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为台湾地区学者李仁渊所著, 原为作者硕士毕业论文, 后由台北稻乡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挥了什么功用等问题。题材的选择上,以文字传播,特别是报刊与印刷出版业为论述中心。
作者试图探究晚清传播媒体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互动的问题,旨在把传播媒体当作一种社会机制,主要针对于士人阶层与代表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讨论其间社会关系的变化,欲初步地勾勒出其大致趋势。该书是学界较早关注晚清报刊发展及其与政府、士人之间关系的一部专著,举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论点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
本书的出版被收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编的“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丛书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已出版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王汎森先生的弟子——李仁渊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一部论著,其分析深度与史料梳理运用能力,相较很多博士论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关于晚清媒体传播史研究的佳作,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注重分析媒体的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对于晚清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以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与裂变为线索,考察晚清媒体勃兴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态的新特点与新面向;三是将政治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与传播社会史的视角与方法交相融汇,体现出作者上佳的阅读积累、君子不器的学术格局与多元化的开阔学术视野。如此佳作,必须大力推荐。
评分##这他妈可是人家硕士论文改成的啊啊啊啊啊!
评分##简要梳理了1895-1911年晚清报刊出版的发展。早期报刊多宗教和商务期刊,自戊戌变法前后士人的加入使得报刊的政治化内容剧增。报业的蓬勃发展与海外流亡者、旅日留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其传播途径一般由海外经上海租界广泛传播到内地。越老越多的报刊所宣传的政治性内容和官方产生了剧烈冲突,官方的态度也逐渐由封禁转为对抗和规范。与之伴随的,是具有政治、社会和思想基础的士人向无根、怀抱现代知识与理想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作为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可以说是极其优秀了。
评分##硕论写出博论的水平
评分##晚清传媒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评分##问题明确,思路清晰,聚焦于1895-1911晚清新式报刊的快速发展,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甲午以后士人与新式报刊的结合,从而使得新式报刊井喷式发展,而士人群体则逐渐转型,是一个权势转移的过程。有些段落持续论说,论证稍显不足,瞭解到是硕士论文改写而成,4星加到5星
评分##问题明确,思路清晰,聚焦于1895-1911晚清新式报刊的快速发展,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甲午以后士人与新式报刊的结合,从而使得新式报刊井喷式发展,而士人群体则逐渐转型,是一个权势转移的过程。有些段落持续论说,论证稍显不足,瞭解到是硕士论文改写而成,4星加到5星
评分##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本书,深受启发。据李仁渊的硕士论文修改而来,2012年台北稻香出繁体版,2019年凤凰出简体版。贯穿性地考察自19世纪中叶至辛亥革命前西洋的新式传播工具对晚清中国的影响。特别注重考察以日报为代表的新式传播工具对晚清知识分子政治与思想观念变迁的影响,及士人群体内部的分化组合过程。第六章《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作者以江南为中心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新式传播媒体对士人社会与政治地位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个案。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时段设定在晚清时期,着重勾勒知识分子群体(主要是士人)的变动过程。进入民国以后,以报刊出版为中心,这个群体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演化过程,值得进一步挖掘。著作有两点问题:1、繁体改简体时有些表达并没有随之修订。2、从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学位论文相对单一的表达策略。
评分##简要梳理了1895-1911年晚清报刊出版的发展。早期报刊多宗教和商务期刊,自戊戌变法前后士人的加入使得报刊的政治化内容剧增。报业的蓬勃发展与海外流亡者、旅日留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其传播途径一般由海外经上海租界广泛传播到内地。越老越多的报刊所宣传的政治性内容和官方产生了剧烈冲突,官方的态度也逐渐由封禁转为对抗和规范。与之伴随的,是具有政治、社会和思想基础的士人向无根、怀抱现代知识与理想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作为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可以说是极其优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