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切片,1900

中国切片,1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颐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代序
1870:预演
003 / 天津教案与庚子年预演
022 / “朝政崩坏,纲纪废弛”:晚清混混陈国瑞发迹史
1900:风云色变
033 / 己亥建储:慈禧的心态与政治逻辑
047 / 社会结构与民间文化
058 / 危机产生与管控失败
084 / 东南互保:革命隐喻?
101 / 绅商崛起
官员们
137 / 1900:大臣都是替罪羊
147 / 张之洞:总督的抉择
163 / 风口浪尖李鸿章
184 / 裕禄:憨直的直督
194 / 袁世凯:庚子动荡中的最大获益者
229 / 奕劻的重用与清王朝的命运
243 / 尾声
263 / 附录 史学家就是翻译家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从最高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切其一片”,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高级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

------------------------

◎著名近代史学者雷颐先生新近著作。

◎1900年这场巨大的悲剧,惊心动魄,风云变幻,拉开了 20 世纪中国的序幕。义和团成员、中国民众、大臣官员、清政府及整个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近代中国无法忽视的一段特殊历史。

◎本书以独特的切片视角,取1900年前后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与人物,通过具体事迹、个人命运,剖析晚清政治与社会之病理:质朴民众的爱国热情被用作工具,以圣主为自己做合法性辩护的官场特色,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一再误国,臣子为“圣明天子”做替罪羊……上上个庚子年的病症依然值得认真回顾与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举重若轻之作。上上个庚子年的一组病理切片。天津教案和义和团部分很精彩——仅有正义是不够的,民族主义的正义性,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悲剧性。

评分

毕业多年,兴趣几经游移,对当初所学近代史关注日趋无多,再度捧读恩师著作,思绪重新被拉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由于看到后来共和建设成绩的糟糕,以及再后来由革命走向极权,我自己的思路也曾一度被责备激进、“告别革命”的论调所吸引,如今通过雷老师新作重温那场庚子国难,历史的底调再清楚不过:是昏聩的晚清朝廷一步步为自己挖好了坟墓,革命只不过是最后那根稻草。1900年,中国之变到底会走向何方这副牌底已彻底亮明。面对几十年频发的教案,清廷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冷静的解决方案,进退失据;一心恋权的慈禧太后因废光绪建新储而嫌隙于列强,遂而发疯,颟顸到借巫魅排外的团民之“气”向八国开战,至令京师不保,东南“独立”,而后仓促“新政”却始终气量狭隘,一步步将改革的空间耗尽,清廷的结局早已在1900这个庚子年注定。

评分

##得到听书: 从教案到庚子国变,清政府始终陷在一个怪圈里。它既没有实力驱逐外国侵略者,又总是挑动民间朴素的爱国热情,向列强挑衅;而一旦惹下了处理不了的事端,它又不得不向自己的国民露出残酷的嘴脸,巴望着靠镇压民怨来平息洋人的怒火。由于新旧两派的权力斗争,数十年间,清政府内部在涉及洋人的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得它的政策总是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从民间看来,官府一会儿号召大家反抗洋人,自己却缩在后面没什么动作,一会儿又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反倒把屠刀砍向了自己的老百姓。这样一个政府,当然是不堪信任的。就这样,清政府的合法性,在一起起教案中不断磨损,直到庚子国变,终于无力回天。

评分

##最早察觉到1900年前后这一重大变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孙中山。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别策动了两场武装起义。虽然这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五年间,国人对革命者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后,举国上下都把革命者视为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可是到了1900年的惠州起义之后,国人对革命者的恶评就不多见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开始为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事后,孙中山对这一年发生的事有两个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第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

评分

##近代史的通俗写作,雷颐先生非常擅长。除了李鸿章与义和团部分之外,本书中最让人回味的还是天津教案的台前幕后。

评分

##文如其名,切片,将1900年切其一片,连带前后须筋,窥一斑而知全豹。己亥庚子辛丑,这几个耳熟能详的年号连起来,总能唤起中国人惨痛的集体情绪。书中所述对我这种历史小白而言,读起来确乎有种残酷的快感,不过正如切片一词所示,本书更多的是对史实的客观呈现,而少了些对历史的主观评述,因此也略显不够深入,其实还是很想要看到作者本人对这风云变幻的几年的个人观点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对于清王朝末期的种种屈辱,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未免太过矫情,只保持情绪上的愤怒也有失偏颇,但这样一个步步皆错满盘皆输狂妄自大又懦弱自卑的腐朽王朝,对文化对人心对精神的腐蚀是前所未有的,1911年的结局,早在1900年之前就已经注定。

评分

##一部薄薄的近代史小书,却承载了厚重的晚清中国积弊之滥觞

评分

##作者通过对历史片段里社会各阶层的“病理”分析,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一年时间虽短,但视角丰富:清政府、慈禧、大臣、军阀、绅商、农民、义和团……社会各个阶层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如何应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了哪些新的矛盾?晚清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在这一年中可见一斑。

评分

##最早察觉到1900年前后这一重大变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孙中山。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别策动了两场武装起义。虽然这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五年间,国人对革命者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后,举国上下都把革命者视为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可是到了1900年的惠州起义之后,国人对革命者的恶评就不多见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开始为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事后,孙中山对这一年发生的事有两个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第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