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

反思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克武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 录
典范转移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 019
结 语 ……………………………………………………………… 025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
一个重要转折……………………………………………………… 027
前 言 ……………………………………………………………… 027
“文明”与“文明史” …………………………………………… 031
“文化”与“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 044
结 论 ……………………………………………………………… 047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 049
前 言 ……………………………………………………………… 049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 051
广告与翻译 ………………………………………………………… 053
翻译与启蒙:鲁迅 ………………………………………………… 059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 061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 063
结 语 ……………………………………………………………… 068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
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 070
前 言 ……………………………………………………………… 070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 073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 075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 076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 078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085
前 言 ……………………………………………………………… 086
何谓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 094
结 语 ……………………………………………………………… 104
建立史学典范的一个努力:论余英时《史学评论》 “代发刊辞”……………………………………………………… 106
晚清史的反省
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 125
前 言 ……………………………………………………………… 125
“经世文编”简介 ………………………………………………… 127
“经世文编”思想内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 147
评介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738—1801)》……………… 169
评柯文著《历史中的三个基调:作为事件、经验 与神话的义和团》………………………………………………… 182
前言:著述背景 …………………………………………………… 182
理论架构 …………………………………………………………… 188
实例展演 …………………………………………………………… 193
反省与评估 ………………………………………………………… 198
文格德与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论《一个骑士在中国》……… 206
评潘英著《革命与立宪》………………………………………… 214
民国史之检讨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223
序 言 ……………………………………………………………… 224
思想动员: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 225
革命党与立宪派共造共和大业 …………………………………… 232
辛亥革命的意义:代结论 ………………………………………… 237
评刘禾著《跨越语际的实践:1900至1937年间
中国的文学、民族国家文化与被翻译的现代性》……………… 238
胡适档案与胡适研究……………………………………………… 251
前 言 ……………………………………………………………… 251
胡适纪念馆藏档案简介 …………………………………………… 256
穿透迷雾:如何利用胡适档案从事胡适研究 …………………… 264
以胡适档案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陈之迈致胡适函 …………… 271
结 论 ……………………………………………………………… 277
记忆、认同与口述历史…………………………………………… 279
前言:众声喧哗的历史场景 ……………………………………… 279
口述历史所面临的困难 …………………………………………… 281
口述访问工作的社会面向 ………………………………………… 283
集体记忆理论对口述工作之启示 ………………………………… 284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 286
口述记录之挑战:从语言到文字 ………………………………… 287
结 语 ……………………………………………………………… 290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

◎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通俗易懂,点到即止,非常好。

评分

##在汉语语汇中泛指当今之世的“现代”一语源于1880年代末期 日人所创造的汉字语词“现代”(gendai),该词为英文“modern” 一词之翻译,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词汇进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后开始为人们所普遍运用。此一观念的产生与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意识的重大转变,并带动历史研究的新动向。“现代”一词汇出现之后,在汉语语汇中又连带产生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现代性”(modernity)两词(亦作“近代化”与“近代性”)。其中的“化”与“性”,则和中文中所有以“化”与“性”为语尾的词汇一样,也是从日文中引进。前者意指一个变化的过程,后者则指某件东西的本质、特色、特性。这样,现代性一语或普遍地指生存于现代情境之中的特质,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

评分

##好书不必多言。

评分

##学术史回顾与书评。发表时间有点早,有些内容,感觉有点似曾相识。不过严复的主张传世,而翻译的词流传不多,倒是有点意外。

评分

##好书不必多言。

评分

##上编讨论近代的“现代”“文明”“文化”“翻译”“社会阶层”“世俗化”等概念、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变化,属于学术思想史研究,有些篇章可能写作时代较早,现在看已较少新意;下编近代史研究。

评分

本作貌似闲杂,枝蔓乱引,却未必掩饰地住作者自成典范之野望,在大陆出版,尤为侧目。不必拨乱反正,只需自顾自发光,这世间便多亮了几分。夫复何求?

评分

##大部分是作者的书评 当然是第一流的书评,不论是对于几大学术传统的熟悉,还是足以达意的文辞。

评分

##大部分是作者的书评 当然是第一流的书评,不论是对于几大学术传统的熟悉,还是足以达意的文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