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仁渊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目录
自序1
序论
第一章1895年之前新式传播工具的引入
第一节传教士与宗教性期刊
第二节外国商人与商务期刊

第二章传播媒体的政治化
第一节从《万国公报》到强学会
第二节《时务报》的组成与发行
第三节《时务报》与戊戌时期报刊的影响

第三章从海外到国内
第一节戊戌之后的流亡者与新式刊物
第二节从流亡到留学:思想资源的转向与留学生报刊的政治化
第三节海外刊物的销售渠道与海外新学的影响范围

第四章从租界到内地
第一节上海的优势与言论空间的构成
第二节内地的启蒙:扩大传播范围与建立新群体

第五章官方的回应
第一节禁制
第二节对抗
第三节规范

第六章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
第一节晚清士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二节传播媒体与士人的转型结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为台湾地区学者李仁渊所著, 原为作者硕士毕业论文, 后由台北稻乡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挥了什么功用等问题。题材的选择上,以文字传播,特别是报刊与印刷出版业为论述中心。

作者试图探究晚清传播媒体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互动的问题,旨在把传播媒体当作一种社会机制,主要针对于士人阶层与代表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讨论其间社会关系的变化,欲初步地勾勒出其大致趋势。该书是学界较早关注晚清报刊发展及其与政府、士人之间关系的一部专著,举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论点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

本书的出版被收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编的“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丛书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已出版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用户评价

评分

##晚清传媒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评分

##面面俱到,揭示的一些面向很有启发。而且作者在发覆史实和解释方面的能力很强,全书上下透露着一股聪明的气息。只是涉及面向太广了,很多侧面写的不够精细,再加上传教士报刊、《时务报》、下层启蒙都是先行研究的高地,创见也是不多的。亮点在四五六三章。不过,读完才发现本书应该是硕士论文改的,很是惊讶。

评分

##名师出高徒!王汎森的高足果然厉害,读罢此书连连叫绝,让我学习并反思了很多问题!真的从文化史角度结合晚清知识分子很好的分析了清末的传媒发展以及阐述了社会、政治等诸多层面的深层含义!唯一不足的是有些套用西方模版范式(安德森等人理论)之嫌,撇去条条框框的理论框架或许显得本书更加行云流水!评论有说语言晦涩的建议去读故事会。

评分

##望尘莫及的硕士论文,与理论(多次引用哈贝马斯、安德森)对话的同时始终紧扣历史实际的命题,与寻常理解的媒介反映论不同,李仁渊反复在思考为何媒介技术引入中国却未在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上有相对的回应,印刷资本主义并未在中国近代有着风行草偃的强力作用。媒介在书中不是起因,不是主导力量,而是在社会阶层变动之际起到了加速制造事件之效。

评分

##这他妈可是人家硕士论文改成的啊啊啊啊啊!

评分

页96 “个人总集”应是“个人别集”;页104 “主要文章对争对政治思想等核心问题”应为“针对”;页129 "由浙籍的汪康年司管理营运",多了一个字;页192 “以西学为础的取才方式”少了个“基”;页206 “出版日重而其足附输入文明之美名者几希”应为“日众”;页225脚注3 《忘山卢日记》应为《忘山庐日记》,对这则史料的分析亦嫌牵强。

评分

##别人的硕士论文。资料详实,逻辑明晰,搭建了一个借由留日学生和报刊,将新知识和思想从海外传到内陆省区,并在中国内部产生影响的框架,而在中国内部,又有租界和清政府的角力,文人的思想亦产生变化。王韬和包天笑的例子很有意思。

评分

##晚清传媒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评分

##290 软精装扣一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