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2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范梅南和李树英两位教授联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对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包括孩子好奇的体验、对秘密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气氛的作用、教学的情调等等。而整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一种融入身体的“体知”,一种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这是比教育的技术性更为重要的品质。看待儿童即是看待可能性,理解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保持自我生命的开放性,关注真实体验,形成反思力,便是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育学是有“情”的学问,暂时没有读到另一本书比它讲得更好更深。
评分##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我们去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情绪
评分##任何着眼于实践的书都值得学习,这一本不除外,虽然翻译奇奇怪怪地用了“现象学”这种专有名词,给我的感觉就是本书将探讨教育方法论,然而并不是,这也就是我认为本书的缺陷。一个教育者关注现象是没错的,但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只着眼于“现象”那绝对是不够的(传达给别人这种,那不说误人子弟,也是无心失误),因为仅仅现象不足以撑起作者自己说的“教育机智”(你不能依靠人的悟性来解决问题,一定要给方法),摸着石头过河自然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勇气,但是已经有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这样的桥,你还要让读者摸着石头过河,未免矫情。考虑本书是1981年作品,评价未必不是事后诸葛亮,但是本书责编,你不考虑加一篇说明的序或者跋么?事物都是发展的,矛盾也是变化的,你不能只考虑捧臭脚(水军)的或者不怎么看书看什么书都妙哉的读者。
评分##文字清浅,道理隽永。要实践这种教育智慧却需要长久的试错、自觉、对自我感受的教育以及对教师的伦理自我的多元化(multiple modes of ethical self)理解与拓展。教学交往的技术是次要的,或者说很好实践了教育机智精神的教学/交往的技术和细节不是能直接以一种就事论事的贫乏模式教授的,而是在教育伦理与美的精神涵养与一线亲身实践体验的感思之间的努力沟通、障碍体思和想象/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和具身把握的。
评分##叙事研究的典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支撑起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抽象的道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评分##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关注情景中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的情调,不如说是教育的基调...内容组织比较乱,教育智慧具体是啥也比较空泛....
评分##人文视角的教育,其实任何专业都需要人文视角。
评分##从老师那儿借来的书,老师说通俗易读,确实是这样,但这是本书的加分项。生活化场景的再现是教育现象学的第一步,回归具体才能感受。
评分##在有理论知识与视角的基础上,不忘记看到孩子本身,Ta们的感觉,情绪,体验,同时自我不断的反思,形成教育机智,保持敏感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