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二月廿六日阅讫。后面三分之二我只是大略翻翻。
评分 评分##鲁迅曾在文章中说,“新文化运动”这一称谓是嘲骂《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反套”在了《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书以此为触发点,穿过层层历史叙事,返回历史现场,辨析“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考察“新文化运动”如何与“五四”融贯成一个整体,而通过“五四”,《新青年》主张的“文学革命”又如何与“新文化运动”相焊接。以此为起点,开阔了我们看向新文化运动的视野,改写着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图景。
评分 评分 评分##部分选题新颖别致,令既有研究别开生面,可谓眼光独到;于定论中发现裂缝,可见眼光犀利与通透。广征博引,前后勾连,境界为之打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辨析令人深受启发。但就行文而言,架构虽有巧思,但总觉少了些连贯,或因某一层面用力太深,反倒让上下文之间缺了些明白。有些地方为显深刻,似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或者说,现象或许深刻,但文字展现不免单薄。另有些地方的理论征引似也没有必要。
评分选读。早先读桑兵新文《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谈“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读此书才知早有人关注此议题,虽是不同侧重,但也相当精彩。从这个角度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发生史”还大有可为啊。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