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与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 “反乌托邦三部曲”。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特别可怕的是: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辞世前之后一部著作。
3
温斯顿梦到了他的母亲。
他想,母亲失踪时,他肯定有十岁或十一岁了。她身材高大,姿态优美,宛如雕像,说话很少,动作缓慢,一头漂亮的金发。对父亲,他的记忆更为模糊,只记得他又黑又瘦,总穿着整洁的深颜色衣服(温斯顿特别记得他父亲的鞋子鞋底很薄),戴着眼镜。显然,他们两人一定是在五十年代最早几次大清洗中的某一次被吞噬的。
梦中此时,他的母亲正坐在他下面很深的某个地方,怀里抱着他的妹妹。他对他的妹妹根本没有多少印象,只记得她是个长得很小、身体虚弱的小孩,总是不出声,长着一双警觉的大眼睛。她们两人都抬头看着他,她们是在地下的某个地方,例如说井底或者很深的墓穴里——然而是那种虽然已经在他下面很深,却仍在往下坠落的地方。她们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的大厅里面,在透过颜色逐渐变深的水看着他。大厅里仍有空气,她们能看到他,他也能看到她们,但她们仍一直往下沉,往绿色的深处沉去。再过一会儿,绿色的水定会让她们永远消失。他在有光有空气的地方,她们正被死亡吞噬,而她们之所以在那里,是因为他在上面。他明白这一点,她们也明白,他也能从她们的脸上看出她们明白这一点。无论脸上还是心里,她们都毫无责备之意,只是明白她们必须死,以使他可以继续活下去,这也是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他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他在梦中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母亲和妹妹的生命是为了他而牺牲的。有这样一种梦,在保留典型梦境的同时,人的思维活动仍继续进行。梦里会意识到一些事实及想法,醒后觉得那些事实及想法似乎依然新颖而且珍贵,这个梦就是这样。这时,温斯顿突然想到,他母亲在差不多三十年前的死是悲剧,令人悲痛,如今已属不可能。他意识到悲剧只属于遥远的旧时代,在那个时代,仍然存在隐私权、爱和友谊,家庭成员互相扶持,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想起母亲令他心如刀绞,因为她至死都爱他,而他当时年龄太小,太自私,不懂得以爱回报爱,而且不知何故——他不记得为什么——她将自己牺牲于一个忠诚的概念,那种忠诚属于个人,不可改变。他认识到这类事情不可能发生在今天。今天有恐惧、仇恨和痛苦,但情感失去了高尚性,不再有深沉或者复杂的悲哀。所有这些,他好像都从他母亲和妹妹那睁大的眼睛里看出来了,那两双眼睛在透过绿色的水看着他,在几百英寻以下,而且还在往下沉。
突然,他站在平整而且富有弹性的草地上,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斜阳将这片土地镀上金色。他正看着的那片风景经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中,以至于他从来拿不准是否在现实世界里见过。醒后回想时,他称之为黄金乡。那是个被野兔啃咬的老草场,一条步行小径蜿蜒穿过,鼹鼠丘处处可见。在草场对面参差不齐的树篱那边,榆树枝在和风中极其轻微地晃动,树叶只是抖动着,很厚实的一大团一大团,像女人的秀发。在近在咫尺的某处,虽然看不见,有条缓缓流动的清澈溪流。那里,在柳树下方,鲮鱼在池塘里游着。
那个黑头发女孩穿过草场向那几棵柳树走去,似乎是仅仅手一动,就脱下衣服并高傲地扔到一旁。她的躯体洁白光滑,然而丝毫未能引起他的欲望,他确实几乎没看她。那一刻,他心里最强烈的感情,是对她把衣服扔到一旁这一动作的钦佩之情。这个动作优雅而随便,好像摧毁了整整一种文化和思想体系,似乎单是手臂的一个漂亮无比的动作,就能横扫老大哥、党和思想警察于无形。同样,那个动作也属于遥远的旧时代。温斯顿醒来时,嘴里还在念叨“莎士比亚”。
电屏发出一声刺破耳膜的哨音,并以同一调子持续了半分钟。那时是七点十五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起床时间。温斯顿挣扎着起了床——他光着身子,因为一个外党党员每年只有三千张配给券,一套睡衣就需要六百张——抓起搭在椅子上的一件肮脏的背心和一条短裤。三分钟后是体操时间。就在此时,他因为一阵猛烈的咳嗽而弯下身子,几乎每天起床后,他都要这么咳上一阵子。咳嗽完全清空了他的肺部,以致他需要仰面躺下并喘半天气后才能正常呼吸。他的静脉因为咳嗽用力而胀粗,静脉曲张的溃疡处又痒起来。
“三十到四十组!”一个刺耳的女人声音像狗叫一样,“三十到四十组!请站好位置!三十到四十组!”
