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着意的是近世中国的历史变迁;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一切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本书从“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 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 断代而有通识,真正的“中国式”历史写作
余英时说: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的著作,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中国的史学,强调的,是叙事,以及在叙事中解释历史。这不同于西方那个“讲故事”的传统,更不同于社科化、理论化之后的史学。它着重于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历史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因缘际会,起承转合。《衰世与西法》所提出的问题,无一本于外来理论,皆从历史本身中来,而解释,亦皆持议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
★ 史学大家杨国强积数十年之功,增补三十万字,洋洋六十万言,勾勒一幅晚清中国的高清图
晚清呈现"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史学大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
★ 史识与史观,见于提问,形于文字,力透纸背
作者的文字皆植根于历史事实和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基础之上的周密。因周密,则对历史的解释更加深刻。
内容简介:
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一切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
史学大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从“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吏治失范,绅权扩张,灾荒饥馑,教案四起,晚清呈现"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
十九世纪的数十年,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本书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拣选的是近世中国五十年,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中国人因中西交冲而有“富强”观念,也因中西交冲而有“进化”观念。而时论滔滔,以“人治日即乎新”为图存国存种之共信,又以尽取“欧美之新政新法新学新器”而与之“化同”为旧邦新造之共趋,则既是在用“富强”诠释“进化”,也是在用“进化”诠释“富强”。两者都是内在于这段历史变迁之中的东西,所以两者能够互相诠释,并因互相诠释而彼此支撑。变迁造就人间的掀动和世局的跌宕,与之相伴的常常是分解和断裂,而内在的东西则维持和体现了这种掀动、跌宕、分解、断裂之间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于是而有同属一个过程里的上下承接和先后因果。因此,此后的一百多年之间,各立名目的思潮和政潮此长彼消于世路起落和人心起落之中,使历史在这种前后代谢中被分成一截一截;以及贯穿于思潮和政潮消长之间为其所共认和共有的“富强”的观念和“进化”的观念。
评分##用功至极。
评分##把史论扩充成史著相当不容易。通体读下来比书局版更舒服。对“衰世”的分析没的说,绝对一流。个人觉得唯一遗憾的是对“西法”的切入略薄,像是差一口气没有续上,但是不妨碍在我心中封神。
评分##杨国强老师的书都每一本都当做散笔来读。当然,其文气一寸半缕也不敢沾染。
评分##有些人觉得文字古奥,大概是你资治通鉴读少了,或者清人日记笔记原文看的不够多。“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一切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本书从“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 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评分##非一般意义的增订,而是大幅度增补。
评分##老杨之文,于旧材料中时有新见识,然读多了亦有审美疲劳之感。
评分##一边准备硕论开题一边读这本书。建议先阅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再阅读本书,能明显感受到师生之间思想的延续与联结。与陈著相同,本书以对晚清中国社会结构的新陈代谢过程为讨论核心,详细勾勒西方冲击所导致的国势变、朝野变、学理变与人心变。具体考察自秦汉以来两年多年和自清代以来二百六十多年社会结构的脱榫与解体。在讨论重大政治事件与代表性人物之余,充分关注到地方社会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哀世社会相》、《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与士大夫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分化》、《争战留下的震荡:甲午乙未之际清流的重起和剧变》以及《旧道理和新思想之间》几章,让我眼前一亮,深受启发。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文笔流畅细腻,摒弃了很多通史著作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刻板表达,阅读体验极佳。很棒的一本书,值得我反复阅读。
评分##佶屈聱牙的遣词造句与欧化的语句结构并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