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9787500860327 工人出版社

庄子 9787500860327 工人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月庵注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庄子
  • 经典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献
  • 思想
  • 文化
  • 工人出版社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0327
商品编码:302294593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庄子

定价:39.0元

作者:月庵注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0860327

字数:4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版本 翔实译注
  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为我国古代典籍瑰宝。

 

内容提要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战国至汉初道家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庄子》流传至今的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该书继承发扬了和道家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思想内容深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逍遥游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④而飞,其翼若垂⑤天之云。是鸟也,海运⑥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⑦也。
  《齐谐》⑧者,志⑨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①冥:又“溟”,海。“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指大鱼。
  ③鹏:本为“凤”字,这里指大鸟。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的双翼拍打水面。
  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息:停歇。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飞扬在空中的泥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时所产生的气息。
  极:尽。
  芥:小草。
  斯:则,就。
  而后乃今:指从这以后。培:通“凭”,凭借。
  莫:这里指没有力量。夭阏(è):又名“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决(jué):通“翅”,迅疾的样子。
  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即榆树、枋树。
  控:投下,落下来。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看不真切的郊野。
  飡(cān):通“餐”。反:通“返”,返回。
  犹:还。果然:饱食的样子。
  宿:这里指一夜。
  之:这。二虫:指蜩与学鸠。
  知(zhì):通“智”,智慧。
  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后一天和初一天。
  蟪蛄(huì 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冥灵:传说中的大龟。
  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的下面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的本子均无此句。
  彭祖:古代传说中长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匹:配,比。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修:长。
  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绝:穿过。
  斥鴳(yàn):池泽中的小雀。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按周制。
  至:极点。
  辩:通“辨”,辨别、区分。
  效:功效,这里指胜任。官:官职。
  行(xínɡ):品行。比:比并。
  徵:取信。
  宋荣子: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举:全。劝:劝勉,努力。
  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内外: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境:界限。
  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致:罗致,这里指寻求。
  待:凭借,依靠。
  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御:这里指因循。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
  恶(wū):何,什么。
  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神人:指精神世界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立功业。
  圣人:指思想修养趋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中生物呼出的气息。天空是那么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高旷辽远没有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就这个样子罢了。
  如果水汇积不深,那就没有力量负载起大船。倒杯水在屋中的低洼处,那么放入芥草就可以当作船;而放上杯子就粘住不动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够雄厚,那就无力托负起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才开始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它了,然后才能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们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枋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何必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如果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了,回到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黑夜,寒蝉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些都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时代有叫大椿的古树,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然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却以长寿闻名于世,人们都希望与他齐寿,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广阔无边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大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宽度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像一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回旋向上如羊角般的旋风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池泽中的小雀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里去?我腾跃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的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是这样的。宋荣子因此讥笑他们。即使世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受到激励,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沮丧。他能够划定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对于世俗功名,从来不急切地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没能达到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而行,那样子实在轻盈,遨游了十五天才返回。列子对于求福,从来没有急切的追寻。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但毕竟还是有所凭借。如果能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中,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心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趋于完美的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尧让天下于许由①,曰:“日月出矣,而爝火②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③乎?夫子立④而天下治,而我犹尸⑤之;吾自视缺然⑥,请致⑦天下。”许由曰:“子⑧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⑨也,吾将为宾乎?鹪鹩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①尧:儒家所认为上古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字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
  ②爝(jué)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③劳:这里指徒劳。
  ④立:位,在位。
  ⑤尸:庙中的神主,这里指空居其位,虚有其名。
  ⑥缺然:不足的样子。
  ⑦致:给予。
  ⑧子:对人的尊称。
  ⑨宾:次要的。
  ⑩鹪鹩(jiāo liáo):小鸟名。此种鸟善于筑巢。
  偃鼠:鼹鼠。
  休:止,这里是算了的意思。
  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庖人:厨师。
  尸祝:主持祭祀的人。樽俎:代指厨师。樽:酒器。俎:盛肉的器皿。
  肩吾、连叔:皆为有道之人,是虚构的人物。
  接舆:楚国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
  当(dàng):底,边际。
  反:返。
  河汉:银河。
  迳:门外的小路。庭:堂外之地。“迳庭”连用,比喻差异很大。
  藐(miǎo):遥远的样子。姑射(yè):传说中的山名。
  淖(chuò)约:柔弱、美好的样子。
  神凝:神情专一。
  疵疠(lì):疾病。
  狂:通作“诳”,虚妄之言。
  瞽(gǔ):盲。文章:花纹、色彩。
  时:通“是”。女:通“汝”,你。
  旁礴:混同的样子。
  蕲(qí):祈;乱:治。
  弊弊焉: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样子。
  大浸:大水。稽:至。
  秕:瘪谷。陶:用土烧制瓦器。铸:熔炼金属铸造器物。
  资:贩卖。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种礼帽。适:往。
  断发:不蓄头发。文身:在身上刺满花纹。越国处南方,习俗与中原的宋国不同。
  四子: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是作者虚构的人物。阳:山的南面或水流的北面。
  窅(yǎo)然:怅然若失的样子。丧:丧失、忘掉。
  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燃烧不熄。它要与太阳和月亮的光亮比光,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这种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果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会得到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是为了名吗?‘名’是‘实’的附属品,我要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就够了;鼹鼠到河边饮水,不过喝饱肚皮就够了。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的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不着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惊骇于他的言论,好像银河那样没有边际,他的话与常人的言谈相差甚远,荒唐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连叔问:“他说的是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一般,体态柔美像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他的话是虚妄夸大的言论,一点儿也不可信。”连叔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与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与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智力上也有这样的缺陷呀!这话似乎是说你肩吾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一回事呢!那样的人,没有什么外物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不能淹没他,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却不能使他感到炽热。他身上留下的尘埃糟粕,仍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会把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用不着帽子。尧治理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天下。

