形。同樣,那個動作也屬於遙遠的舊時代。溫斯頓醒來時,嘴裏還在念叨“莎士比亞”。
電屏發齣一聲刺破耳膜的哨音,並以同一調子持續瞭半分鍾。那時是七點十五分,是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起床時間。溫斯頓掙紮著起瞭床——他光著身子,因為一個外黨黨員每年隻有三韆張配給券,一套睡衣就需要六百張——抓起搭在椅子上的一件骯髒的背心和一條短褲。三分鍾後是體操時間。就在此時,他因為一陣猛烈的咳嗽而彎下身子,幾乎每天起床後,他都要這麼咳上一陣子。咳嗽完全清空瞭他的肺部,以緻他需要仰麵躺下並喘半天氣後纔能正常呼吸。他的靜脈因為咳嗽用力而脹粗,靜脈麯張的潰瘍處又癢起來。
“三十到四十組!”一個刺耳的女人聲音像狗叫一樣,“三十到四十組!請站好位置!三十到四十組!”
溫斯頓一躍而起,在電屏前立正站好。電屏上已經現齣一個年輕女人的圖像,盡管很瘦,卻肌肉發達,穿的是束腰外衣和帆布運動鞋。
“伸麯胳膊!”她厲聲喊道,“一起跟我來。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快點,同誌們。拿齣點兒精神!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咳嗽發作時造成的痛苦沒能將夢境留下的印象消除乾淨,做操時的節奏運動又多少把那個印象恢復瞭一點。他把胳膊機械地揮前揮後,臉上掛著十分快樂的錶情——這種錶情被認為是做體操時閤適的錶情——的時候,他盡力迴想童年早期那段模糊時期。非常睏難,五十年代後期再往前的一切記憶都淡化瞭。當可資參考的外部檔案不復存在,甚至你自己的生活都不再清晰時,你所記得的驚天動地的大事很可能根本從未發生過,你記得事情的細節,卻無法重溫那種氣氛,還存在一些很長的空白期,根本不記得其間發生過什麼事。那時候的一切都不一樣,甚至國傢的名字還有在地圖上的形狀都跟現在不一樣。例如,第一空域當時並不這麼叫,而是叫英格蘭或者不列顛。不過倫敦一直就叫倫敦,溫斯頓對此很有把握。
溫斯頓記不清楚什麼時候他的國傢不是處於戰爭狀態,不過在他童年時,顯然有過相當長一段和平時期,因為他的早期記憶片段之一是關於某次空襲的,它似乎讓所有人措手不及,也許是原子彈炸瞭科爾徹斯特那次。他不記得那次空襲本身,但記得父親緊攥著他的手往下走啊走啊,走到一個在地下很深的地方,繞過一圈又一圈螺鏇狀樓梯。最後,他纍得走不動瞭,嗚嗚哭瞭起來,他們隻得停下來休息一下。他的母親緩慢而精神恍惚地遠遠跟在後麵,懷裏抱著他的妹妹——也許那隻是個裝著毛毯的包袱,他不能肯定當時他妹妹是否已經齣生。最後,他們到瞭一個人聲嘈雜、擁擠不堪的地方,他意識到那是地鐵站。
鋪著石頭的地闆上坐滿瞭人,另外有些人一個挨一個坐在鐵製鋪位上,是上下鋪。溫斯頓和父母在地闆上找到一塊地方,他們旁邊是一個老頭兒和一個老太太,他們挨著坐在一個鋪位上。那個老頭兒穿瞭身質地不錯的黑色套裝,花白頭發,頭頂偏後處戴著一頂黑布帽子。他臉色通紅,藍眼睛裏噙著淚水。他渾身散發著濃烈的杜鬆子酒味,似乎他皮膚上冒的是酒而不是汗,也讓人想象他眼裏湧齣的純粹是酒。雖然他稍微有點醉瞭,但他同時還在為某件真實而無法忍受的事情傷心。溫斯頓以他小孩子的理解方式,明白剛剛發生瞭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件無法原諒、無法補救的事情。似乎對他來說,,他也知道那是什麼事:一個被老頭兒愛著的人——也許是他的小孫女——被炸死瞭。每隔幾分鍾,那個老頭兒都要重復說:
“我們不該信任他們。我不是說過瞭嗎,孩子他媽?這就是信任他們的下場,我全說過瞭,我們不該信任那些混蛋。”
但溫斯頓想不起來他們不該相信的,是哪些混蛋。
差不多從那時起,戰爭的確一直在持續,不過嚴格說來,它並非一直是同一場戰爭。在他的童年時代,倫敦就有過街頭混戰,持續好幾個月,他對某些方麵記得很清楚。然而要想描述那一段的整個曆史,或是說齣某個時間誰跟誰在打仗,則完全不可能,因為沒有任何文字檔案,也沒有任何講話裏提到除瞭目前的盟國還有過彆的盟國。例如當前,在一九八四年(如果這一年是一九八四年),大洋國在跟歐亞國打仗,跟東亞國結盟。無論在公開場閤還是私下講話裏,從未有人承認三大國之間有過戰爭或者結盟的其他組閤方式。事實上,溫斯頓清清楚楚記得大洋國跟東亞國作戰、跟歐亞國結盟隻是四年前的事情。但這隻是他碰巧暗中知道的事,這是因為他對自己記憶的控製並未達到要求。官方說法是從未發生過改換盟國的事,大洋國在跟歐亞國打仗——因此大洋國一直在跟歐亞國打仗,目前的敵國總代錶著絕對的邪惡,因而過去或者未來與其達成任何協議都屬不可能。
他將肩膀盡力往後仰時(手放在臀部,腰部以上的軀體做鏇轉運動,這被認為對背部肌肉有好處),他第一萬次想到令人恐懼的是,這有可能全是真的。如果黨能插手到過去,說這件事、那件事從未發生過——那不是肯定比單是拷打和死刑更可怕嗎?
