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社會

中國與世界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中文版序
緒論
第一章 概述
一 來自中央之國的報道
二 有關世界差異的統計
第二章 舊中國的最後繁榮:18世紀的滿清帝國
三 18世紀作為過渡期
四 經濟基礎
五 弱勢專製
六 中國在亞洲大陸腹地的經略與朝貢協定
七 東印度公司時代的印度、中國南方以及歐洲對亞洲貿易
第三章 19世紀:自由貿易帝國主義陰雲下的中國
八 中國的衰落與不列顛治世
九 鴉片入侵與鴉片戰爭
十 外交與“非正式帝國”
十一 中國市場的邊界
第四章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屈從與反抗之間
十二 “門戶開放”與殖民政策:中國作為列強爭奪的對象(1895~1931)
十三 經濟入侵的新形式
十四 平穩期:“滿洲國”與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
十五 衰落與過渡:戰爭、內戰與革命勝利(1937~1949)
附錄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為讀者全麵而深入地迴顧瞭從18世紀到1949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和日本的關係,論述的重點時間段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作者非常詳細地論述瞭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它們對之後中國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例如,作者分析瞭,西方和日本在中國開設銀行、修建鐵路讓中國對其産生依賴的程度。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將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平衡起來。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與世界社會:從18世紀到1949》一書為讀者全麵而深入地迴顧瞭從18世紀到1949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和日本的關係,論述的重點時間段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作者非常詳細地論述瞭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它們對之後中國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例如,作者分析瞭,西方和日本在中國開設銀行、修建鐵路讓中國對其産生依賴的程度。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將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平衡起來。”

評分

##寫得非常好!感覺買的不虧!作者怎麼做到這麼博學的呢!好像什麼書都看過啊!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這書其實80年代寫的,卻一直到現在纔引進,國內的書籍引進還是太落後瞭。這次隻看瞭正文部分,全書有1/3是參考文獻,如果把參考文獻也好好看看估計還能有更多收獲。感覺書的裝幀比較一般,為什麼每一頁的外側要留齣一溜空白??很無聊啊。難道還是讓人寫讀書筆記的嘛……

評分

##跟隨作者的視角重讀中國近代史,感受到瞭近代中國“反抗現代化”的強大韌性,這種被生生拽入世界社會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期間社會各方以及洋人勢力輪番登場,其利益的盤根錯節或是相互的對立更是讓人看不到國傢力量凝聚與崛起的絲毫希望。最終的一場全社會大革命將一切抹平為百年磨難畫上句號,國傢纔得以重新齣發,為再度崛起蓄力。

評分

##以前上學的時候對曆史沒有一點興趣,關於曆史課都是死記硬背的曆史事件。這次看完這本書終於把清朝到近代的曆史事件的點串起來瞭。比較刷新我的認識的是,清末的時候英國等國傢其實並不準備像殖民印度那樣殖民中國,因為殖民的話需要負責更長遠的責任,並且殖民隻適閤比較廣闊且荒蕪的地區,他們隻是想利用清政府的軟弱落後,榨取所有經濟利益。還有一點印象比較深的是,美國在1945年以後麵對國共之爭的不站隊的態度以及他們最初對在中國的期待是蔣介石領導下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傢的中國盟友。

評分

##為什麼中國在18世紀之後的很長時間內沒能夠啓動現代化的進程?過去很長時間我們是通過“衝擊與迴應”去思考的,當天朝上國的清朝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之後,形成瞭不對等的條約體係,最終導緻中國內部秩序變化,開始對西方的衝擊進行迴應。但這樣的看法無疑將中國的現代化停滯歸結到外部因素,但作者通過細緻考察邊緣論、現代化論、依附論在不同産業的解釋力,發現未能啓動現代化的原因在所謂“弱勢專製”,西方的商品、意識形態之所以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深入基層、內地,是因為清及民國已經失去瞭對邊緣基層地區的控製,之所以可對大城市有著完全現代化改造,也是因為對城市強有力的控製,因此在曆史轉摺點上的中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有效政府,來解決巨大治理規模下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的二元關係,最終直到1949年之後纔在走上現代化。

評分

##歐洲人視角來寫中國從18世紀之後的曆史。 世界史優點,往往不在於史料,而在於框架。你可以不同意其看法,但也可以藉此瞭解旁人看中國的維度。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滿意的中立和客觀,很難成為這類書的長處。 這本書特點之一,跳齣瞭費正清的“衝擊迴應”框架,引入“世界社會”的概念,這個改變在本書中的含義是指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主要是政治和經濟兩大支柱構成的,偶有文化。 作者將中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定義為一種交互式關係,影響往往是雙嚮的,“對這種關係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僅僅是政客,中外商人群體(business men)同樣也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

評分

##書寫和翻譯皆流暢,以經濟互動為主。緊接著看瞭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曆史》,決定給該書多加一星,那些自大的,意淫的,理論先行的毛病基本都沒有。弱化1840鴉片戰爭的影響,強調1985之前清朝內部的變化,強調通商口岸和內地的差異,各地區各行業的差異,中央和地方的差異,上層和下層的差異。主要概念是“非正式帝國主義”“金融帝國主義”。整體都很好,隻是最後一章一直說蘇聯幾乎沒有給共什麼幫助,有點兒太幼稚瞭……

評分

##歐洲人視角來寫中國從18世紀之後的曆史。 世界史優點,往往不在於史料,而在於框架。你可以不同意其看法,但也可以藉此瞭解旁人看中國的維度。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滿意的中立和客觀,很難成為這類書的長處。 這本書特點之一,跳齣瞭費正清的“衝擊迴應”框架,引入“世界社會”的概念,這個改變在本書中的含義是指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主要是政治和經濟兩大支柱構成的,偶有文化。 作者將中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定義為一種交互式關係,影響往往是雙嚮的,“對這種關係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僅僅是政客,中外商人群體(business men)同樣也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

評分

##為什麼中國在18世紀之後的很長時間內沒能夠啓動現代化的進程?過去很長時間我們是通過“衝擊與迴應”去思考的,當天朝上國的清朝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之後,形成瞭不對等的條約體係,最終導緻中國內部秩序變化,開始對西方的衝擊進行迴應。但這樣的看法無疑將中國的現代化停滯歸結到外部因素,但作者通過細緻考察邊緣論、現代化論、依附論在不同産業的解釋力,發現未能啓動現代化的原因在所謂“弱勢專製”,西方的商品、意識形態之所以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深入基層、內地,是因為清及民國已經失去瞭對邊緣基層地區的控製,之所以可對大城市有著完全現代化改造,也是因為對城市強有力的控製,因此在曆史轉摺點上的中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有效政府,來解決巨大治理規模下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的二元關係,最終直到1949年之後纔在走上現代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