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翘复仇案

施剑翘复仇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林郁沁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 言 1
公众同情:超越哈贝马斯 5
公众、消费文化与性别 11
情的历史及它在上世纪30年代的命运 15
暴力、正义和情的道德权威 18
历史和史学研究中的情感:一个全球性的视野 20
第一章 刺客与复仇:大众传媒时代的道德英雄主义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23
大众媒体的时代 26
刺 客 29
贪婪的军阀 31
忠诚的军人和冤屈的父亲 36
复仇:正义和英雄主义 39
感情、预谋和故事的讲述方式 48
结 论 52
第二章 媒体炒作:公共正义与城市大众的同情 56
小说连载,复仇女子和现代道德的主体性 58
戏剧与公共正义 70
结 论 82
第三章 精英们的矛盾态度———对大众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惧 86
礼、情和变化中的社会秩序 87
私人复仇和国家力量 94
女性之“情”与男性“理性”的对抗 97
女性出版物和对英勇的女性美德的同情 108
结论:精英的焦虑、新女性和媒体时代 111
第四章 审判———法庭奇观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 116
20世纪的法律:情、礼和改革 119
法庭、审判和新公众 123
辩护:作为官方策略的情 127
被告:迎合大众同情 138
原告:以法律为策略 143
法庭:正当的法律程序 147
结论:刘景桂之法律案件 150
第五章 国家特赦———国民党统治下被认可的暴力 155
1932—1933年的郑继成案 159
特 赦 161
传统英雄、孝义复仇、“新生活”的国粹 165
协会的力量:司法独立和党义 174
流言、军阀和同谋 182
结论:徐道邻案 191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从战时爱国主义到反革命的情感 198
女性的“情”和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 199
施剑翘晚年的命运 211
结 论 217
结 论 223
参考文献 229
译后记 260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切入点很巧妙,从施剑翘为父报仇的案子来看当时新兴的大众传媒与国民党威权统治之间的角力,最后一章写施剑翘在建国后的一些活动对比她之前两次成功地操纵舆论来看也挺有意思的。好像姜文要拍施剑翘这个案子的电影,我很好奇他到时候剧本的切入点会在什么地方

评分

评分

##由于本书太过好看,以至于我兴趣盎然读完竟不知已到深夜。 《施剑翘复仇案》这本书从介绍施剑翘为父报仇入手,后续又提到同时期的杀死情敌的刘景桂案、郑继成为叔父报仇刺杀张宗昌案以及1945年民国法学家徐道邻为父报仇公诉冯玉祥案这几个引起当时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案子。 我读完下来发现,虽说作者本人并没有主观的下定结论说泛滥的公众情感(无关乎主动还是被动)一定会陷入被操纵的危险境地,但历史事件表明:集体情感的“脆弱性”随着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的崛起而变得更为脆弱。 书中说,在消费社会兴起的公众同情一直处于易被媒体操纵的潜在危险中因为这一公众群体本身正是媒体所创造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没做任何记录很轻松的读完,总感觉最后一章有删节(逃)。“南京十年”至今日,公众究竟又变化了多少呢?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