……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很多同類題材那樣一味追求快節奏的衝突,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甚至略帶麻木的筆調,將讀者慢慢拖入那個灰暗的現實之中。初期對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鋪陳,那些機械式的勞動、刻闆的飲食和被嚴格規範的言行,都營造齣一種令人窒息的日常化恐怖。這種“日常的非正常”,比突發的災難更具穿透力,因為它暗示瞭這種生活模式是多麼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內化。而當主人公試圖進行微小的反抗時,那種內心的波動、偷偷摸摸的觀察和計算,都寫得極其細膩真實。文字的力量在於不動聲色地傳遞齣巨大的情感張力,讓人在平靜的敘述中感受到暗流湧動,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在角落裏偷偷寫日記的異見者,生怕下一秒就被發現。
評分初讀這部作品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壓抑感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作者構建的世界觀宏大而又細緻入微,每一個角落似乎都滲透著權力無孔不入的陰影。我尤其被那些精巧設計的社會控製手段所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暴力鎮壓,更是一種對思想、語言乃至記憶本身的徹底重塑。仿佛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被賦予瞭特殊的政治含義,曆史不再是客觀的記錄,而是可以隨意塗抹的畫布。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感到後頸發涼,想象著無處不在的“老大哥”正透過屏幕審視自己的一舉一動。這種細思極恐的體驗,讓我對“自由”的價值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活生生的、需要時刻捍衛的生存狀態。小說對個體在極端體製下的掙紮、妥協與最終的毀滅的描繪,極其有力地揭示瞭真理的脆弱性和個體意誌的渺小。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意象運用達到瞭一個令人敬佩的高度。無論是那個象徵著永恒監視的“電幕”,還是那個代錶著不可觸及的理想與希望的“玻璃鎮紙”,每一個具象化的物品都承載瞭沉甸甸的象徵意義。它們並非簡單的點綴,而是推動情節發展和深化主題的核心元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真理部”的描寫,它荒謬地負責“修正”曆史,將謊言鑄造成無可辯駁的“事實”。這種對客觀現實的顛覆,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心理博弈:我所相信的“過去”,真的存在嗎?這種對認知基礎的動搖,使得作品的後勁十足。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不自覺地去迴憶一些自己堅信不疑的“常識”,試圖從中找齣作者所暗示的那些被權力悄悄修改過的痕跡。
評分我得說,作者在語言學上的造詣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對於“新語”的構思,遠超齣瞭科幻小說的範疇,它更像是一場關於語言哲學和心理學的前沿探討。通過係統地剝離詞匯、簡化語法,目標是讓“異端思想”在語言層麵就無處藏身,這種“思想犯罪”的預設邏輯,實在是太過精妙和殘忍。讀到關於詞典修訂的部分,我忍不住停下來思考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匯,它們是否也帶著某種“隱形”的限製?這種對語言工具性的極緻利用,讓我對“言論自由”的實踐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想說什麼的權利,更是擁有錶達復雜、細微思想的“工具”的權利。這種對思想控製的源頭——語言——的精準打擊,是這部作品最令人脊背發涼的智慧結晶。
評分這部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其復雜性和悲劇性,給我留下瞭極深的印象。她們並非臉譜化的反抗者或順從者,而是生活在父權與體製雙重壓迫下的真實個體。特彆是與主人公情感糾葛中的女性角色,她們的行為邏輯充滿瞭矛盾和掙紮。愛情,在這個世界裏,被異化成瞭一種政治工具,一種對體製忠誠的檢驗,而不是純粹的情感聯結。這種將人類最原始、最私密的情感徹底“國有化”的處理手法,是權力滲透到最深層次的體現。讀到她們在體製的巨大洪流麵前,如何壓抑、扭麯甚至利用自己的情感來求得生存時,我感受到的那種沉重的無力感,遠遠超過瞭對宏大政治鬥爭的描繪。這讓我意識到,對個體靈魂的規訓,纔是最徹底的統治。
對《神麯》很有情結。30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時候買瞭一本《神麯》,隻讀過地獄篇,有這三本其中一本厚。那時還不習慣西方詩歌文學。“饕餮”兩個字就是從《神麯》中認識的。後來這本書丟瞭。
評分為什麼要一本一本評論?幾十本要評到什麼時候?包裝差!
評分書很厚實,印刷也很清晰,物流快,很滿意,就是希望能送一個書簽
評分荷蘭語:ikgerelateerdwat,kwamiktoteensojasaus.
評分這是一部幻想小說名著。刻畫的是機械文明下的未來社會中,人的“人”性被機械剝奪殆盡,處於“幸福”狀態的人們以幾種種姓産生於工業化的育嬰房,接受種種安於現狀的教育,熱愛機械化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他們擁有安定、無限的“自由”,卻喪失瞭科學、藝術、婚姻、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偶有對現狀産生懷疑或叛逆心態者,均被視為不安定因素放逐邊遠地區。
評分很不錯的書,好好閱讀,天天嚮上。
評分荷蘭語:ikgerelateerdwat,kwamiktoteensojasaus.
評分很不錯的書,好好閱讀,天天嚮上。
評分一直都在京東買書,方便,關鍵是質量好正版,每次都買好多本。京東的快遞員也很給力,為服務態度點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