  ……

序言



《庄子》,这部在中国思想史上璀璨夺目的经典,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超然物外的智慧和汪洋浩瀚的文采,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一篇篇充满生命力的寓言、散文和对话,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铺展。 《庄子》的作者,庄周,生活在战国时期,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争鸣活跃的时代。他怀揣着对现实的洞察和对生命真谛的探求,以一种“不羁”的态度,挑战着世俗的价值观念,解构着人们的执念。他笔下的庄子,是逍遥自在的,是洞悉万物的,是超脱生死、无所不能的。这位“庄子”的形象,既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作者理想人格的投射,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人世间的种种荒诞与无奈,并为我们指引一条通往内心宁静与自由的道路。 《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著,奠定了《庄子》思想的核心。《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虽非庄子亲笔,但皆承袭了庄子的思想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其学说。 在《内篇》中,《齐物论》是奠定《庄子》思想基石的篇章。庄子在这里提出了“齐物论”,即万物皆齐,没有绝对的分别。他以“朝三暮四”的寓言,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指出人类的认知局限于自身的立场和经验,因而产生种种分别和执着。他认为,只有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与万物合一。《庄子》在这里并非否定事物间的差异,而是强调这种差异的相对性,并指引人们突破固有的观念藩篱,以一种更宏大、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逍遥游》则描绘了庄子理想中的“逍遥”境界。何为逍遥?庄子借鹏之大、蜩之小,以及朝菌、蟪蛄之短寿,来反衬出那些拘泥于小我、无法摆脱物质束缚的生命之渺小与可怜。他歌颂那些“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乎四海之外”的理想人物,他们不为外物所役,不为世俗所困,精神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逍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超越,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养生主》则提出了“养生”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妄为,不执着,以“技进乎道”的方式来应对人生的困境。《庖丁解牛》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篇章。庖丁之所以能解牛而不伤,是因为他超越了技艺的层面,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他顺着牛的骨节、肌理,游刃有余,不仅庖解了牛,更体悟了“道”的妙处。这便是庄子所倡导的“适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养生之道,也是一种“得意忘形”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汪洋恣肆,恣意汪洋。他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比喻、象征,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形象化、生动化。《庄子》中的故事,如“庄周梦蝶”、“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等等,早已成为汉语中最经典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庄子笔下的文字,如同奔腾的江河,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委婉低吟,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强调“入世”建功立业,而道家则提倡“出世”修身养性,《庄子》正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从中汲取灵感,或效仿其逍遥自在,或借鉴其人生智慧,或沉醉于其文字之美。 《庄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邃的思想,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庄子》,或许能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反思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道”,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过程。它存在于万物之中,贯穿于宇宙始终。庄子并非要我们抛弃现实,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宏大、更超脱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他鼓励人们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拥抱变化,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中所描绘的“圣人”,并非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那些能够真正理解“道”并践行“道”的人。他们“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这种“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强加干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庄子》的“真”,并非客观事实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是与“道”相契合的生命状态。当一个人能够摆脱外在的束缚,回归心灵的本真,他便能体悟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真”,是一种内在的安宁,一种精神的富足,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 《庄子》的“心”,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他认为,人的心灵可以无限地扩展,可以容纳天地万物。只要我们能够净化心灵,摒弃杂念,我们便能与“道”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心灵的修炼,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庄子》的“名”,是虚幻的。他认为,世人对名利的追求,常常是徒劳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声名,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只有摆脱对名利的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顺应“道”而产生的生命活力。它并非人为的道德规范,而是生命本来的状态。当一个人与“道”合一,他的生命便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德”的光辉。 《庄子》的“知”,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这种智慧,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对生命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知识的局限,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世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庄子》的“死”,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规律,无需畏惧。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脱生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获得心灵的解脱。 《庄子》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人们被世俗尘埃蒙蔽的心灵。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而自由的心。它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自由。 《庄子》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刻的洞察,以及如诗如画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虚假的繁荣,没有无谓的烦恼,只有纯粹的生命,纯粹的智慧,纯粹的自由。阅读《庄子》,就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坐,他为你点亮前行的道路,让你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庄子》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哲学和文学的范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思想,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探寻生命的真谛,去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上有一种阅读古籍的庄重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人在喧嚣中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我尤其喜欢扉页和内文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非常雅致,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带有一种古典韵味,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这种对物料和设计的重视,本身就是对经典的一种尊重,也让读者在捧读时能产生一种仪式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与古人的精神对话。初次接触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这种“质感”所吸引,它不像现在很多快餐书籍那样追求花哨,而是用最朴实、最高级的方式呈现内容,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深邃哲思。

