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

1840年以来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人博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西方的诱惑
求生之道
革命
“五四”思想
结 语 历史的意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余论
什么是关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有苏格拉底死因刻板叙述的早年瑕疵,但是全书可谓是十分真诚。 以法学家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代史的叙事。简而言之,近代史的叙事,急功近利,即便重视的宪法不过是一个最具功利性的装饰品。近代史的一切行动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正常普通的现代国家,而是作为一种现代性路径而不择手段地逐强竞富。 借用知乎的发问,要有现代国家,必须有立宪主义的制度;可如果一个国家本身不是现代的,宪法制度应如何在完全非现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如果把法律只是作为治理术的一部分来对待,则永远都不会结束施密特的紧急状态,也不可能走出近代史。想到一个著名的笑话,北京出租车司机都知道 是 没用的法, 。

评分

##取自原文:欧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限制权力,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国家权力发挥功能;民本与专制是一体两面,民权与专制则是水火难容。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改良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立场越来越激进力度越来越明显,但并没走到西方式的“人”的自由解放道路上去,人只是被拿来当作限制当权者追求富强的工具,在中共之前都没有派别在实践中触碰农业社会的占人口最多的农民问题以及最关键的土地问题

评分

##看前言在做對應筆記的時候,真的寫了好多好多“這太維特根斯坦了”,很多實例很棒!

评分

##昔日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人博老师“王大爷”,几乎每本著作都7.5分以上,可谓中国“论法第一人”。今年又见老师新作,深感欣喜,马上拜读 :)

评分

##昔日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人博老师“王大爷”,几乎每本著作都7.5分以上,可谓中国“论法第一人”。今年又见老师新作,深感欣喜,马上拜读 :)

评分

##孔网卖掉的第一本书,先知书店购入。法学界似乎非常热衷normative,阈值高了,读这些索然无味。

评分

##王人博指出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移入都是以自己的“理解”为前提,构成这一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包括使用的语言文字、词语概念、思维方式,以及身在的语境。在这本讲述中国宪政史的作品中,他指出中国近代创造了“民”这一概念,具体说来,真正吸引中国宪制思想的是西方宪制原理中所涵摄的有关“民”的那一部分。在它看来,公民的锻造(新民)是生成现代国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没有公民这样的主体诞生,中国就绝无“现代国家”的资格。也就是说,西方宪制的内在性并不必然是中国宪制思想的核心。宪制作为一种防御性制度,其本质在于防范国家权力。

评分

##虽然有苏格拉底死因刻板叙述的早年瑕疵,但是全书可谓是十分真诚。 以法学家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代史的叙事。简而言之,近代史的叙事,急功近利,即便重视的宪法不过是一个最具功利性的装饰品。近代史的一切行动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正常普通的现代国家,而是作为一种现代性路径而不择手段地逐强竞富。 借用知乎的发问,要有现代国家,必须有立宪主义的制度;可如果一个国家本身不是现代的,宪法制度应如何在完全非现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如果把法律只是作为治理术的一部分来对待,则永远都不会结束施密特的紧急状态,也不可能走出近代史。想到一个著名的笑话,北京出租车司机都知道 是 没用的法, 。

评分

##思考维度增加,值得一读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