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巨大冲击,许多知识分子以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已经“现代化”的日本为媒介,直面西欧文化。本书即主要考察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艺术家李叔同(弘一法师),在面对时代课题与西欧思想的冲击时,如何进行中华民族思想与哲学的建构,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精神轨迹,特别重点关注他们的思想与佛教的关联。另外,这些与佛教哲学进行思想搏斗的知识分子们都患有“神经”症,因此本书还将说明,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思考他们对佛教的关注和“神经”症,也是我们反思“近代”时要面对的重要主题。
##以章太炎为中心,中国近代思想的【连锁】。
评分今天傍晚把杂务都推脱了,甚至连晚饭都不吃了,就为了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大半。将来有机会还会再温习一遍。著译均为上乘,以佛教为核心线索,把章太炎的诸多问题阐发得更合理了。作者的很多观察我都认同,在章太炎这里,庄子是作为一种诠释佛教的资源而被使用的,这种以不齐为齐的观念和今天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反思完全匹配了,不愧是天才的构想。章是有气魄的学者,有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气质,在他这里,“传统的发明”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绝非一种无意识的错乱。章很好玩的,认为朝鲜越南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远胜西藏回回蒙古,在今天看来属于极端不正确了。
评分##近代思想家,如何在儒学素养基础上,以佛学(特别是唯识论)为中介,回应西方。几个有启发的:1章太炎学说,a 个性与共同性中,“妄想”(虚无主义色彩),“三性说”建构,从“我执”确立主体性自我,到以其中的自我否定性契机作为个体向共同性转变的动力。b“传统的发明”,引入佛教的“念念生灭”,“如瀑流恒转”的阿赖耶识,辅以柏格森哲学,强调时间的持续性与历史记忆之必要。2 熊十力与章太炎在“生生”上的分歧 3 梁漱溟乡建思考中,对“习惯”的思考与唯识中的“习气”相通 4 丰子恺所描绘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所蕴含的民俗性方向,及“童真”作为李叔同佛性的替代物。 不足在于,比起专著,更像文集,各篇目比重不一,对“连锁”的阐述侧重在其佛学思考的共性,而非延续性。身心/神经症、性别的视角,没太说透
评分##极佳,处理的中心问题是部分学者如何藉由佛学思想资源通往现代的。
评分##写作遣词很乱,难读。难受。不知是否与翻译或是习惯(学术范式)不同有关。再者,常跑题,又太过浅薄,没什么生发。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非常精彩,也特别友好的思想史书。仔细论述了佛教对这一批知识分子理解西方、重构本土的中介作用;提炼出从“以太”(客观)到“精神病”(主观)的近现代个人形成的脉络。精准的问题意识和亲和的文字表达内容安排,直呼爽到。
评分##前面两章写的特别好
评分##写作遣词很乱,难读。难受。不知是否与翻译或是习惯(学术范式)不同有关。再者,常跑题,又太过浅薄,没什么生发。
评分##前面两章写的特别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