温斯顿一跃而起,在电屏前立正站好。电屏上已经现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图像,尽管很瘦,却肌肉发达,穿的是束腰外衣和帆布运动鞋。
“伸曲胳膊!”她厉声喊道,“一起跟我来。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快点,同志们。拿出点儿精神!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咳嗽发作时造成的痛苦没能将梦境留下的印象消除干净,做操时的节奏运动又多少把那个印象恢复了一点。他把胳膊机械地挥前挥后,脸上挂着十分快乐的表情——这种表情被认为是做体操时合适的表情——的时候,他尽力回想童年早期那段模糊时期。非常困难,五十年代后期再往前的一切记忆都淡化了。当可资参考的外部档案不复存在,甚至你自己的生活都不再清晰时,你所记得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可能根本从未发生过,你记得事情的细节,却无法重温那种气氛,还存在一些很长的空白期,根本不记得其间发生过什么事。那时候的一切都不一样,甚至国家的名字还有在地图上的形状都跟现在不一样。例如,第一空域当时并不这么叫,而是叫英格兰或者不列颠。不过伦敦一直就叫伦敦,温斯顿对此很有把握。
温斯顿记不清楚什么时候他的国家不是处于战争状态,不过在他童年时,显然有过相当长一段和平时期,因为他的早期记忆片段之一是关于某次空袭的,它似乎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也许是原子弹炸了科尔彻斯特那次。他不记得那次空袭本身,但记得父亲紧攥着他的手往下走啊走啊,走到一个在地下很深的地方,绕过一圈又一圈螺旋状楼梯。最后,他累得走不动了,呜呜哭了起来,他们只得停下来休息一下。他的母亲缓慢而精神恍惚地远远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他的妹妹——也许那只是个装着毛毯的包袱,他不能肯定当时他妹妹是否已经出生。最后,他们到了一个人声嘈杂、拥挤不堪的地方,他意识到那是地铁站。
铺着石头的地板上坐满了人,另外有些人一个挨一个坐在铁制铺位上,是上下铺。温斯顿和父母在地板上找到一块地方,他们旁边是一个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太,他们挨着坐在一个铺位上。那个老头儿穿了身质地不错的黑色套装,花白头发,头顶偏后处戴着一顶黑布帽子。他脸色通红,蓝眼睛里噙着泪水。他浑身散发着浓烈的杜松子酒味,似乎他皮肤上冒的是酒而不是汗,也让人想象他眼里涌出的纯粹是酒。虽然他稍微有点醉了,但他同时还在为某件真实而无法忍受的事情伤心。温斯顿以他小孩子的理解方式,明白刚刚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件无法原谅、无法补救的事情。似乎对他来说,,他也知道那是什么事:一个被老头儿爱着的人——也许是他的小孙女——被炸死了。每隔几分钟,那个老头儿都要重复说:
“我们不该信任他们。我不是说过了吗,孩子他妈?这就是信任他们的下场,我全说过了,我们不该信任那些混蛋。”
但温斯顿想不起来他们不该相信的,是哪些混蛋。
差不多从那时起,战争的确一直在持续,不过严格说来,它并非一直是同一场战争。在他的童年时代,伦敦就有过街头混战,持续好几个月,他对某些方面记得很清楚。然而要想描述那一段的整个历史,或是说出某个时间谁跟谁在打仗,则完全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文字档案,也没有任何讲话里提到除了目前的盟国还有过别的盟国。例如当前,在一九八四年(如果这一年是一九八四年),大洋国在跟欧亚国打仗,跟东亚国结盟。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讲话里,从未有人承认三大国之间有过战争或者结盟的其他组合方式。事实上,温斯顿清清楚楚记得大洋国跟东亚国作战、跟欧亚国结盟只是四年前的事情。但这只是他碰巧暗中知道的事,这是因为他对自己记忆的控制并未达到要求。官方说法是从未发生过改换盟国的事,大洋国在跟欧亚国打仗——因此大洋国一直在跟欧亚国打仗,目前的敌国总代表着绝对的邪恶,因而过去或者未来与其达成任何协议都属不可能。
他将肩膀尽力往后仰时(手放在臀部,腰部以上的躯体做旋转运动,这被认为对背部肌肉有好处),他第一万次想到令人恐惧的是,这有可能全是真的。如果党能插手到过去,说这件事、那件事从未发生过——那不是肯定比单是拷打和死刑更可怕吗?
