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高統治者到官僚隊伍,再到商人和底層民眾,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衰敗相,烏雲暗沉,山雨欲來。本書就1900年的大清事跡“切其一片”,一片雖薄雖小,但通過對切片的病理分析,意義卻未見得輕而淺。清政府對危機的發生起瞭什麼作用,危機産生後又是如何處理的?鴉片戰爭60年後,社會階層的變化對此又有什麼影響?在這場驚濤駭浪中,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簡言之,本書將視角投射在清政府對危機的判斷和管控、新的社會階層對社會進程的影響、中高級官員對時局的判斷和應對之上。
------------------------
◎著名近代史學者雷頤先生新近著作。
◎1900年這場巨大的悲劇,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拉開瞭 20 世紀中國的序幕。義和團成員、中國民眾、大臣官員、清政府及整個中華民族,付齣瞭巨大的代價,這是近代中國無法忽視的一段特殊曆史。
◎本書以獨特的切片視角,取1900年前後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與人物,通過具體事跡、個人命運,剖析晚清政治與社會之病理:質樸民眾的愛國熱情被用作工具,以聖主為自己做閤法性辯護的官場特色,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一再誤國,臣子為“聖明天子”做替罪羊……上上個庚子年的病癥依然值得認真迴顧與深思。
##最早察覺到1900年前後這一重大變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孫中山。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彆策動瞭兩場武裝起義。雖然這兩場起義都失敗瞭,但他敏銳地感覺到,在這五年間,國人對革命者的態度發生瞭重大的轉變。在1895年的廣州起義後,舉國上下都把革命者視為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可是到瞭1900年的惠州起義之後,國人對革命者的惡評就不多見瞭,一些有識之士,甚至開始為革命的失敗感到惋惜。事後,孫中山對這一年發生的事有兩個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權的威信掃地以盡”;第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對我思考近現代史連貫性有幫助,還有正好本書後記就是《曆史三調》的前言,接下來確實該讀柯文瞭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