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财政体系有何特点?与前朝有何不一样?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原额主义”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上缺乏弹性的正额与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极强伸缩性的额外附加或追加来探讨明清财政问题,将财政体系视为窥测传统中国政治支配秩序特有的性质和构造的切入点,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明清两朝财政体系的构造、本质、特点、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将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境地。
##只读了附篇,可惜过于简略了点。
评分##材料丰富,论述严谨,对原额主义的阐发很有启发,倒是想再问一个为什么,是祖宗成法的束缚还是传统意识形态的限制,让政治精英们无从改革经济结构,亦或是历史本就不存在事后诸葛,一条鞭法已经是一场浩大的改革,但是本质上不能适应近世的经济环境,更不用说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到极限,外患不断孳生。意外收获是对晚清政治经济产生了兴趣,太平天国对清廷的沉重打击,列强的霸占与瓜分,厘金的控制、局制的建立,地方派系的坐大与军阀的形成,无不在提醒读者一条隐晦而重要的时代主线,近代化转变或许就悄然发生在财政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实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傜役一章太难了,还要仔细读。
评分 评分##编辑质量较差,多处错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明清两代的财政结构和原则有着共通的特性,即缺乏弹性的正额部分与具有很强伸缩性的额外部分形成互补关系。明清国家财政的原额主义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难以应对社会发展和财政支出的增加,造成地方官府经费严重不足,由此导致了正额之外的各种附加与差徭日益膨胀,以及财政负担的不均衡。由于额外部分与正额部分的财源通常是同一个,这就造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难解的利益冲突。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地丁银制度,都是中央希望将额外部分纳入正项之内,以杜绝地方官府获取额外收入,这实际削减并固定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但太平天国时期,当中央面临财政窘境时,还是选择依靠厘金等额外部分解决财政危机。虽然在户部支配的正额财政体系以外出现了以外销为轴心,由督抚自主支配的省财政的萌芽,但州县公费依赖附加征派、徭役等额外收入的结构始终未能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