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为什么中国在18世纪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没能够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过去很长时间我们是通过“冲击与回应”去思考的,当天朝上国的清朝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之后,形成了不对等的条约体系,最终导致中国内部秩序变化,开始对西方的冲击进行回应。但这样的看法无疑将中国的现代化停滞归结到外部因素,但作者通过细致考察边缘论、现代化论、依附论在不同产业的解释力,发现未能启动现代化的原因在所谓“弱势专制”,西方的商品、意识形态之所以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深入基层、内地,是因为清及民国已经失去了对边缘基层地区的控制,之所以可对大城市有着完全现代化改造,也是因为对城市强有力的控制,因此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政府,来解决巨大治理规模下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关系,最终直到1949年之后才在走上现代化。
评分##中国人写的近代史(包括蒋廷黻最著名《中国近代史》),使用的角度都是从清政府无能、卖国、腐等。也包括民国部分一样的套路批判多与思考很少涉及到经济部分。这本书的出发从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学和世界上的每一次大事对中国的影响或者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来推进讲述。从西耶稣会传教士描绘的强大帝国为起点在到西方列强分食中国和非帝国主义从经济政治上裹挟控制中国在到最后的1949伟大共产党胜利做结束!读后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评分##这书有什么好下架的,许多基本史实都不对,不值一阅。20世纪更是写得伟光正,简直可以当高中政治课外参考读物了
评分##“《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一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评分##两大主题:围绕中国加入由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某些观点有争议也有启发。(短评写不过,略)广州贸易是全书的一个重点论述,是脱离世界体系的憾事,他还把中国与欧洲、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也谈及中国为何无法明治维新。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义的兴起。理解他的观察视角,应当去读三大本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他从时间和空间上定义了“19世纪”的概念,然后从各个主题详细描述19世纪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世纪,他说,19世纪的一个重大发明就是“民族国家”。“帝国与民族国家是19世纪人类聚居的两大政治单位。”这组关系的对立是构建当今世界政治区域的最重要因素。
评分##作者跳出“冲击—回应”模式,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18-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与西方平等看待,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评分##连起来了~也不说有多详细,但是各部分连接的就是非常顺畅,比起教科书好多了。其中还讽刺了一下,说美国部分人后悔丧失了拉拢中国的机会呀云云,太看得起自己了,事实上中国在非正式帝国体制消逝之后就已经不受大国控制了,已经走上自己的道路了。里面提到广州体制和恰图科体制是晚清海洋贸易和大陆贸易的别名,那一段历史的叙述中可看出俺广打小就是被放养,到最后也是最晚被收回,野蛮生长
评分##感觉一般吧,试图跳出一些旧有范式,但是在一系列具体阐述上很难真正深入而是引入了另一类新词滥调。给人以一种仁厚、公正却有时糊涂的外国学者形象。对于帝国主义影响方式的变迁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吧。
评分##这书有什么好下架的,许多基本史实都不对,不值一阅。20世纪更是写得伟光正,简直可以当高中政治课外参考读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