评分

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品味书中的那些精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能带来全新的感悟。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蝴蝶梦、濠梁之辩,其实都深深植根于对生命本质、相对与绝对的深刻洞察之中。它不像某些说教式的哲学书那样,上来就用晦涩的术语将人拒之门外,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引导你自行去探索真理的边际。特别是关于“逍遥游”的论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简直就是一剂清凉的镇定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内心不受外界纷扰的定力,是精神层面的超脱。这种思想的穿透力,使得它超越了时代,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让人反思自己日复一日的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否已经迷失了自我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古文的障碍确实存在,但好的译本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里的译文在力求忠实于原文意境的同时,又用非常流畅现代的中文进行阐释,避免了直译带来的生硬和拗口。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详尽的注释,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还牵涉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乃至历代学者的不同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文本的维度。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批注和疏解,许多精妙之处可能就会一掠而过,无法真正体会到庄子思想的层次感。这种对读者的体贴和关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信心满满地啃下这块“硬骨头”,享受探索的乐趣,而不是在复杂的术语面前望而却步。

评分

说实话,我个人对哲学的兴趣并非始于此书,但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模式确实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加辩证和灵活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比如,关于“是”与“非”的界限,在庄子的笔下变得模糊而流动,这极大地解放了我在面对生活中的两难抉择时的焦虑感。以前总喜欢追求一个绝对的答案,现在则更倾向于接受事物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思维的松弛感,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工作压力都非常有益。它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一种保持内心平衡的智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也更能接受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变化,心态上真的平和了许多。

评分

从内容上讲,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叹服,它所涵盖的议题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形而上学探讨。它深入到生命伦理、政治哲学乃至审美情趣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道法自然”的阐述,对我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外界的干预,更加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书中对于世俗名利的反思和批判,也让我对当下社会过度追求物质成功的风气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种全方位的思想灌输,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指南。它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的视角和工具,能帮助我们自己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到充实而满足,而不是浮躁和空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