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自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1948年11月1日—1949年9月30日)和第50册(1952年11月21日—1954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 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言辞耿直,想啥说啥,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第一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释,二是编制了人名索引,三是书前附了杨树达及家人照片合影、友朋往来书信、日记原稿书影,四是绘制了杨树达先生家族谱系表。
##全部51册日记即将由社科院图书馆整理,浙古出版,因此本书近于「试读版」。虽然素不喜杨家人自矜门第那味儿,但也得承认,大陆这些学术名家之后,杨家无论学养还是在整理遗产上投入的心思,算得上乘。陈援庵「法高邮何如法韶山」之论固令人赧颜,不过遇夫内心适以帝乡耆旧自视,此翁心事,总于日记中借他人言而发之,读之哑然
评分##有趣。和积微翁回忆录有记事详略,措辞之区别。校读一遍。
评分##有趣。和积微翁回忆录有记事详略,措辞之区别。校读一遍。
评分##杨家确实是大家族,光杨树达先生就开枝散叶这么多人,而且有庄园能收租,都一九五四年了还有佃租在收。因为大多是流水账,知识密度很低,但从日记看姻亲和结交的人不少是学者专家,看这些人的勾稽关系是阅读此类日记的乐趣和目的。另外杨先生晚岁(49年)一度寻求宗教依靠,频去佛教人士家中做客或参加法会。杨树达与郭沫若关系颇差已有耳闻,但与容庚也有芥蒂倒是第一次知道,评其学术略无根柢,开口便错,是否过酷了。另外对黄侃、刘复、王闿运评价也颇差。又提到陳夢家來書极客气,看來陳确是温文尔雅之人,可惜后来的遭遇。 ——2022.4.3完
评分##遇夫先生有些辣评很有意思。其中所录陈寅恪来函一段,我个人以为可以深入解读。注释挺好,紧紧围绕杨氏一族,而非泛泛介绍。偶存破句,无伤大雅!
评分##常借人言,似謙實矜。好名與焦慮纏繞頗深,對黃季剛之評價可堪玩味。
评分##主要是学习遇夫先生的读书方法,日记记录了先生每天的读书进程和写作进程。先生掌握金文通假字也是靠抄各金文书。掌握小学、精通古书,在文史领域真的为所欲为。
评分##吃瓜兄赠。记事颇简略,自信自爱值得学习,文科狗当自强
评分赶在停快递前买了一册。没想象的好看,几篇出版预热文已把华彩段落摘引得差不多了。不过整理注释很到位,尤其对人名索引的凡例说明,堪称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