……
初读这部作品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压抑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又细致入微,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渗透着权力无孔不入的阴影。我尤其被那些精巧设计的社会控制手段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镇压,更是一种对思想、语言乃至记忆本身的彻底重塑。仿佛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历史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感到后颈发凉,想象着无处不在的“老大哥”正透过屏幕审视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细思极恐的体验,让我对“自由”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需要时刻捍卫的生存状态。小说对个体在极端体制下的挣扎、妥协与最终的毁灭的描绘,极其有力地揭示了真理的脆弱性和个体意志的渺小。
评分这部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其复杂性和悲剧性,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们并非脸谱化的反抗者或顺从者,而是生活在父权与体制双重压迫下的真实个体。特别是与主人公情感纠葛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行为逻辑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爱情,在这个世界里,被异化成了一种政治工具,一种对体制忠诚的检验,而不是纯粹的情感联结。这种将人类最原始、最私密的情感彻底“国有化”的处理手法,是权力渗透到最深层次的体现。读到她们在体制的巨大洪流面前,如何压抑、扭曲甚至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求得生存时,我感受到的那种沉重的无力感,远远超过了对宏大政治斗争的描绘。这让我意识到,对个体灵魂的规训,才是最彻底的统治。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意象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无论是那个象征着永恒监视的“电幕”,还是那个代表着不可触及的理想与希望的“玻璃镇纸”,每一个具象化的物品都承载了沉甸甸的象征意义。它们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核心元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真理部”的描写,它荒谬地负责“修正”历史,将谎言铸造成无可辩驳的“事实”。这种对客观现实的颠覆,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心理博弈:我所相信的“过去”,真的存在吗?这种对认知基础的动摇,使得作品的后劲十足。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不自觉地去回忆一些自己坚信不疑的“常识”,试图从中找出作者所暗示的那些被权力悄悄修改过的痕迹。
评分我得说,作者在语言学上的造诣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对于“新语”的构思,远超出了科幻小说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哲学和心理学的前沿探讨。通过系统地剥离词汇、简化语法,目标是让“异端思想”在语言层面就无处藏身,这种“思想犯罪”的预设逻辑,实在是太过精妙和残忍。读到关于词典修订的部分,我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它们是否也带着某种“隐形”的限制?这种对语言工具性的极致利用,让我对“言论自由”的实践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想说什么的权利,更是拥有表达复杂、细微思想的“工具”的权利。这种对思想控制的源头——语言——的精准打击,是这部作品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很多同类题材那样一味追求快节奏的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麻木的笔调,将读者慢慢拖入那个灰暗的现实之中。初期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铺陈,那些机械式的劳动、刻板的饮食和被严格规范的言行,都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日常化恐怖。这种“日常的非正常”,比突发的灾难更具穿透力,因为它暗示了这种生活模式是多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内化。而当主人公试图进行微小的反抗时,那种内心的波动、偷偷摸摸的观察和计算,都写得极其细腻真实。文字的力量在于不动声色地传递出巨大的情感张力,让人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暗流涌动,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角落里偷偷写日记的异见者,生怕下一秒就被发现。
评分不错111111111111111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物流很快,建议购买。
评分包装好,送货快。
评分《纪伯伦散文诗》精选了纪伯伦的14部散文诗集,分别为《先知》、《先知园》、《沙与沫》、《情与思》、《音乐短章》、《泪与笑》、《疯人》、《暴风集》、《先驱者》、《珍趣篇》、《人子耶稣》、《大地之神》、《流浪者》、《佚文集》。这些经典诗作代表了纪伯伦最高的文学成就。纪伯伦堪称黎巴嫩最杰出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是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
评分非常一般,没有一丝惊喜,可能身处不同环境吧
评分内容恐怖,过几年可能就买不到了
评分书籍质量好,价格实惠,很值得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准备开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